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冶金工程专业实践与实验教学的实施,来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使冶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出行业优势与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2.
面向"新工科"建设内涵,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设计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创新与探索性实验为导向的层次化实验教学新体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强化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发展培养要求,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核机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是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教师教育优势,以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实验课程模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借助机器人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进行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凝炼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特色,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进实践教学加强工程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制造工程培训中心建设为背景,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程意识出发,讨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该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对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探,就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就业需求接轨以及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探索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培养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长江大学省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特色。建立了化学基础层、综合提高层和研究创新层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三层一线"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并提出了相应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处理实验课程是我国高校给水排水、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实验课程,是专业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目前该校应用化学发专业发展及培养全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进行水处理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文中以创新性实验的开发、新兴水处理技术为驱动力,以新水处理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结合为着力点,以建设水处理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为目标点,完善应用化学专业水处理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由传统的给水、废水处理实验、膜技术实验及火力发电厂相关的废水处理的实验内容组成的全面的水处理实验教学体系,最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林祖胜  兰靛靛 《实验室科学》2023,(1):228-231+235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车辆工程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急需改革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目前国内车辆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不足,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例,通过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应新工科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提升方法。实践表明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能力。按照CDIO的这种理念,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践结果,该实验教学体系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四个层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制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将原分散实验整合成含有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结合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构建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该文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体系评估和改革的研究。该文以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工程管理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人才需求的能力大纲,通过构建质量矩阵对南大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并在质量评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加强轧制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开展相关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突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创新活动中的应用等一系列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形成具有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设置教学资源丰富和系统化的实验教学项目,系列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的特色教学模式,促进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管理的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以工程教育为理念,探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要求,并通过分析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现状,强化课程交融、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了既与理论课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经过探索与实施证明了该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学体系特点,该文以FPGA课程为例,着重介绍FPGA课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背景、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以及实验教学体系的评价方式。实践表明,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在广度与深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结合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十二五"区域经济建设规划,探索了省属重点高校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新模式,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集聚优秀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整合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将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形成专业实验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工程实践与应用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建成开放、高效、共享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电子通信类本科人才培养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辉  邹继颖 《实验室科学》2014,17(5):159-161
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离不开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就吉林化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初探。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利用率,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特色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建立开放实验室。从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地位入手,结合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提出了安全工程实验室应设置的实验内容,以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在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了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合理改革了实验考核方式,并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为平台。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设备及实验师资队伍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综合研究性实验中,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入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小组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及时进行反馈评价。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培养知识丰富、具有创新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五层次、六模块、一平台"的能力贯通式递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资源、实验教学队伍、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以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工程实践、课外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示范辐射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针对材料物理专业特点,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特色,围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对材料物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在加强材料物理专业创新型综合性实验建设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