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TPM2型气液两相流特征参数测量装置测量了浮选柱中的气泡参数.清水中气泡较均匀,气泡直径较小;含油污水中气泡显著增大,均匀性显著降低.浮选药剂UP30的加入对于改善气泡参数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加入填料可以有效地改善浮选柱中的气泡大小及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浮选柱中气泡参数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TPM-2型气液两相流特征参数测量装置测量了浮选柱中的气泡参数,清水中气泡较均匀,气泡直径较小;含油污水中气泡显著增大,均匀性显著降低,浮选药剂UP-30的加入对于改善气泡参数和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加入填料可以有效地改善浮选柱中的气泡大小及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含油污水气浮旋流耦合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含油污水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应用了气浮理论.利用气液混合泵边吸水边吸气,在泵内含油污水和空气在一定的压力下均匀混合,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然后泵入旋流器内进行分离。研究了加入气泡对压力降和入口流量的关系、分流比和压力降的关系、含油浓度和分离效率的关系、气泡量和分离效率的关系的影响。发现在一定的充气量范围内(标况下体积比4%~5%),微细气泡的存在能够明显提高油水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约20%)。  相似文献   

4.
用自行设计制造的XLQ 5 0型水力旋流器对炼油厂隔油池前、后的含油污水进行了室内除油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对中位粒径在 2 1.38~ 6 4 .2 μm的油滴 ,其分离效率为 84 %~ 99.8% ,处理后的水中含油量可控制在30mg/L以内 ,能满足污水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油水分离的效果,利用泵吸产生的负压将含油污水吸人曲板组成的流道内,使油滴在曲面的导流作用下进入分离空间并获得向上的运动速度.对此油水分离过程中油滴浮升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滴在具有向上初始运动速度后,浮升速度会增加,并且油滴的粒径越大,加速分离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除油剂对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处理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中含油污水油水分离困难,处理后污水含油严重超标的问题,采用除油剂QP555,开展现场中试试验研究,确定加药量和工艺的运行参数.现场试验表明,在搅拌强度为130 r/min,搅拌时间不少于6 min,加药量75 mg/L,进出水流量为50~240 L/h以及捕获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对进水含油质量浓度为125~156 mg/L的污水进行连续运行处理,出水经过捕获罐处理,达到了油田过滤设备进水含油质量浓度小于50 mg/L的要求.对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采用投加除油剂同时进行搅拌的处理方法,该技术在目前水质条件下具有可行性.污水处理的成本为每立方米污水不超过4.83元,在实际处理中,药剂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7.
喷油压缩机卧式油气分离器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油气分离器内气相流场模拟计算的基础上,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对不同直径油滴在分离器一次油分内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使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对油分离器一次油分出口处的油滴直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测量,同时对排气压力和喷油量变化对一次油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不同直径的油滴颗粒的运动轨迹差别较大,其分离时间和分离效率也截然不同,直径较大的颗粒较容易分离下来;油滴的入射位置对其运动轨迹及分离时间也有明显的影响.随喷油量的增加,油气混合物中大直径油滴增多,一次油分效率增高;一次油分效率随排气压力的升高先提高后降低,排气压力为0.65 MPa时,一次油分效率最高.模拟计算表明:此分离器一次油分能够完全分离的最小油滴直径为16μm;实测油气分离器出口处油滴的最大直径介于17.7~20.5μm之间,所占体积分数为0.2%.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油水分离的效果,利用泵吸产生的负压将含油污水吸入曲板组成的流道内,使油滴在曲面的导流作用下进入分离空间并获得向上的运动速度。对此油水分离过程中油滴浮升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滴在具有向上初始运动速度后,浮升速度会增加,并且油滴的粒径越大,加速分离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轴向进液水力旋流器因内部设有增压流道,可在低压入口条件下实现油水高效分离。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轴入导锥式旋流器内油滴聚并破碎行为及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操作参数对油滴聚并破碎的影响规律,同时进行室内实验,对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湍动能越大位置的油滴粒径越小,随着入口进液量增大,旋流器溢流及底流出口区域的湍动能增强,油滴粒径逐渐减小;对于该结构旋流器而言,一定范围内持续增加入口进液量,可提高旋流器内的切向速度进而提升分离性能,但同时也增大了油滴破碎机率,致使分离效率降低;研究范围内,进液量为3.62 m~3/h时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值;增大溢流分流比,虽然可以降低底流含油体积分数,但同时也增大了溢流区域油滴间的破碎,致使分离效率降低,分流比为20%时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该设备采用特别设计的高效喷射器,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正压操作,首先使天然气溶于水中,制成含有无数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的溶气水,当溶气水在污水中遇到石油类和悬浮物等杂质时,其中的微小气泡附着在油珠和悬浮物上,使其整体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并随微小气泡的上升托浮到水面,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主要应用于油田开采出的高浓度含油污水的回注处理及其他工业污水的净化处理。在建设投资、占地、处理效果、运行费用、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吸入式气浮净化机工作机理的分析,提出了脱油动力学模型,得到关联油滴脱除率与操作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文中给出的数学模型进行吸入式气浮净化机的工艺设计时,应通过模型试验确定速度常数和极限脱油浓度,文中给出了设计步骤。用本文模型及数值计算出的油滴脱除率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低强度旋流气浮处理含油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强度旋流气浮技术是基于弱离心力场的非常规气浮技术,利用离心力强化油滴与气泡的碰撞、黏附,可提高浮选效率。为了优化低强度旋流气浮的浮选性能,研究旋流强度、含油量、回流比和气泡注入方式(顺流、逆流)对浮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场处于低雷诺数湍流运动时,气泡与油滴能高效地完成碰撞、黏附、浮升,同时可避免湍流对气泡-油滴聚合体稳定性的破坏;低强度旋流浮选时,气浮筒对水力波动的适用能力强,且能有效地处理低含油量污水;气浮筒在顺流或逆流时具有不同的最优浮选区间,当入口旋流强度为17.0 g(顺流)或13.0 g(逆流)时,浮选效果最佳,当含油量为500 mg/L,回流比为20%~35%(顺流)或30%~35%(逆流)时,除油效率不低于75%。  相似文献   

13.
