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FGF对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和神经元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切断大白鼠右侧坐骨神经10mm,在原位作神经外膜缝合,实验组注射bFGF100u/d,共10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d,术后12周取材。光镜观察,并计数再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绝对值,得出恢复率以及用统计学方法得出它们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均可见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并向远端延伸。两组神经再生率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或者脊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的相关系数均非常接近1,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相关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周围神经再生率与相应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或者脊神经节细胞存活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固有的,不会随bFGF的使用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FGF对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和神经元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切断大白鼠右侧坐骨神经10mm,在原位作神经外膜缝合,实验组注射bFGF 100u/d,共10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d,术后12周取材.光镜观察,并计数再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绝对值,得出恢复率以及用统计学方法得出它们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均可见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并向远端延伸.两组神经再生率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或者脊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的相关系数均非常接近1,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相关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周围神经再生率与相应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或者脊神经节细胞存活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固有的,不会随bFGF的使用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NTN/PGLA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polygly co-lacticacid,聚乙交酯-丙交酯)导管修复术后,面神经核内神经元的变化,并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相比较。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 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 NTN/PGLA导管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标记,对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数量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1)HRP逆行追踪NTN/PGLA导管侧于术后10周成功标记到FMN,提示可恢复神经缺损段的轴浆流逆行运输,且两侧标记的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14周自体神经移植侧标记细胞均出现分布异位,而NTN/PGLA导管侧仅1例出现,标记细胞发生异位分布的概率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侧(P<0.01)。结论应用NTN/PGLA导管的修复能够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一样恢复神经缺损的连续性和逆行轴浆运输功能,后期效果相当;应用NTN/PGLA导管修复后神经元分布异位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提示较少发生轴突误向再生,减少面肌联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年Wister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GAP-43于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60只,将坐骨神经切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经皮低频高强度电刺激,分别于术后1,2,4,8,12,16周处死,取其L4~L6脊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AP-43在相应脊髓节段中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影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4周时达到高峰,5~8周时逐渐下调,9~16周时GAP-43在前角细胞胞体内中仍有少量表达,并呈弱阳性.实验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2周时达到高峰,且在4~16周时在神经元中仍有表达,并呈阳性.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成年大鼠相应脊髓节段中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表达明显增加,可证明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增强,但时效很短.而给予低频高强度电刺激疗法后,GAP-43的表达在时长和量上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结合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单胺氧化酶(MAO)组化方法,对乌鳢尾部神经分沁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在尾部脊髓中可以观察到一些HRP标记的神经分泌细胞和HRP标记末梢。有些标记末梢终止于脊髓中央管,少量终止于腹面脊膜。尾垂体中也有许多HRP标记末梢。2.神经分泌细胞细胞体中的HRP颗粒在电镜下呈圆形、短管状和哑铃状。3.神经分泌细胞体显示AChE活性,并定位于核膜、粗面内质网上。4.神经分泌细胞体周围尚显示MAO活性。  相似文献   

6.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逆行追踪技术,研究鸣禽类黄喉(巫鸟)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nXIIts)的中枢联系。向该核内微电泳入HRP后,发现在中脑背内侧核(DM)及端脑古纹状体粗核(RA)等处有密布的逆行标记细胞;在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有标记纤维。结果表明,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接受中脑背内侧核和端脑古纹状体粗核的传入投射;由它发出的轴突组成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因此,黄喉(巫鸟)的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是延髓内发声控制的基本运动神经核团。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作为发育基因之一的LIM同源盒基因是否参与调控成年动物神经损伤修复过程,研究利用坐骨神经夹伤的外周神经损伤模型,采用RT-PCR方法并将其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相对定量分析同源盒Lhx4基因在成年大鼠脊髓腹侧运动神经元中不同损伤时相的表达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进一步检测坐骨神经夹伤后Lhx4mRNA在损伤及对照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表达.结果显示,成年大鼠在坐骨神经夹伤3d,7d后,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中Lhx4mRNA表达量比对照侧明显增高,此结果亦被原位杂交实验证实.以上结果提示,作为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LIM同源盒基因家族中的Lhx4基因可能在成年动物外周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神经功能重建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胶海绵,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泡海绵置于受损神经处。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为正常自身空白对照。术后隔日一次向损伤侧腓肠肌肌注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3、4、5周分别对每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脊髓腰4~6节段,恒冷箱冷冻切片,Ni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元的形态,计算其数目,将损伤侧与正常侧比较,将bFGF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作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3、4、5周治疗组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均大于对照组,且统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bFGF对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所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死亡有保护作用,也许可能成为运动神经元新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大鼠均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立即在显微镜下左侧施行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右侧施行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分别于第,2,4,6,8周检测两侧坐骨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结果 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在神经恢复后期有加速神经再生作用,优于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  相似文献   

