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差异是影响区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演变格局有助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用泰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取1995—2014年人均GDP为指标,分析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5—2014年,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不断增大但增速减缓,泰尔指数从0.937 7降至0.680 6,其中,南北6县组间差异贡献率超过90%,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榆林市人均GDP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1995—2014年的Moran’s I由0.581 9增至0.683 6,区域经济空间集聚显著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6县,范围呈现缩小的趋势,而次冷点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南6县,范围扩大;区域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用逐步多元回归筛选出工业总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国家政策是影响资源型开发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Getis-Ord G~*_i统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06年~2016年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山西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波动性增加,而相对差异则不断缩小.②通过G指数分析山西省内部空间特征时,2006年~2016年县域热点区域先增加后减少,冷点区域逐年减少.③从经济重心和标准差椭圆的变化来看,山西省县域经济重心位于平遥县和祁县相交界的区域,经济分布呈现南—北方向格局.④将驱动力分为经济区位差异、产业结构、发展政策和交通因素4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4.
以人均GDP、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测度指标,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市域、县域、镇域三维空间尺度,分析信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1从时间特征来看,2003—2013年信阳市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镇域经济差异在逐年增大.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县域经济主要呈现东西"双核"的高值分布格局,中部为"凹形"的相对低值区;镇域经济高值区呈现收缩之势且集中分布于市区附近、固始县内,低值北部集中连片分布,并且呈"西扩南移"的扩张态势.3针对研究结果从区位条件、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基础、"核心-外围"模式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进而提出信阳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信阳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市域城镇化合理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规模、结构、效益三个维度构建的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Jenks Natural Break分类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2015年、2017年这三个时间断面的南阳市镇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高低区组合形成"一极四片区"的空间格局,其中高、较高水平区在西峡县内形成一个增长极点,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而较低、低水平区则在区域的北部、西南部、东部、西北部形成集聚片区.(2)从空间自相关格局看,热点区的数量较少且集中分布在西峡县;冷点、次冷点区大多呈"葡萄串状"分布于东部的社旗县,少部分零星分布在区域内.值得一说的是,三个时间断面中冷点、次冷点区的空间格局特征虽然变化不大,但在数量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地形因素、交通条件是镇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因素;乡镇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层次是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历史因素从路径演化、根植性等层面影响镇域经济差异程度;区域政策则从发展方向和路径改变方面影响镇域经济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1993—2013年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路径设计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快速增长,县域间的差异扩大;县域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在增强。2)京津唐地区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的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涞源县–高阳县–武邑县–枣强县–邱县"经济冷点带逐渐形成;县域人均GDP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分布,并且整体上呈现强化趋势;经济发展重心以文安县为核心,呈现"先西南、后东北"的"V"形变动,东北方向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3)与OLS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改善。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显著促进了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分析方法及冷热点分析方法对原中央苏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基于GWR模型深入探讨原中央苏区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3年,原中央苏区人均GDP从1 207元上升到33 311元,极差、标准差逐年扩大,变异系数先升后降,从1990年的0.555 3增至2013年的0.573 2,泰尔指数从1990年的0.063 2增至2013年的0.107 9,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东西差异显著,区域差异整体呈持续扩大趋势;2)Moran's I指数值由1990年的0.534 4增加到2013年的0.587 3,原中央苏区经济差异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较高的空间集聚性;3)热点区范围由南向北、先扩大后缩小,冷点区范围总体趋向扩大,沿着武夷山脉一线向西北及东南方向大面积集聚;冷点区面积相对较大,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负向增长;4)投资水平对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费水平、政府支持因素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因素对原中央苏区经济差异驱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运用Moran’sI和Getis.OrdGf’指数,以某区县域单元为对象,选取2000-2010年人均GDP及其相对增长量为指标,对研究区经济时空集聚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人均GDP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态势在2000--2010年间逐年加强(Moran’SI从0.18增长到0.41),区域形成了北部高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区,而南部各县市单元则组成了低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区;(2)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但与人均GDP的演化趋势较为一致.通过研究发现Moran’S,和Getis.OrdGf+指数能够较好透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空演化过程,也肯定了空间自相关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均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最优研究尺度进行分析选择;然后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对湖北省近20年经济差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县级尺度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2)研究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研究期间存在变大、变小和持续变大的波动,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经济发达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宜昌市和武汉市市辖区周边,“低-低”区则主要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以及鄂东的黄冈个别县市等边缘区域,呈现出核心与外围的特征.(3)不同研究单元保持自身经济水平状态的可能性最大,且低水平区域最稳定;邻域背景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有所差异;4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稳定性有差异,中等水平区域较活跃;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存在经济水平的跨越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