加压溶气气浮技术是污水除油中常用的高效工艺,气泡的大小和分布对除油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相群平衡模型,对溶气气浮器内两相流动及气泡聚并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实验研究加以验证,建立了气浮器接触区模型,研究了气泡聚并及气含率分布规律,分析了释放头不同气液比和接触区高度对气含率分布和气泡聚并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区气含率随气液比增大而升高,随接触区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泡在上浮过程中会发生聚并使得气泡变大,稳定性变差,同时加快上浮速度,会影响接触区的气含率分布。通过微观模拟发现大粒径微气泡在上浮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聚并,小粒径微气泡则由于表面张力作用稳定性更强,不易发生变形和聚并。研究结果为溶气气浮气液比的选择和浮选过程气含率和气泡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吸气浮选机中的流体流动状况是影响吸气浮选机除油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四级吸气浮选机模拟装置上,用定性观测和定量测定手段研究了浮选机的流体流动状况,并选择合适的流动模型对浮选机中的流动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每个浮选室中的流动接近于理想全混流,上部混合较差;底部有很小量的短路流。各浮选室间有较大的返混流,在各浮选室人口加挡板,可有效地阻止短路流,减小各室间的返混流量。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吸气浮选机的设计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用合成方法研制了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聚合物系列(BM系列),将其用作油田污水净化浮选剂.应用表明,BM系列浮选剂对油田污水有良好的净化作用.用浮选剂BM-e-2对胜利油田辛一站污水进行脱油、脱悬浮物试验。当加剂量为5mg/L时,脱油率为97%,脱悬浮物率为62%.用BM-c-l浮选剂对辽河油田欢三联污水进行处理.当加剂量为10mg/L时,脱油率达99%.经上述两种浮选剂净化处理后的水质,均符合油田回注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电控浮选设备和冶金电化学反应设备电极反应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外控电位浮选设备中电极间的槽电压分布规律。由于电控浮选设备中必须为矿物颗粒的浮选提供合适的气泡和通道,提高电挖浮选设备的效率只能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来实现,这也是外加电位控制远远大于理论要求的矿浆电位控制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辉钼矿、辉铋矿和黄铁矿的基本可浮性之差异(包括中性油天然可浮性,黄药诱导可浮性和硫化钠诱导可浮性),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原则流程来浮选和分离湖南某多金属矿石中的钼、铋、铁硫化矿物。这四种原则流程分别为:捕收剂诱导全浮选;钼铋中性油天然等可浮;钼中性油优先浮选;及硫硫化钠诱导优先浮选。小型粗选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四种原则流程均可行,但以黄铁矿硫化钠诱导优先浮选流程的指标最高。这是一种新的浮选分离工艺,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浅池气浮净水系统中影响挟气污粒上浮速度的因素.在挟气污粒平均直径较小时,紊流状态的上浮速度较层流状态的快,当挟气污粒的平均直径小于0.2mm时,层流状态的上浮时间显著增加.结果表明,浅池气浮净水更适于处理平均直径较大及表观密度较小的挟气污粒的废水;为缩短上浮时间,平均直径较小的挟气污粒需气量较大,否则会影响气浮效率及净水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新型电化学方法处理含重金属污水的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该过程系将电化学过程、化学沉淀和气浮分离结合起来,以脱除回收污水中的重金属.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反应速率和重金属理论脱除率的计算公式.并将理论分析的预估值与实验实测值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