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7,(3):82-85
"亲亲相隐"出自《论语》,对于孔子为何提倡"亲亲相隐",学界有很多讨论,主要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从"隐"和"证"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影响来阐释;第二种是从不同社会角色造成的道德冲突来阐释;第三种是从儒家主张成就伦理关系中的另一方来阐释。相较之下,第三种观点更加贴近儒家立场。"亲亲相隐"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亲亲相隐"的思考也会提高我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在汉代以"亲亲得相首匿"的形式被正式确定。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日渐升温,取得了诸多成果,尤其是对其与亲属拒证权所做的联合考察。但研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论证理由不够充分,并且包含许多感性成分,同时对反对者的意见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拟梳理诸方争论焦点,指出恢复"亲亲相隐"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就其当代构建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亲亲相隐制度是中外法律传统中共有的一项制度。当代中国大陆法律抛弃了这一制度,而我国港澳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法律都将其继承下来。本文通过对中外亲亲相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考察,分析其理论基础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并探讨现代容隐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该制度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制度不仅我国古代社会有,还存在于外国历史上和现代法律制度中。但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时,"亲亲相隐"制度被当作封建糟粕被彻底废除,提倡大义灭亲,这与我国传承了数千年现在仍然适用的儒家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价值观相违背。从现代法治价值的角度来看,"亲亲相隐"制度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亲亲相隐"制度,利用其价值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崛起是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包围下的崛起,并且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现在性崛起。因此,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争论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关于"亲亲互隐"的争论无疑是最关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子路十三》与《欧绪弗洛篇》的争论。本文拟关于这两个文本的比较争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在当代中国的存在仍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故应对其予以重新分析和审视,实现其在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蒋健芳  李语轩 《科技信息》2011,(23):I0414-I0414,I0422
亲亲相隐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法律中也有类似规定。现代刑法以宪法为基准,本着以事实为依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摒弃了亲亲相隐,但这项制度依旧存在许多可借鉴之处,值得考量。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它源于儒家思想,沿袭了两千多年。但在新中国这一制度却已作为封建糟粕被摒弃。本文从其合理性入手,重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亲亲相隐制度。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以儒家思想为支撑,特色在于对触犯法律后亲属之间的包庇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当代,我们在摒弃其包含的封建落后内容同时,也应当注意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及其他地区、国家相关立法例,以期找到对我国现代刑事法律的启示之处。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这一法律制度自春秋时既已初见端倪,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存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结晶却被视作糟粕给抛弃了,而在外国甚至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这朵花却开得灿烂无比。对亲亲相隐,我们完全有必要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取其精华,让其为我国的法律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是一种结构性失范 ,是转型时期道德发生根本性嬗变造成的道德缺失和错位现象 ,在道德生活变迁的基础上 ,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要从传统的以“人情良知”为特点的个人伦理转向现代的“基于规范”的制度伦理 ;道德建设可从法律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道德文化的精华融汇,是一种承先启后的道德观。由于缺乏传统道德资源作为理论基础,现代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与传统道德资源对接,重建现代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不得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亲亲得相首匿”的基本法律原则。在以家庭为本位、重视血缘亲情关系、提倡礼与法相融合的中国社会里,这一富有人性的原则在古代司法制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试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中华法系中“亲亲相隐”的法治传统的历史发展、长存于古代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则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入手,论述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亲亲相隐"制度回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其如何在现实中适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传统道德是当代德育教育的历史之基,而且,在近代以来的激进反传统倾向与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双重冲击之下,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一种回归的趋势。但是,传统道德的内在缺陷,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实行一种创造性的转化与超越,从传统资源中,界定相互认同的"底线伦理";在完善法制建设的进程中突出"以德治国"的传统,走出"民本"思维的僵局,着力构建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孔教运动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尝试以失败告终,但在秩序结构信仰崩溃的时代,努力寻求新秩序、新信仰的方法和意图却是有重要意义的。通过对最近20年间关于孔教运动的研究梳理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者都紧扣着现代国家的主题来展开,主要有三个方面:孔教的建制化问题、孔教对国家的精神支柱问题以及孔教对文化传承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都是涉及现代国家的核心问题。"孔教运动"是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儒学与基督教共生共在的情境中生成的。毫无疑问,对这一现象的审视要寻找更高的一种视域——当代的视域。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同样面临和必须规避解构真实性、颠覆传统性、极具宰制性等三个悖论。"解构"之后意味着"重构","颠覆"之余急需要"重树","危机"之中寓含着"转机"。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以后现代视角反思和回望我们来时的路,沿着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有机结合"的基本路向,"重树"因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颠覆"了的社会道德体系,"重构"被其"解构"了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人格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以期求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在传统文化认同、社会关系认同和人格同一性认同等方面出现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18.
对国人缺乏公德的现象到底应该怎么看,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开始向现代转型时,传统的公私观念与现代社会产生了许多矛盾。本文旨在分析这种矛盾,并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处理公私观念转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当代美国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他的犹太性特别展现在他对犹太文化传统和犹太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弘扬上.他的"超级短篇小说"<魔桶>通过里奥对犹太博爱,自律的道德信条的执着追求,以及斯坦拉背 弃犹太教规而后又回归犹太传统信仰的心路历程,再次审视了犹太道德传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其传统艺术有着千百年的沉淀;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古香古气"。"古为今用不复古",是当代设计提倡的又一大原则。现代平面设计,不仅仅是在纸上面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延伸。我们的设计既不能无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又要与世界接轨,积极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还要尊重艺术的独特性。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所包含的传统视觉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阐述,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与平面设计相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