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开漳之地云霄县的历史民俗为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和史籍文献资料,对照实物遗迹和文化资源,探讨了闽南文化的构成特性。认为闽南文化是由土著的阈、阈越及其传人的文化,早于闽南人前来的“南溪蛮”及其后裔畲瑶文化以及闽南先民的中原文化3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成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多元复合性;文化变迁是不同国家、民族、族群之间文化碰撞调整的结果;文化认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在探讨一种文化时,必须先探究其起源、传播和影响,即秉承“文化元素归原”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闽南民间舞蹈是闽南文化丰厚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个性。嘭鼓是闽南地区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它表现的是闽南地区人们一种恬淡情境的生活写照。以嘭鼓作为道具并结合闽南民间文艺的瑰宝—南音及其哺育出的南戏等表现形式所创作的舞蹈--"南韵嘭鼓"是泉州艺术学校在闽南民间舞蹈教学创作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创造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琴歌与闽南语吟诵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歌来源于吟诵,二者都是以诗文为对象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闽南语吟诵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古汉语语音元素,与唐代中古音一脉相承。结合闽南语吟诵音对《渔翁》《竹枝词》《阳关三叠》三首唐代代表性琴歌进行演唱处理的案例分析发现,用闽南语吟诵的文读音演唱琴歌相较现代普通话演唱琴歌更接近唐代琴歌原貌,能更好地表现唐代琴歌韵味。表明用闽南语吟诵音演唱琴歌具有合理性,将闽南语吟诵音与唐代琴歌演唱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活化传承闽南语吟诵与唐代琴歌。  相似文献   

4.
闽南文化是海丝文化的杰出代表,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闽南文化的富集区和核心区,泉州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别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两方面提出了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壤地相接,从宏观上看,这两个地区可视为一个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但唐宋时期闽南发展较快,潮州的发展相对滞后,宋代闽南人口迅猛增长,对外移民以缓解人地矛盾便成为历史的必然。此一时期,潮州与闽南相比,人口较少,经济落后,很自然成为闽南对外移民的最佳选择。于是,自北宋开始,闽南人成批成批地移居潮汕;同时,宋代大量的闽南士人出仕潮州,卸任之后,不少人卜居潮州,成为当地望族。在闽南移民和仕潮闽南籍官宦共同推动下,儒家正统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逐渐在潮汕扎根,使得潮汕在方言、风俗、民间信仰方面都与闽南趋同。其后,闽南人建构出来的祖述光州固始的社会心理,也为潮汕人接受。因此可以说,唐五代时在泉、漳两州形成的福佬民系,至宋代已扩展到潮汕地区,使潮汕地区福佬化。  相似文献   

6.
何玉卿 《海峡科学》2008,(4):28-28,32
近几年,闽南企业经济发展形势越来越好,闽南文化研究也应随之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该文以闽南晋江地区为例,具体分析闽南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与社会心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以期引起各方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生态动态平衡规律是推动方言电视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保护传统文化生态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需要,国家批准成立全部使用闽南话播音的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在闽南两个乡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闽南语频道开播6年来,对乡村社会生产、社会制度、村民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闽南语频道在制播过程中应找准生态位,严守媒体人角色,注重文化的生态性、动态性和传承性,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9.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文化区域概念的习惯性使用,招致异地同质文化族群的质疑.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本质一致,但河洛文化超越地域局限,能够为异地同质文化族群普遍接受和认同.河洛文化内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底,外连闽南区域海洋文化之特色,尤在起始根脉上显现文化的本质性,有利于两岸同胞原始文化之认同.故以河洛文化兼容闽南文化的主导研究方向,将具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处在闽南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低层的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国家提出振兴海西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遇,应当大力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扶植政策,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强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流传和环境保护,强化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借鉴创新,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闽南节庆活动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升闽南传统文化节庆水平的具体策略和创新之道。闽南主要的传统节庆活动闽南人除了继承和发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节庆活动,传统民俗节日大大小小数十个。  相似文献   

13.
一些优秀的闽南习俗或提供了古代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原型,或浓缩了闽越民族的农耕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个分支,从福建南部蔓延到广东东部、台湾、香港、澳门,辐射到东南亚各国,成为凝聚海内外闽南人的一条精神纽带。究其根,闽南习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具有痴迷性、人文性、传承性、口头性、稳定性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不同闽方言区对闽南文化存在认同差异,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播的概念混淆,政策壁垒和人才欠缺等因素,致使各级媒体闽南语腔调标准差异明显,各类型媒体闽南语节目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对台湾地区及海外闽南语媒体发展受限。降低闽南语视听传播准入门槛,构建新语境下新型节目样态,建立闽南语传媒人才行业标准,整合媒体、学界、政府等多方力量,可有效推动闽南语文化视听传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多文化意象只有本国或本族人才能理解,这是文化的异性使然。翻译这样的文化意象时常会面临文化意象空缺的问题,而格式塔意象再造正是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格式塔意象再造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整体含义,使异域读者一看便能心领神悟。  相似文献   

16.
浅议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读者协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论述了读者协会在图书馆管理及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应充分调动协会成员的积极性,完善协会的管理,使之辅助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闽南、台湾以及潮汕、海南、温州部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并体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韵和精髓。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同安以"海滨邹鲁"著称于世,作为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仍保留着完整的闽南文化。目前在同安  相似文献   

18.
闽南文化作为特色传统地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该文通过对闽南文化产业中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展开调研,梳理这部分文化及其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闽南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玮璇 《海峡科学》2011,(12):18-20
以台湾本土贺岁电影《鸡排英雄》为解读文本,以传统闽南文化为观照视角,论述影片所呈现的出风土人情、台湾美食、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视听元素,并通过对影片中大量使用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曲的分析,阐明该影片所具有的传统闽南文化特色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20.
选取闽南谚语、俗语,编制成个体自我意识闽南文化特点调查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个体自我意识闽南文化特点六因子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六因子模型结构.结果表明:个体自我意识闽南文化特点可分为外求和内修两个一阶因子,六个二阶因子:需求,修养,务实,冒险,主动,信念.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