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晚清小说中的留学生是中国小说史上亘古未有的人物形象,主要由其在国内的活动塑造而成,并受到作者的政治倾向影响。留学生形象的重要特征表现在改装和剪辫上。在晚清小说中,留学生形象大多写得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唯有《苦学生》以整篇的篇幅来书写。这是晚清小说塑造留学生这一新形象的状况,或者说成绩。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3.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它不仅对当时的史书产生重要影响,还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二是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三是强化了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以"小道"为核心标准的"小说"观念,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小说"表现形态驳杂,并不具备稳定的文体。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汉人"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因此在20篇文体论中,没有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正面论述,仅仅是在探讨各种文学创作技巧时偶合了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这符合"小说"创作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小说"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对名节的追求,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此时兴起的女性弹词作品与时代风尚紧密相连,女性心理、女子追求在作品中有充分表现.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弹词小说《玉钏缘》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醒世姻缘传》作为晚明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包括大量写梦、论梦之笔。这些梦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鬼神托梦,融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鬼神之说,带有浓厚的民间迷信色彩。详细分析这些梦现象的特点与功能,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与世俗人情,又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西周生的生活理念以及小说本身“醒世”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8.
将《简·爱》的创作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个人经历及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主人公的一言一行正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映射,其追求独立平等的思想性格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写照;小说客观地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将他从绘画与建筑艺术中汲取的营养运用于小说创作。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集中表现在作者对于红色意象的运用中。本文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红色意象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红色意象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普遍出现,成为了全书的代表意象贯穿小说的始末,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很形象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对主人公苔丝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拟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运用。本文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怪现状》拟亲属称谓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并探讨拟亲属称谓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在古代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小说形成了雅与俗的对峙。但之后立即开始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历程。经过 30年代的进一步交融 ,到了 40年代 ,雅小说与俗小说的界限便越来越趋于模糊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高雅小说作家追求通俗化 ;另一方面 ,通俗小说作家也开始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十分重视汲取高雅小说的一些创作手法。这种雅俗融合的走向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新的印刷技术——石印术传入我国,石印术的照相技术可以使图画完好无损地得以再现,因此,小说插图的创作再次掀起高潮。吴友如作为晚清时期最有名的风俗画家,主要是为画报绘制插图,同时他也为大量的小说绘制插图。本文以吴友如采用石印术为晚清小说绘制插图为切入点,研究吴友如对于晚清小说插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文欣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6):49-52,61
小说在“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时至晚清而一跃称雄文坛,“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与创作繁荣呼应,小说理论也明显趋于系统化、理论化、近代化,“社会效果说”影响甚大。以梁启超为代表,对小说“群治”功能的夸大,虽有鼎新文学观念,促进创作繁荣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把小说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成为概念化作品的理论滥觞。其无补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有悖于艺术创作规律的结果,使梁启超本人陷于窘境:“十年前之旧社会,大半由旧小说之势力所铸成也”,“近十年来,社会风习,一落千丈,何一非所谓新小说者阶之厉?”推行“欲新民,必自新小说”的文学主张,不能不解决艺术性与社会效果的关系。黄人谈“美”,徐念慈谈“形象”,吴趼人谈“趣味”,都是借鉴西方进步的美学观点,强调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的效果必须通过艺术感染影响读者,既是对创作的要求,又有读者的鉴赏能力的需要。晚清小说理论界不少有识之士已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伦理学方面作了有益的理论倡导。晚清小说理论中关于社会效果的论述是十分广泛的,披沙拣金,爬罗剔抉,有益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小说的社会效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孙诒让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大师,曾师从张之洞,与章太炎为忘年交,学术上为后者赞为"有醇无疵",是清代著名的朴学殿军.在金石文字学方面,孙诒让也是成就卓著,主要表现在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独特的治学方法上.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中的韩爱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一生经历磨难颇多,从给达官显贵做妾到沦落娼妓再到爱上陈经济,为他守节,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她从"娼妇"变成"贞妇"。韩爱姐这个人物在《金瓶梅》中是唯一的一个对爱情忠贞的女性,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尤其在那个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的悲剧一生的原因是自己过于悲观;她的悲剧是她对爱情绝望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控诉。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代,西方的小说及小说理论随着坚船利炮的侵入传到了中国。理论家们对中西小说的发展历史、小说的作家、小说的类型、翻泽小说与创作小说等问题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阐释了中西小说的优劣。晚清时代关于中西小说的对比功利性极强而且随意性极大。  相似文献   

17.
沈石溪和金曾豪是两位持不同动物表现观的代表作家,却都对写狼情有独钟,为中国当代动物形象画廊增添了全新的狼形象,且都赢得了好评和赞誉.这类全新狼形象的创作是颇具价值的.揭示了中国当代动物小说创作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周彦军 《科技信息》2013,(16):39-39
杰克.伦敦作为早期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人之一,深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并不可避免地将其核心所在—"适者生存"的观点引入创作中。本文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荒野的呼唤》为例,以小说主人公生平的发展到最终命运的结局为主线,逐层剖析"适者生存"在小说中的体现,描述了当时美国社会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对人性扼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贞德的形象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到晚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根据自身需求,首先对来自西方的贞德做了种种改写。晚清各派势力从当时中国所处局势出发,依照自身政治主张或文化诉求,在翻译时有意识地筛选、强调、重组、忽略或扭曲贞德在日语语境中的某些方面,打造出合符各自需要的女杰形象。经上述改写后的贞德形象随着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广泛传播与接收,又经历了再次重写。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处岭南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并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晚清时期的广州发生了很大改变。另一方面。晚清时期思想观念的变革和现代印刷、传媒技术的发展,小说一改以往受轻视的地位而成为可以兴民救国的重要工具,小说创作繁荣起来。相当数量的小说记录了晚清时期城市的变化和发展。从这些描写广州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考察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文化观念和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广州的城市和社会的风貌及其在近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