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探究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勾勒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分类,阐明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由单向至双向,直至快速互动交流的特点,提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先行先试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共建两岸"共同家园"角度切入,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基础,即同根同源血缘宗亲、闽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相通性、共同家园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诉求;并从理念、产品、渠道和模式四个角度提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途径,旨在传承与发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闽台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及SWOT分析法,以海峡西岸建设为背景,以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外部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闽台民俗体育的发展探索出可行的发展路径奠定基础。研究表明闽台民俗体育文化是建设海峡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其内部优势是两岸特殊的文化共同体及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条件;内部劣势是商品经济的冲击及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层次不高;发展的机遇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经济的高速大发展及闽台体育赛事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展;发展所面临的威胁因子主要是部分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感的缺失及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及教材匮乏。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信息访谈法、实践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出在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中要坚持一个主导思想,突出两个民族作用,拓展三大主体内容,采取多种联谊方式的宏观构想,开创海峡两岸民俗体育文化互动联谊,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积极促进祖国的统一共荣.  相似文献   

5.
产业化是开发利用和活化传承闽台传统民俗的重要路径,产权界定及权益保障则是产业化的前提。近年来,在政府、企业、文化消费者和传承人的合力推动下,闽台历史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但民俗权益主体边界不清、权益保障路径模糊、法律缺失、经济逐利、主体角色和权益意识错位等内在问题凸显,成为闽台历史民俗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亟待采取完善相关立法、强化行政管理、提高产业门槛、设置扶持基金、构建民间协调与引导机制等措施来予以补救和应对。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家底,有利于后续开发其综合价值需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考证等方法,考察闽台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项目。研究发现: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可分为健步体能、竞速体能、杂耍表演、操舞表演、游戏竞赛、武术健身、投掷娱乐、棋艺娱乐八类;闽台民俗体育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闽南比闽北集中,闽东沿海相比闽西内陆较沿海岸线线分布,台湾集中于全岛沿海环状分布;闽台民俗体育资源既具有小区域性、频繁化、多元化共性特点又具有传承层差异、组织度差异的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闽台医神的形成年代较早,庙宇的自然景色有一定特色。然而旅游界忽略了闽台医药神明的形成特点得益于该区域独特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等原因,在线路安排时,甚至连自然景观都不游览,仅作为一般的宗教神明处置,把游客当信众,前往寺庙朝圣般地走上一遭。许多医神庙宇的开发贪大求新,破坏了其文物价值和原有地貌。不注意闽台医药神明的特点,不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配合游览相应的自然景观,这是闽台药神旅游与开发值得注意纠正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趋势,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了当前发展的重点。独特的闽台区域文化和多样的闽台旅游资源,为闽台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该文通过分析闽台独特的区域文化及其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闽台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以期促进闽台两地旅游业的升级与转型,不断推动闽台两岸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同一文化区域的两个组成部分,闽台两地在文学上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回顾闽台文学的交流历史,总体上说,是福建文学对台湾文学的影响,现简略就闽台文学渊源、创作题材交融、闽台诗钟竞咏、闽台作家往来等四个方面分述之。  相似文献   

10.
叶春生是研究岭南民俗成果突出的学者。本文着重探索他的《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及其对岭南民俗采录研究实绩。  相似文献   

11.
谢重光教授     
谢重光,男,1947年生,福建武平县人,1982年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供职于福建社会科学院、汕头大学、福建省委党校,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福建师范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及宗教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佛教社会史、东南区域民族与族群历史文化、唐宋史、闽台文化等,而在客家学领域创获尤多。1994年在福建社会科学院创立客家研究中心,任首任主任,并以此客家研究中心为基础创立福建省客家学会,主编《客家》杂志多年。  相似文献   

12.
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极具地域特色。无锡自然村村名不仅体现了无锡方言的某些特征,也反映了无锡的地理、历史、文化,是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无锡县乡镇概况》中记载的6 429个自然村村名,是研究地名语言很好的研究对象,既可以分析其语言特点,也可以略探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框架分析法,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议题及叙事框架等方面定量与定性地探讨了《福建日报》2011年的民俗报道样本。在民俗文化这一议题中,媒介民俗事象和媒介民俗事件是《福建日报》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构因子。其中,民俗文化呈现以民俗事象为主,民俗事件为辅。媒介民俗事象总体呈不均衡状态,以节庆报道流量最为突出;媒介民俗事件涵盖了事件的各个子议题,呈现出民俗文化在应对外界环境中的重构状态。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中,"民俗"这一文化议题呈现出文化、政治、经济交融的多重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4.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的类别多样、分布广阔、禀赋独特、价值高等优势,为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资源传承与保护不到位、相关理论研究缺乏、人才队伍梯队培养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足、产业化乏力等问题。为促进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应加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构建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圈。  相似文献   

15.
本刊一九八五年二期曾刊登了我校中文科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唐代民俗诗选》几首唐代民俗诗.这期我们再选登该书中恋情婚姻民俗及游乐民俗中的几首诗.这几首诗反映唐代恋情婚姻及游乐民俗事象,很有特色,有些诗还未见于其他唐诗选本.但从民俗学角度来看颇有价值.诗选的说明对诗中民俗事象探本溯源,资料翔实,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是对台经贸先行区域,闽台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ECFA的签署为闽台金融机构互设、深化资本市场合作、共建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和综合实验区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和平台。但后ECFA时代,闽台金融合作也将面临区域竞争增强、开放程度差异以及监管难度增加等挑战。福建应以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闽台金融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俗大典·云南卷》是一部洋溢着馥郁文化气息的、记叙云南26个主要民族的民俗百科全书。这是杨知勇教授、邓启耀教授等八位学者团结奋战两年半所完成的民俗文化学力作。读它,可以了解云南民俗的“现在相”,及其古今嬗变、八方交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上古一部优美的诗歌集,同时也是一部有着极高价值的文献。在《诗经》中,可以看到上古社会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还能透过这些现象,了解到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章试图通过对《大雅·生民》一诗的解读,来展现文本背后独特的民俗和心理方面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国民精神领域,不仅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都较好地实现了各自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20.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