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文章从《明夷待访录》的中心命题“立君为天下”而出,分析了黄宗羲政治学说的内在逻辑,即从人的生命需要出发,彻底否定君主“家天下”和“无君主义”,主张“立君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最终成就“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为保证“立君为天下”的实现,黄宗羲既不主张以“天”来约束君权,也不提倡道德来规范人主,而是从权力的分配、法律的制定、舆论的监督、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来制衡君权。在此基础上,也分析了黄宗羲“以君为天下”政治学说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结合”、一个“注意”、两个“强调”、一个“应用”共八个方面来说明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方言表现看,“来着”(来、着)不仅表完成,也表持续;从近代汉语看,“来”和“来着”一脉相承,都不限于表完成;从句子的情态类型上说,“来着”几乎可以用于所有情态类型的句子当中,因此,我们推测,“来着”可能不表体,而只表时,只表示事情是过去发生的。“来着”也不限于表示近过去。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研究卡夫卡《城堡》的作品不同,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城堡》的内蕴,并不企图给《城堡》限定某一主题,以损伤其原有的丰富性。从城堡的“有”和“无”、环境的“显”与“隐”、生命的“虚无”与“本真”等三个方面略探其内蕴美。城堡通过“有”和“无”来显示其原始魅力;环境之“雪”和“夜”昭示了存在的“显”与“隐”;领略到了城堡及雪和夜的无穷魅力,支撑着主人公K在孤独、苦闷与虚无中,执着地演绎着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以“澄怀观道”、“含道映物”来体现其美学思想,这就把艺术引向一个从形似到传神,从浓色艳彩到水墨玄色,从技术积累到精神修养的体道过程。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由“人”及“道”,最终达到“一”的心路历程。文章从形式、风格及修养三方面入手,对这一过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老子把形上的“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的领域,进而把人分为五个层次:“道”、“德”、“仁”、“义”、“礼”,来阐发他对世俗人性的看法,从最高层次的“道”至最低层次的“礼”的这一过程,无不是道的滑坡过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新能源消费满意度评价,从微博情感分析的视角,利用网络爬虫程序获取新浪微博评论数据,来研究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评价。从微博评论数据情感值分析发现,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环保”、“比亚迪新能源”、“GDP”、“新能源消费”的满意度依次递减;从词云图分析来看,“新能源”、“人均GDP”、“经济发展”、“环境”等是公众关注的热门议题。研究得出:将互联网社群的民意与政府的施政措施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改进并提升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顺便提一下     
某班的教室里。老师:“你终于来了!为什么昨天没有来上课?”学生:“因为我妈妈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老师:“哦!原来如此。妈妈受伤了所以你没有来。”学生:“不是,是我爸爸受伤。”老师:“为什么你妈妈从楼梯上摔下来你爸爸会受伤?”学生:“因为我爸爸在外面喝醉了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设错”的目的、“设错”的原则、“设错”的技巧、“设错”的类型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设错”来激活中学生的生物学思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12.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3.
对蒙古族具有特定区域和族群特性的审美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生态特性,提出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美的”规定性不只是形式的,更是生态的,符合生态观念的,便是“美的”,这是蒙古族审美意识建立的基础。可以说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它的生态特性,是它不同于西方传统,也不同于汉族传统的审美经验和特性。  相似文献   

14.
色有女色和脸色之分.好色是人性基本,好德如好色是君子的境界.避色是人性的外化和层次.正色近乎品德,是人性的自觉.色论在儒学中占有相应地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审美层次上与人有着复杂精神联系的自然美,产生于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成果。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与人化自然的内在关联较为复杂,要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内涵与形态,必须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所包涵的“人”的人化和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入手,它们导致:(1)自然美并非取决自然物自身属性;(2)自然物的属性对自然美具有特殊意义;(3)“比德”审美传统不是自然美的产生方式而是一种艺术创造行为;(4)异化劳动也能丰富自然美观念。这使自然美呈现出多种状态,即被改造了的自然美,认识化的自然美,侧重形式的自然美,富于动势的自然美。它们使人类获得一个个看似缔粹白}I妇挟毒劫曲宙兰墙曼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从文化角度讲,保护民族文化不被世界文化所吞没,同时又反思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构成了寻根文学创作的主线;从哲学角度讲,现代非理性主义使作家们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从现实角度讲,强调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使人们获得了一条不同于现代性文学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之美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以及诗歌层出不穷。美国浪漫主义运动代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大部分主题不仅歌颂女性之美,更用美女的死亡表达自身对女性最真挚的爱。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分析爱伦·坡的诗歌《致海伦》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可拓宽后现代读者对本首诗歌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华夏文化从源头起就把人置于中心地位: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人是主体。傩源于远古自然宗教,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傩文化人按驱疫消灾、降吉纳福的需要,将道、释之神“拿来”,为“我”所用,并把历史或传说中非凡人物“请入”傩神“军团”。王一桃在诗里赞美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光辉灿烂,揭示了傩文化的本质特征,礼赞了萍乡傩及其发扬光大者。这首诗具有雄浑的磅礴大气,诗人还竭力追求艺术形式的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20.
席勒对美的人类学功能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那就是: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这应该说是对美的人类学功能的最剀切的概括,他把美实现人性完整、恢复现代人的人性完整性的功能阐述得非常具体、鲜明、生动,把美比喻为人的创造者,与人的第一创造者———大自然相类似的第二创造者,作为人的创造者———不论是大自然还是美,都是给与人类以达到人性的能力。换句话说,美是给人以审美的可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