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IP移动环境下的SIP号码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不足,给出了一种利用SIP协议支持IP移动性的实现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呼叫与通信过程中SIP支持IP移动性的实现流程,对SIP和移动IP混合支持IP移动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种全新的移动IP协议——LIN6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IP地址既作为主机的标识,又作为主机的网络接口地址,这导致了传统的IP地址不能很好地支持主机的移动性。虽然移动IP可以解决主机的移动性问题,但未专门对协议进行优化以支持主机的移动性。从协议优化角度讨论了一种解决主机的移动性的新协议——LIN6,首先介绍了LINA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地分析了基于LINA的新协议LIN6,最后给出了LIN6节点通信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3.
IP移动环境下的SIP号码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不足,给出了一种利用SIP协议支持IP移动性的实现方案,并详细分 析了呼叫与通信过程中SIP支持IP移动性的实现流程,对.SIP和移动IP混合支持IP移动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因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将扩展用于未来移动网络的无线接入子网,于是提出将MPLS和移动IP微移动技术结合。首先分析了MPLS和微移动IP协议相结合研究的动机和两者结合的特点,然后对现已提出的6种典型的基于MPLS的IP微移动性管理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这几种方案的性能参数进行比较,指出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给出两者结合方案中几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种全新的移动IP协议--LIN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IP地址既作为主机的标识,又作为主机的网络接口地址,这导致了传统的IP地址不能很好 地支持主机的移动性.虽然移动IP可以解决主机的移动性问题,但未专门对协议进行优化以支持主机的 移动性。从协议优化角度讨论了一种解决主机的移动性的新协议——LIN6,首先介绍了LINA的基本原 理,然后详细地分析了基于LINA的新协议LIN6,最后给出了LIN6节点通信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6.
魏功 《河南科学》2007,25(3):480-483
无线宽带的接入需要目前计算环境提供对固定IP网络主机移动性的支持.一方面,互联网工程专门小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在现有IP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支持主机漫游的网络层协议—Mobile IP;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高效的多点通信方式,IP组播在固定IP网络中提供了支持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和海量数据传送的机制.以移动IP作为路由协议面向移动主机提供组播机制是一个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与现有移动IP组播机制仿真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在相同环境下具有较小的资源开销和较高的效率,从而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保证.  相似文献   

7.
移动IP中的多播技术分析及改进的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移动IP作为网络层路由支持向移动主机提供多播技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对基于IP网络模型的移动IP和IP多播技术做概括论述,分析了IP多播的算法和多播路由协议。然后侧重研究在目前的移动IP中如何有效提供多播技术的支持,分析了在现有的IP网络中集成多播和移动性时出现的问题,阐明了几种可能的机制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移动IP的移动主机多播技术支持,并和其他方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对移动IP(MIP)中一些重要的路径更新协议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提出了改进的级联MIP(NHMIP).通过调整移动终端向网关代理的注册方式,将网络分成若干个边界相对固定的子域,有效减少了移动终端注册和外地代理级联等因素导致的数据包传输开销,提高了网络整体效率.针对新协议提出了量化分析模型,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与标准移动IP等路径更新协议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协议有效降低了网络开销,同时提高了网络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主机的移动性,IETF提出了Mobile IP。为了解决Mobile IP中的三角路由问题,人们又提出了MIP RO。当Mobile IP切换时,会造成TCP连接中断一段时间,因此提出采用MIP RO中的绑定更新消息作为Mobile IP切换的标志,从而改善Mobile IP切换时的TCP性能。  相似文献   

10.
移动IP中的多播技术分析及改进的新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移动IP作为网络层路由支持向移动主机提供多播技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对基于IP网络 模型的移动IP和IP多播技术做概括论述,分析了IP多播的算法和多播路由协议。然后侧重研究在目前的 移动IP中如何有效提供多播技术的支持,分析了在现有的IP网络中集成多播和移动性时出现的问题,阐 明了几种可能的机制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移动IP的移动主机多播技术支 持,并和其他方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因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将扩展用于未来移动网络的无线接入子网,于是提出将MPLS和移动IP微移动技术结合。在分析已有微移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MPLS的微移动管理新架构。通过在域内增设一个存储漫游主机信息的本地移动管理服务器(LMMS)和若干寻呼服务器(PS),提供寻呼功能,消除网络瓶颈,并支持服务质量(QoS)保证。最后详细描述了注册、切换等信令流程,总结了新方案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2.
移动MPLS是将移动IP与MPLS协议相结合以支持MPLS移动性的管理方案,但它只适合于宏移动而不 能有效地运用于微移动,因为微蜂窝的应用导致了移动节点(MH)的切换率剧烈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MPLS基 于普通的移动IP就不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分级移动MPLS(H-MPLS)克服了移动MPLS的局限性,在相当的程 度上减少了MH 在切换过程中的延时.介绍了另一种支持微移动MPLS的方案:微蜂窝移动MPLS(MM-MPLS), 它是一种融合了MPLS转发、定位信令以及软状态定位的管理方案。相比于H-MPL  相似文献   

13.
一种移动IPv6与多协议标签交换融合的新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现有的移动IP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融合方案存在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所需时延大、信令冗余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方案.该方案定义了一种新的IPv6逐跳可选报头——MPLS报头,来携带LSP的建立或维护信息,通过将MPLS报头包含在MIPv6的绑定更新消息中,使收到消息的网络节点可根据MPLS报头来建立或维护LSP,实现了绑定更新过程与LSP的建立或维护过程同时进行.此外,所提方案还能与微移动协议自然地融合,使LSP在主机发生域内切换后能快速地重建.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案的切换时延小于现有方案,其LSP建立时延随着通信双方距离的增大而增加的幅度也小于现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移动节点从一个接入路由器移到另一个接入路由器时会发生切换.由于链路交换延迟和IP层的相关操作使得移动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发送和接收数据.为减少移动IPv6切换延迟和满足时实需求,分析了快速移动IPv6和阶层移动IPv6切换协议特点,采用预先注册的方法给出了一种快速和阶层移动IPv6切换的融合方案,并详细的描述了该方案在宏观移动和微观移动情景下的原理架构结构和数据包的流程图.切换延迟分析结果,证明了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现有各种微观移动协议的基础上,针对其在快速切换以及在小蜂窝架构中切换的不足,结合域内组播与下一代IP(IPv6)的相关特性,提出了一个新颖、高效的域内组播结构体系,主要介绍了协议体系中着重解决的2个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仿真与HAW A II和C IP协议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该协议体系在数据包丢失和切换延时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以IP为主的业务在飞速增长,未来的网络将要应付这种不断增长的IP业务,光因特网是未来Internet的发展方向.讨论了光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分析了组网方式,深入探讨了OSPF路由协议和对等模型路由机制,对光因特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IP的舞台内通系统能够解决传统剧场调度的缺陷,进行相关技术协议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介绍了基于IP的舞台内通系统的组成框架,重点分析研究了系统的通讯协议,以及协议在内通系统虚拟控制平台中的应用。基于IP的舞台内通系统通讯协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经过真实系统的应用测试可以满足剧场舞台监督调度的通讯需求。  相似文献   

18.
支持ULE/MPE的IP over DVB-S接收系统在Linux下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 over DVB-S是基于卫星实现IP数据广播的关键技术,在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ULE封装协议相比传统MPE协议更加简练、高效,对IP网络支持更好.设计了IP over DVB-S接收系统,并对其在Linux中实现时的关键技术予以介绍.该系统具有兼容ULE / MPE两种封装方式、支持IPv4/IPv6双协议的特点,在实际环境中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