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北京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延庆县在筹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野外调查中,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发现的大批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表明这批标本可归属于覆盾甲龙类(cf.Deltapodusisp.)、兽脚类、鸟脚类及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大量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晚侏罗世,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它们承接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而罕见的,极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独特的古行为学.延庆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不但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而且极大丰富了土城子组的恐龙类群,为承接其后的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  相似文献   

2.
裘锐  汪筱林 《自然杂志》2021,43(2):119-126
窃蛋龙类是一类形态特殊的兽脚类恐龙,它们的头骨高度特化,而且具有护卵习性。窃蛋龙类有很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对研究鸟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长时间没有发现早期物种,窃蛋龙类在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位置还存在很多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以尾羽龙科为代表的早期窃蛋龙类,部分尾羽龙科恐龙的化石标本还保存有羽毛等软组织和胃石,为研究窃蛋龙类的早期演化、生活习性、羽毛及其他软组织演化等提供了重要信息。2019年研究的干戚刑天龙为窃蛋龙类手部和胸骨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柳永清  刘燕学  姬书安  杨之青 《科学通报》2006,51(19):2273-2282
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方法, 对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含蝾螈类化石层上、下火山岩进行了定年研究. 测年结果表明, 道虎沟生物群(岩系)最年轻年龄为164~152 Ma, 最老年龄为168 Ma. 综合研究表明, 宁城道虎沟生物群与凌源热水汤一带含蝾螈类化石层属于同一生物群(时代), 发育于168~152 Ma的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 研究区道虎沟生物群(岩系)为正常产状的火山-沉积序列, 底部平行不整合在下伏九龙山组之上, 顶部为土城子组或早白垩世含热河生物群岩系平行或角度不整合覆盖. 道虎沟生物群(岩系)及相关地层对比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或是它的相变产物. 髫髻山组(道虎沟生物群)化石组合和综合研究表明, 它们和热河生物群不是同一生物群, 更不是代表热河生物群最早的生物记录, 道虎沟生物群及岩系与义县组是不同时代和构造演化阶段火山-沉积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金帆  张福成  李志恒  张江永  李淳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8,53(11):1311-1317
产自河北丰宁四岔口盆地的原羽鸟是迄今所知最为原始的反鸟类化石, 其产出岩段不含辽西义县组的标志性化石; 该岩段所含的鱼类和鸟类化石显示了比义县组相关属种更原始的特征状态, 且叶肢介化石为多见于冀北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属种. 就地层发育序列而言, 含原羽鸟的沉积岩段在相邻盆地伏于含义县组标志性化石的地层之下, 因而确认原羽鸟的层位应低于辽西的义县组, 大致相当于冀北的大店子组, 这是目前国内鸟类化石与世界上反鸟类的最低产出层位. 与原羽鸟相伴的还有其他鸟类、鲟形鱼类、有尾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 据此新建丰宁北票鲟-丰宁原羽鸟脊椎动物组合, 这一组合将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推进到130.7 Ma前. 建议以控制生物阶段性发展的大尺度构造沉积旋回来界定热河生物群, 并以北票鲟替代狼鳍鱼作为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化石.  相似文献   

