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广东阳江闸坡网箱养殖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的斜带石斑鱼样品,体重20~500 g。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结果表明,30℃养殖水温下,各部分蛋白酶活力为幽门盲囊>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为肝胰脏>幽门盲囊>肠>胃。在斜带石斑鱼发育进程中,300 g前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350 g前淀粉酶活力呈上升趋势。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40℃和3.0,40℃和8.0,50℃和8.0,50℃和7.0,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40℃和5.0,40℃和8.0,50℃和8.0,50℃和7.0。  相似文献   

2.
对军曹鱼幼鱼体内脂肪酶的分布、活力及pH、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对军曹鱼幼鱼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幽门盲囊和肝脂肪酶活力分别在pH 6.2和6.0下最高;胃和肠在pH 4.0和7.0下也保持相当的脂肪酶活力.各器官在适宜的pH范围内其单位脂肪酶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幽门盲囊(60 U)>肝脏(23.3 U)>肠(22.7 U)>胃(11.3 U).研究表明饲育水温对脂肪酶有显著的影响(P<0.05),整体上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都有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但20 ℃下幽门盲囊和肝脏存在最大酶活力.盐度对不同器官脂肪酶影响显著 (P<0.05),在较低的盐度下 (15~25)脂肪酶活力均处于较活跃状态.幽门盲囊、肠、肝脏脂肪酶活力在盐度20,胃在盐度15条件下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pH对真鲷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不同pH度条件下真鲷成鱼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4个部位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真鲷成鱼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6.4,7.2,7.6和8.4,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6.4,8.0,8.0和7.6.  相似文献   

4.
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从酶学分析角度研究了大口黑鲈各消化道内淀粉酶的活力分布,以及不同温度、pH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其肝脏、幽门盲囊、胃、肠中淀粉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淀粉酶活力在消化道内活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幽门盲囊、肠、胃。淀粉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存在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肝脏(40℃,7.2)、幽门盲囊(30℃,8.0)、肠(40℃,8.4)、胃(35℃,6.4)。幽门盲囊和肠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活力最大,肝胰脏和胃淀粉酶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活力充分发挥。淀粉酶的活力大小与底物浓度有关,底物淀粉最适浓度依次为肝脏1%、幽门盲囊4%、肠2%、胃2%。本研究旨在为大口黑鲈人工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pH对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驼背鲈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驼背鲈消化酶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45℃,肠、幽门盲囊、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胃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5℃,幽门盲囊的最适温度为40~45℃,其他部位均为40℃;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其他部位均为35℃。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3.2,肠、幽门盲囊、肝的最适pH均为8.2;胃、肝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2、8.2,其他部位均为6.2;胃淀粉酶的最适pH为7.2~8.2,其他器官的最适pH均为7.2。各部位在最适温度和pH下,脂肪酶酶活力顺序为肠胃肝幽门盲囊,淀粉酶酶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蛋白酶在最适温度和pH下的酶活力顺序分别为肠胃肝幽门盲囊、肠胃幽门盲囊肝。  相似文献   

7.
哲罗鱼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哲罗鱼〖WTBX〗Hucho taimen〖WTBZ〗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哲罗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道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哲罗鱼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不分叶肝脏和线型的胰脏。同时对消化道分段、摄食习性和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短期饥饿处理对商品规格卵形鲳鲹鱼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取平均体质量(535. 04±36. 33) g的卵形鲳鲹,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饥饿处理0(S0)、5(S5)、10(S10)和15d(S15),测定饥饿对形态、生化组成、品质构成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随饥饿时间延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 0. 05),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 0. 05),粗蛋白和粗脂肪呈降低趋势,肌肉硬度显著降低(P 0. 05),凝聚性和弹性指数呈升高趋势(P 0. 05),精氨酸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 0. 05),∑(n-3)/∑(n-6)脂肪酸比值从0. 418 9升高至0. 736 2.结论:饥饿处理15d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商品规格卵形鲳鲹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探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异丙胺盐(DAMS)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胰脏和鳃组织的氧化胁迫和组织学的影响.异育银鲫在水体不同浓度的DAMS中暴露28 d后,测定肝胰脏和鳃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观察肝胰脏和鳃组织的组织学切片.结果表明,DAMS对异育银鲫的96 h半致死浓度LC_(50)为19.83 mg·L~(-1);在亚急性暴露实验中,随着毒物浓度升高,异育银鲫肝胰脏和鳃组织的GSH-PX和SOD活性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P0.05),肝胰脏中MDA含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高浓度暴露组鳃组织中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高浓度暴露组实验鱼的肝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化,鳃组织出现鳃上皮脱落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果暗示水体中的DAMS暴露对异育银鲫具有一定的氧化胁迫毒性.  相似文献   

10.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鲵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国大鲵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长度和组织结构,并观察了饥饿和饱食后消化道的变化,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肠粘膜上皮为含有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在肠粘膜上皮下,有许多细胞隐窝。饥饿后,胃肠萎缩,粘膜层减薄、胃腺和隐窝等组织结构减少。饱食后,则胃肠上皮和胃体积增大,细胞处于旺盛的消化吸收状态。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二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的组织结构都由基本的四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构成的.除中肠外,其余部分管壁上皮表面分别被有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粘蛋白和几丁质骨片等结构.在食道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别有食道腺和后肠腺,其分泌物为酸性粘多糖.肌层均为横纹肌.消化管的外膜均主要由疏构结缔组织构成.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每一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根据形态和功能,可把这些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15.
卵形鲳鲹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色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的核型为2n=48,核型公式为2n=2 sm 6m 40 t,NF=56,染色体数为48.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锯缘青蟹消化系统5—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锯缘青蟹消化系统的5-HT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5-HT阳性细胞形态多样,多数为孵圆形,少数为柱形,多边形或具有较长的胞突,消化疲乏各段均有5-HT阳性细胞,中肠密度最高,食道次之次,贲门胃、幽门胃和后肠较低,5-HT阳性细胞多数位于固有膜和粘膜下层,少数散布于肌层,肝胰腺也具有5-HT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直隶环毛蚓消化道各个部位内壁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各部位的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环毛蚓消化道各部位已有明显分工,各部位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同时讨论了各部位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各主要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胃前段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胃中后段粘膜上皮仅有柱状细胞,固有层含有发达的胃腺,胃腺上皮由Ⅰ型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粘膜形成发达的皱襞和绒毛,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胰腺为弥散性腺体.胃中后段粘膜柱状细胞呈现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胃前段粘膜粘液细胞及胃腺Ⅰ型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胃腺Ⅱ型细胞呈现强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粘膜粘液细胞分泌酸性粘液,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和胞质还分别具有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呈现非特异性酯酶和弱蛋白酶活性,肝细胞还贮存糖原.  相似文献   

19.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