10.
探讨Tropic1808基因重组蛋白对损伤坐骨神经的新生大鼠脊髓细胞凋亡影响,将新生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用无菌止血海绵包裹断离的神经近侧端,海绵内加入Tropic1808基因重组蛋白,阳性用神经生长因子、阴性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术后3、6、12h经TUNEL法染色,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系统下,了解L4-L5段脊髓细胞凋亡情况。得到生理盐水组的脊髓出现大量绸亡细胞;Tropic1808基因重组蛋白组凋亡细胞数量较生理盐水组显减少;Tropic1808基因重组蛋白组与神经生长因子组之间凋亡细胞数量的差别无显性意义。说明Tropic1808基因重组蛋白有保护受损神经组织,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胞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方法标记中华宽体金线蛭AP神经元。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神经节的内、外囊中的平滑肌细胞膜间、以及标记AP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膜与神经节中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通常,单个的平滑肌细胞散布在神经节的内、外囊中,分别为椭圆形和梭形。平滑肌细胞含粗、细两种肌丝,有密斑,具有许多突起。神经节外囊中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区有许多糖元颗粒和一些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两个嵌合的平滑肌细胞膜间距为13.1~26.1nm。首次观察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外囊内的平滑肌细胞形成化学突触,突触裂隙10.2~15.3nm;AP标记末梢膜与外囊平滑肌细胞膜之间的间距为2.0~2.5nm,相当于缝隙连接的并置膜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的酶(HRP)逆行标记法对中央上核(CS)向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CS向大脑皮质投射的范围很广泛,除压上回和视区以外的大部分大脑皮质都接受CS的投射纤维,但从整体上看前半皮质多于后半皮质。在各脑区的注射例中,海马的标记细胞最多,其次是隔区,前乙状回,后乙状回和扣带回。标记细胞为中等大小的卵圆形细胞,位于核的中央部。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人工神经-明胶导管作载体,连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观察周围神经再生的规律.结果表明,热脱水架桥处理的明胶导管组1个月后,其内壁已形成毛细血管网,2个月后导管被分解吸收,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而用戊二醛交联组未见神经再生.手术后2个月和4个月进行锇染色、Bodian染色及S-100蛋白染色,2个月时,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新生髓鞘已经形成.结合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追踪显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后角的感觉神经末梢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法(TMB)反应呈阳性.机能检测可见诱发肌电图和大脑体性感觉诱发电位恢复.以上结果提示明胶是用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良好医用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胃幽门括约肌是胃肠动力调控的重要装置和结构,探讨胃幽门括约肌神经纤维的来源,特别是内源性神经元的支配,更好地了解幽门括约肌神经支配与胃肠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霍乱毒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神经通路追踪法显示幽门括约肌神经纤维的分布与胞体定位.结果:幽门括约肌处以及胃前壁、胃大弯侧壁肌内均可观察到HRP标记的阳性神经元胞体.小肠、迷走孤束核复合体出现HRP阳性标记细胞.在胃肠壁内观察到HRP标记细胞中的VIP或NO双重标记的存在.结论:幽门括约肌以及胃肠内固有的肠神经系统及外源性自主神经均参与对括约肌调控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大鼠神经信道桥接、信号再生和功能重建的实验方案.首先对脊髓适当位置进行功能电激励,诱发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然后,将此信号作为微电子神经桥的信号源,经微电子神经桥放大处理后施加于离断的右腿坐骨神经远端,从而使瘫痪的右腿产生动作.对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和再生后的右腿神经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再生前的信号相比,再生后的信号在时间上存在延迟,且两者的相干函数值为0.89,符合因果关系.这种设计方案既避免了因生物体组织传导可能引入的伪迹,又克服了因控制运动的神经信号中编、解码未知所造成的困难;此外,运用控制动作的原始神经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源,使重建更精细、协调的动作行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小鼠视神经再生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制作小鼠视神经完全截断性动物模型作为视神经再生研究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将雄性Bcl-2高表达转基因小鼠(Bcl-2 transgenic mice)和受GFAP启动子控制表达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转基因雌性小鼠(GFAP-TK)交配产生的4只8~12周成年小鼠(20~30g),Bcl-2/GFAP-TK双转基因小鼠作为实验组,同周龄4只Bcl-2转基因小鼠作为对照组。其中Bcl-2/GFAP-TK双转基因小鼠皮下植入缓释泵,连续7d释放更昔洛韦(GCV)100mg.kg-1.d-1以选择性地去除视神经损伤后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更昔洛韦缓释泵植入术后2d在两组动物中制作右侧单眼标准完全性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视神经钳夹10d后获取组织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检测再生轴突纤维并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罗丹明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R)或增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复制缺陷型腺相关病毒(AAV-EGFP)用作顺行性标记物以显示再生轴突是否到达大脑靶器官。结果在Bcl-2/GFAP-TK双转基因小鼠中存在免疫荧光阳性的再生视神经轴突,再生轴突计数为71.99±24.04,并可见生长锥(growth cone)样结构,但是再生轴突纤维未能延伸达到大脑靶器官。在对照组Bcl-2转基因小鼠中未见明显再生迹象。结论小鼠视神经完全截断性动物模型可用于视神经病变的再生研究。  相似文献   

17.
菟丝子提取物对PC12细胞中GAP-43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用的PC12细胞株为实验模型,分析了菟丝子提取物作用后PC12细胞突触延伸情况;同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考察了其对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信号分子GAP-43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黄酮甙为主要成分的菟丝子提取物不仅能诱导PC12细胞分化、突触延伸,而且还能促进GAP-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Nogo是一类中枢髓鞘源性抑制蛋白,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表达,是抑制中枢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抑制因子。这些研究成果为探讨CNS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综述了Nogo的结构及在CNS中对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可垂直攀附的爬行玩具结构由壳体、爬行枢轴、滚胎、橡皮圈、转动柄等组成。爬行枢轴,为一中空园柱体,其两侧端各向外侧延伸二对中空园锥体;滚胎为一种热可塑性塑料材料与树脂混合制成的中空园柱体,其表面具有凸出的纹路;转动柄与可分离中  相似文献   

20.
野木瓜注射液对大鼠外周痛觉信息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完整Wistar大鼠模型,应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了在坐骨神经处分别加入10%,25%,50%,75%和95%的野木瓜注射液前后,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野木瓜注射液在坐骨神经处加药时能降低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和幅度(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与野木瓜注射液对离体背根神经节细胞产生的效应是一致的.野木瓜注射液可以在外周水平上阻滞痛觉信息的传导,这可能是其产生镇痛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