6.
《自然杂志》2005,27(1):F002-F002
热河生物群开始形成于距今约1.2亿年的中生代早白垩世,中国的辽西地区是生物群分布的中心,由于频繁的火山活动,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 “毛” 的翼龙化石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记述了内蒙古宁城义县组底部一件近乎完整的喙嘴龙类化石-宁城热河翼龙(新属、新种)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et sp.nov.该翼龙化石保存有精美的翼膜以及遍布全身的“毛”。它具有许多喙嘴龙类的典型特征,如短的颈部、短的掌骨和特别长的第V脚趾等,可归入一类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龙类-蛙嘴龙科(Anurognathidae)。该科已知的成员包括发现于德国Solnhofen的Anurognathus,哈萨克斯坦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和中国辽西的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但都不如新标本保存完整。该标本显示其翼膜与下肢相连,尾膜与第V趾连接,脚趾具蹼。此外,热河翼龙的毛状皮肤衍生物与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毛状皮肤衍生物形态相似,但二者是否为同源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辽宁西部义县组翼手龙科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汪筱林  吕君昌 《科学通报》2001,46(3):230-235
记述辽宁西部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下部新发现的一件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化石:秀丽郝氏翼龙(新属、新种)Haopte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根据其低而长的头骨、头部无脊状构造、上下颌前部具尖锐细长的牙齿、长的翼掌骨和短的第V趾骨以及Ⅰ-Ⅲ庶骨基本等长等特征,将其归为翼手龙亚目翼手龙科,郝氏翼龙是热河生物群第1个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骨架,也是亚洲发现的第1个可靠的翼手龙科化石,较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同属一科的翼手龙属进步,郝氏翼龙的发现使翼手龙科的古地理分布由欧洲和非洲扩展到亚洲,生存时代也由晚侏罗世延续到早白垩世,为探讨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辐射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研究翼手龙类的进化、古动物地理和地史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9.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翼手龙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汪筱林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2,47(20):1521-1527
描述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类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董氏中国翼龙(新属、新种)Sinopterus dongi gen.et sp.nov.,属于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古神翼龙科的头后骨骼形态,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热河群存在两个不同的翼龙化石组合,义县组的翼龙组合与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灰岩(Tithonian)的翼龙组合有些类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与巴西早白垩世Santana组(Aptian/Albian)的翼龙组合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同时也认为义县组的时代要晚于Solnhofen灰岩,而九佛堂组的时代略早于Santana组。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周忠和 《自然杂志》2011,33(2):112-116
自第一枚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鸟类的起源与演化成为了古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鸟类的起源问题涉及了恐龙以及早期鸟类的形态结构、飞行以及羽毛等多方面内容。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相邻地区侏罗纪地层发现的许多保存精美的带毛恐龙,中生代的鸟类化石,为鸟类的恐龙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并且使我们对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有了较丰富的认识。笔者主要介绍了带毛恐龙的羽毛化石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发育生物学,讨论了关于羽毛的发育和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翼龙化石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辽西及其周边地区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翼龙化石,其中包括带毛的热河翼龙等,为翼龙温血提供了新的证据;具有翼龙胚胎的蛋化石,使翼龙的卵生生殖方式得到确认;最小的树栖翼龙的发现,显示了白垩纪翼龙的个体分异和对环境的适应。同时,此前仅仅在欧洲和南美大陆出现的翼龙化石在这一地区的大量发现和研究,揭示了热河翼龙动物群的多样性和动物古地理分布规律,为深入了解一些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演化和辐射提供了翔实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2.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科学通报》2010,55(32):3081-3088
在过去20年中, 对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关于这一演化假说仍然存在一些反对的观点, 其中一个反对证据来自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记录. 从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看,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发现于晚侏罗世, 而在侏罗系地层中却很少发现应当是它们祖先类型的虚骨龙类化石, 这暗示存在着一个“时间悖论”——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本文回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近10年来的一系列发现表明, 虚骨龙类主要类群在侏罗纪中晚期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化石地层分布和兽脚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的一致性, 并且有力反驳了所谓的“时间悖论”.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支持了暴龙超科和阿尔瓦兹龙超科处于虚骨龙类相对基干的位置, 甚至暗示一个新的关于副鸟类的系统发育假说: 始祖鸟、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攀龙类、其他鸟类以及窃蛋龙类形成另一个演化分支. 特征演化分析表明, 副鸟类的基干类群可能在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演化出与树栖以及飞行相关的特征. 未来更多侏罗纪虚骨龙类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一个更加精确的鸟类起源和演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亚纲两新属与现生鸟类的起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周忠和  张福成 《科学通报》2001,46(5):371-377
报道发现于辽宁省的两种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葛氏义县鸟(Yixianornis grabaui gen.et sp.nov.)。它们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纪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在形态特征上,这两种鸟类较今鸟亚纲的辽宁鸟进步,与另外两种今鸟朝阳鸟和松岭鸟比较接近。与早白垩世的其他鸟类,如孔子鸟、辽西鸟和始反鸟等相比,燕鸟个体较大,头骨显著伸长;它还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今鸟亚纲化石新的发现表明,在早白垩世,无论是与现代鸟类关系较远的反鸟亚纲,还是包括现代鸟类共同祖先在内的今鸟亚纲的辐射和分异都已十分显著。与始祖鸟、孔子鸟和反鸟亚纲不同,燕鸟与义县鸟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如此,在其他一些结构上,这两种鸟类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上、下颌骨具有牙齿,较发育的指爪,以及耻骨的远端联合等,这表明现生鸟类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还要在更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产自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的一种新的哺乳动物——索菲娅戈壁兽(Gobiconodon zofiae sp. nov.). 新种耳区的岩骨前骨板提供了第5脑神经Ⅱ, Ⅲ分支的汇合出口, 这可能是类似犬齿兽类的原始特征. 与爬兽一样, 新种保存了骨化的麦氏软骨, 表明它具有与下颌分离的耳区结构, 为哺乳动物中耳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直接的化石证据. 新种以I1/I1增大, 眶下孔靠后, 4个颏孔及牙齿结构区别于戈壁兽已知种. 新材料所具有的齿列咬合关系表明戈壁兽的上臼齿数目应为4个而不是5个. 在热河生物群已知的50余种脊椎动物中大多是东北亚的土著种类, 因之在进行动物群及时代洲际对比时有一定困难. 索菲娅戈壁兽的发现使热河生物群可以直接与北美及亚洲其他脊椎动物群进行对比. 戈壁兽的出现支持同位素测年数据, 表明含戈壁兽的义县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三叠纪鳍龙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俊 《科学通报》1999,44(12):1315-1318
采自贵州省安顺地区法郎瓦窑段的鳍龙类化石,并确立其为一新属种-黄果树安顺龙,其没有下颞孔,前颌骨组成吻部的大部分,鼻骨小,鼻孔接近眼眶,说明它是鳍龙类。它的鼻骨被前颌骨向后延伸与额骨相接而隔开,左右额骨愈合,因而归入真鳍龙类。黄果树安顺龙以个体较大,吻部长,上颞孔比眼眶稍小的综合特征而区别于其它三叠纪的鳍龙类。黄果树安顺龙的个体较大,吻部较长,鼻骨与前髓骨相接触,大的松果孔,鳞骨不在上颞孔后相连,  相似文献   

