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礼乐”四字精神,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要求我们兼容并储多种观点,相互吸取各自长处;“礼”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自由,并在社会上讲究道德精神文明;“乐”要求我们在家庭、邻里、同事、同道和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生活。新世纪中国的未来社会,就是耸立在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中和礼乐社会。  相似文献   

2.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审美心理都具有深刻影响。它至始至终包含了巫术礼乐、治国礼乐、儒家礼乐三个文化层面。当代礼乐的重构从巫术礼乐中汲取的是对信仰的坚贞,从治国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爱国精神的崇尚,从儒家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当代社会若能脚踏实地地将这三者内化于我们的思想和实践中去,复兴和传承礼乐精神将会大有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将会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5.
南宋礼乐有述仁义、宣德化的思想,其复古周乐的意识与强烈的复古思想倾向成为社会主流,陆象山的礼乐思想继承孔孟礼乐仁义德化系统,其“易简”与“本心”学术观点是从荀子礼乐论述中演绎而来。  相似文献   

6.
<正>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明确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主要目标与主要措施。高校作为汇集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更应注重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科学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断输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为政治国思想主要包括:“礼”、“仁”为其总则和核心;“富民”、“教民”、“足兵”;德主刑辅;格守职责;为政以“正”;举贤任能。对于孔子的为政思想,我们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特点,借鉴其中积极的有益成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文明异化是文明社会的伴生物,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从存在论的视野对“礼崩乐坏”等文明异化现象提出了批评。“道法自然”既是老子哲学审视文明异化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他呼吁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实现,要求人们从徒有虚标的礼乐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为“智”、“巧”本身就是大道的沉沦,是对澄明之存在的遮蔽;反对当时的不合理的政治统治,提出“小国寡民”的存在论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精英是阶层,并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学说的阶级,在先秦时代,中国社会精英其实经历了“巫师-祭祀阶层-礼乐阶层-儒生”的四次大嬗变,每次都是伴随着相应文化结构的内在变迁,精英阶层的成型,使得中国社会的群体分裂最终固定化。精英阶层和精英文化无疑对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一定的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儒学义利之辨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船山继承先秦儒家“致中和”的思想,在美学思想上提出了“美在中和”的命题,具体在论述诗词意境中情景关系时认为应该“妙合无垠”,即客观的自然美与主观的情志美得到和谐统一。从对他的诗词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情景契合表现出的和谐美。在表达方式上船山对情景关系的处理安排,灵活多样。学习和研究船山关于情景契合和谐美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对于创造出当代诗词精品以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仍然有它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颜回李白杜甫这四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其实是拥有崇高人生理想并为之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的平凡之人。孔颜之素业,李杜之斯文是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深刻的文化思考、广阔的文化境界、执着的文化追求,是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是一切国人持久并引以为豪的一种无形的思想品质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5.
崔瑞萍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1):19-21,45
历代人们对潘岳评价不高主要是基于对其“人文不一”的不齿,但并非潘岳的所有作品均有此特点。本文以《关中诗》为例,通过分析作品推演原因:人品低下却有非“谄事”之作;《关中诗》真实反映了作者思想;潘岳之人品低下在当时应如何理解;“人文不一”在潘岳的咏物和非咏物之作中应区别分析,进而得出对潘岳需要重新认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两大维度,一是社会功利维度,一是审美维度.但具体到批评家,两大维度往往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就是例证.他强调艺术不为用并不碍其有大用,体现了审美维度对社会功利维度的兼容,他对社会维度的承认统一于"文学性"和"审美性"前提当中.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了民族危亡时期非主流批评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理念,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服务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抓住今后20年左右的战略机遇期,形成的一条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的、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之路。它的提出和实施将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最能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法治”思潮,逐渐成为这一历史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这表现在:“法治”思想成为各诸侯国革新运动的旗帜;“法治”思潮的主要先导和推动者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等大都得以当政;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有的学派人士转而成为法家大师,有的颇具“法治”精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法治”思潮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公正原则置于社会主义制度第一美德的优先地位。对“效率优先”原则进行了伦理价值分析,指出我们绝不能脱离社会公正来片面追求效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突出强调公正原则,提出了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对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顺应潮流,将学校德育工作锲入互联网络,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