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朝霞 《大自然》2011,(4):41-43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哀劳山南部的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这里聚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到处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依山开垦了30多万亩梯田,分布在红河南岸海拔1000~2600多米的峡谷和山岭之间的山坡上,如鬼斧神工“雕刻”而成,堪称世界一绝。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作品丰富,但相关文学史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96年《哈尼族文学史》才正式出版。从《哈尼族文学史》的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研究方法、文学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其编纂特色与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论哈尼文化区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哈尼族由于其在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哈尼语言,生活地域,经济生活和民族心理素质而形成了具有哈尼族特色伯哈尼文化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佤族、拉祜族和哈尼族的体成分特征与差异,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云南省普洱市563例佤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324例)、412例哈尼族成人(男性148例,女性264例)和478例拉祜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239例)进行身高、体质量及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结果显示:①随着年龄增长,3个民族男性和女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和躯干肌肉量均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均呈上升趋势;②身体脂肪方面,3个民族男性群体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上肢脂肪率的排序为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女性群体的排序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③肌肉量方面,不论是躯干还是四肢,佤族的肌肉量总体上都高于拉祜族和哈尼族,拉祜族的肌肉量最低.以BMI为标准判断3个民族的肥胖率,3个民族男性群体肥胖率的排序为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女性群体排序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这与身体脂肪的排序一致.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是云南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中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成功与失败的看法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本文采用《成就倾向个体差异问卷》调查表,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普洱市墨江县两个地区400名哈尼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哈尼族男生与女生的追求成功倾向、避免失败倾向和成就动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哈尼族与其他民族学生的追求成功倾向、避免失败倾向和成就动机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为开展哈尼族中学生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叶香 《科技信息》2013,(36):94-95
父子连名制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产物,是父权制巩固的重要标志。在哈尼族和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父子连名制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研究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民族迁徙以及各个支系的形成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但由于两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其父子连名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晏瑞琴 《科技信息》2012,(32):I0155-I0155
“打泥巴架”是哈尼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进程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谱写了哈尼族的勤劳和智慧。笔者从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出发,追溯哈尼族的历史根源和历史中的发展流变,从它的特征,在各地区的推广意义以及现代体育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价值展开论述,重视地方民族体育,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典型个案,探析当地哈尼族生计转型的过程和动因,并反思民族地区生计转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双版纳哈尼族还基本保持以种植旱谷为主的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此后,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橡胶种植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当地哈尼族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生计方式,经过过渡时期的犹豫和探索,最终完全转向橡胶种植业。  相似文献   

9.
李斌 《科技信息》2012,(36):I0105-I0106
僾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口中居第四位,有8325人,其中大部分属尖头僾尼人,主要分布在孟连县芒信镇。村寨文化是认识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层面。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极富个性的村寨文化。芒旧新寨的村寨文化,在尖头僾尼人的村寨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李静文 《科技信息》2011,(28):279-280
陀螺运动是我国少数民族如彝族、壮族、佤族、瑶族、哈尼族等流传已久的一项极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等地开展较为广泛,本文概述了陀螺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及其运动特点,以文山壮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陀螺运动的健身娱乐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略论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舞蹈由劳动人民直接创作和享用 ,在一定环境中由参与者 (即兴表演者 )进行传承 ,于民族交融中发展。它的形成受地域、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哈尼族舞蹈的种类与动作特点 ,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祭祀舞蹈  相似文献   

12.
在对元阳县俄扎乡松树寨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PRA调查方法和文献法,对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哈尼族在稻作分工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利主要限于家庭之内;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方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资料分析法对哈尼族磨秋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介绍,并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社会生活形态等呈现出磨秋多姿多彩的局面.从发展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哈尼族磨秋的历史变迁,并提出了传承保护哈尼族磨秋的一些措施:扩大宣传、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推广磨秋传统体育,重视哈尼族磨秋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传统采集狩猎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的经济类型自古以来以梯田农耕生产为主,成为哈尼族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但哀牢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又为哈尼族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尼族不可缺少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本文客观地描述哈尼族传统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揭示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产方式,对哈尼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连名谱系是哈尼人用顶真修辞法将神、鬼、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和自我排列起来的一个谱系。它是理解哈尼族文化的钥匙,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一座无形无字而又铭刻在哈尼人心中的纪念碑。从世界现和人生现的角度对哈尼族连名谱系进行解读,哈尼族连名谱系的作用在于,哈尼人被命名后认为自己就与神、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将得到神和祖先的保佑,英雄是自己的榜样。可以获得力量、价值以及人生的智慧、意义和归宿。哈尼族连名谱系以杰出的语言艺术。明快而智慧地为哈尼人解决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根本哲学问题。哈尼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Heath-Carter法对云南省普洱市的哈尼族和拉祜族的体型特征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测量417例哈尼族成人(男性149例,女性268例)和488例拉祜族成人(男性239例,女性249例)的10项体型指标,分别计算了2个族群男性和女性的内、中、外因子值.结果显示:哈尼族男性(4.1-5.5-1.8)和拉祜族男性(3.2-5.7-1.9)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哈尼族女性(6.3-4.7-1.3)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拉祜族女性(5.1-5.2-1.5)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个族群比较,哈尼族成人更肥胖,而拉祜族成人的骨骼和肌肉更发达;相关分析显示,哈尼族和拉祜族男、女性的中因子值与年龄的相关性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个族群男性的外因子值都与年龄呈正相关(0.01 P 0.05或P 0.01),2个族群女性的内因子值都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 0.01);与国内其他11个族群比较,发现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布朗族这4个族群的体型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于民族医药的整理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最近的例子是两部关于哈尼族医药的著作。文章在简介这两部内容丰富、结构严整的著作之外,也在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方面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云南哈尼族支系较多,分布广泛,生存地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多样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同时,由于大多数哈尼族都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较大的限制.本文对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遇(O,opportunities)与威胁(T,threats)进行分析,绘制出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SWOT分析矩阵,获得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对策和措施,为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有关回纥、突厥、乌孙、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以狼为同一母题的族源传说文献记载颇丰。比较研究可发现其狼祖族源传说具有趋同性和嫁接性两大特征。其作为草原民族的精神信仰与草原民族的民族性格、生存理念及风俗习惯等存在着内在联系。梳理廓清其联系亦能进一步认识古代草原民族的民族血缘关系、民族融合进程、民族文化认同等相关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20.
潘光旦在优生视阁下对民族教育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教育不能离开变异、遗传与选择等这些生物演化的基本原则或生物学的基础,它们对改良民族的品质与提高民族的竞存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这一论述彰显了与同时代知识分子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