16.
正不久前,在世界上恐龙残骸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辽宁省义县地层的陆家屯岩床,科学家偶然发现了年代在大约1.2亿年前的一窝共25头鹦鹉嘴龙化石。这些化石的位置和性质显示,这些恐龙是一起死的,死因可能是由火山爆发造成的山体滑坡。鹦鹉嘴龙是一种外形像瞪羚的素食恐龙,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多的恐龙之一。这暗示这一窝恐龙实际上是一个"托儿所",一头成年恐龙在这里照看小恐龙。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在我国辽西地区约1.6亿年前的沉积地层中发现一件小型恐龙化石,取名“郑氏晓廷龙”。研究发现.郑氏晓廷龙代表着一类与生存于德国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并由此得出一个更加意外的分析结果:始祖鸟不属于鸟类.位于一个不同于鸟类的演化支系上。  相似文献   

18.
<正>诸城位于山东省中东部,在世界版图上只是一个不那么耀眼的小县城,但它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诸城不仅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而且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因此它也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龙城"。早在1964年,古生物学家就在诸城发现了恐龙化石。2008年,科考人员又来到诸城这片大地上探索,并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家在辽西地区新发现了一种奇特恐龙的化石。从头骨形态上看,这种恐龙应该属于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但其牙齿又和典型的吃植物的恐龙相似,更为奇特的是它还长着两  相似文献   

20.
<正>棘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恐龙,长着鳄鱼一样的口鼻部和厚重的爪子。最近,科学家根据发现于摩洛哥的一具不完整的棘龙化石,发现它的足骨扁平,爪子很宽,这显然不适合奔跑捕猎。再根据以往对棘龙化石特征的分析,科学家现在倾向于认定棘龙能够在水中游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棘龙就是已知第一种会游泳的恐龙。棘龙惯于在白垩纪的湖泊、河流边捕猎,它们的胃内物包括鱼和小恐龙的残骸。来自棘龙牙齿的地质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