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2.
读了《世界知识》今年第5期所载《美国英语漫谈》一文,很感兴趣。最近在一份世界语刊物上看到一篇也是谈英语的文章,其中所讲的一些情况也颇有意思,爰摘录如下,或可作为前文的一点补充。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不断扩展,英语也在不断地分化和嬗变。小范围内(乡村或小地方)的英语方言虽然逐渐消失了,却又出现了大量的大范围的“方言”——懊大利亚的、新西兰的、非洲的等等。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教授论证,有朝一日,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相遇时很可能必须经过翻译才能交谈,因  相似文献   

3.
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对应性,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应。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都绝对乏善可陈。译语的可读性永远是检验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提倡使用“欧化汉语”和“中国式英语”。  相似文献   

4.
夏丐尊先生很早就提倡计划生育。虽然他没有使用“计划生育”这个词,但他在《生殖的节制》一文里,已把这个问题谈得较为透彻了。《生殖的节制》一文作于1922年,发表在1922年4月26日《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第38期上。夏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人口问题在社会问题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如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教学中,固然要重视句子结构和常用动词的研究,对于形容词的一般特点以及常用形容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笔者觉得也有研究的必要。北京外国语学院编《英语》第四册中译英翻译练习中的一道题:“上海出的照相机在许多国家很受欢迎。”不少学生译成:Camercas made in Shanghai are  相似文献   

6.
简单、明快、开心!吸收英语知识,开心!获得翻译大奖,更开心!“英语英才”翻译奖——等你拿 喜欢英语!来吧,智慧少年们——快快捧走我们的“英语英才”翻译奖!你只要把以下英文的错误纠正并翻译成“文通字顺”的中文,也就是我们的“国语”,《青少年科学探索》就会奖励你一份与众不同的证书与礼物,快快参与吧。来信寄:710054 西安市雁塔路邮局002信箱《青少年科学探索》杂志社 石辰姐姐收英汉互译中的谚语巧合1.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2.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3. What you lose on the swi…  相似文献   

7.
《中国翻译》1997年第6期发表了许国新同志的《英文商贸契约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汉译》一文,它以详实的译例分门别类地介绍了用前置法和转换法翻译商贸契约中定请从句的问题,读后使人受益匪浅,但有两点美中不足。现就“前置法与后置法”、“溶合法与分句法”等几个问题与许国新同志商榷,并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KhalilGibran,1883-1931)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阿拉伯语与英语写下多种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涛等,他几乎与印度现代伟大诗人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人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他们被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本世纪初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首先受到一向重视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家茅盾的注意,他于1923年4月3日和17日在《文学周刊》第86和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等5篇…  相似文献   

9.
“讹”是钱锺书先生在其讨论翻译名篇---《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作为“信“的对立面,“讹”总是存在于所有的翻译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笔者认为,“讹“一般可分为两类:能通过译者的主观努力尽量避免的“讹”及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性及个体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不可避免的“讹”。本文结合钱锺书先生的文章,区分讨论翻译中不同性质的“讹”旨在表明笔者坚持忠实性原则的翻译标准,主张尽量避免“讹”,还原原作“本来面目”的翻译论。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强国六年的冬天”。笔者认为,这句话中的“这”应改作“那”。原因有二:从这两个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上讲,“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此其一,其二,从小说本身来看,“小事”的发生和小说的写作之间已有一段时间距离。所以应该用“那”而不宜用“这”。  相似文献   

11.
展示什么     
世界知识编辑部:你们好!读贵刊今年第6期“封面话题”《国际接轨:接什么?怎么接?》的“相关链接”,有些感想。该文说到的西安公共汽车标注“up”、“down”的问题,我在《为什么是英语》一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里已经指出过:……解放前在我国上海、广东等地流行的所谓“洋泾浜英语”,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提倡幽默并创办《论语》,一个时期里论语派作家颇有影响。上海《逸经》第28期(1937年4月20日)列出《瑶斋漫笔》三则,第三则为《新旧八仙考》。此文勾勒了一幅“论语八仙”图。这“八仙”是:吕洞宾——林语堂、张果老——周作人、蓝采和——俞平  相似文献   

13.
严林彪同志在《生产力研究》(太原出版)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文,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严文中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成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观点则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月刊》1991年第9期摘自《人民教育》贺锡翔同志的《“√”的来历》一文。认为“√”来源于英国教师的手笔,其后,西学东渐,风俗交流,中国近代教育界也引进了这个既简便又明了的书写符号,正式用来表示学生作业正确无误。对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并不是“进口货”,而是遭道地地的中国“土产”。  相似文献   

15.
《海国妙喻》,被认为是我国继《况义》、《意拾喻言》之后的《伊索寓言》的“第三个汉译本”。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分析,认为它基本是本“汇辑”性著作。所收70篇作品,36篇直接“汇辑”自《意拾喻言》;其余,大多“汇辑”自当时报刊上欧洲寓言的翻译篇什,另有几篇,颇似我国文人(包括《海国妙喻》的“译者”张赤山)的仿作或创作。  相似文献   

16.
美国加利福利亚奥克兰地区学校委员会标准英语教学项目公开承认非洲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合法性以及在学校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作为标准美国英语的教学桥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黑人英语的作用:第一,黑人英语可以成为黑人学生已有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桥梁;第二,黑人英语是黑人学生语言“接受能力”和“生成能力”的中间环节;第三,在教师的帮助下,黑人学生通过对比、翻译、对语言多样性的了解,能够改变他们对自身语言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以来,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便成为翻译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Catford和Newmark,甚至现代翻译界的泰斗Nida都对此持保留态度,尤其涉及到文化翻译时。以英汉翻译为例,就有人就音、形、义、语体风格及文化各个层次对翻译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如:汉语方言怎么翻?黑人英语怎么翻?汉语中的“‘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这句话,你该如何翻得生动贴切?中国的“饺子”“馄饨”如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红楼梦》的博大精深西方人能欣赏多少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笔者仍坚决赞同翻译的“可译论”。诚然如上所述确实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但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天堑,可译是绝对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具体阐述这个论点之前,我们得搞清什么是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认为是”“以为是”是“重言”形式吗?许剑宇关于“认为是”“以为是”的问题,就笔者所见,迄今有四处评议:(一)《中国语文通讯》1979年第6期向若先生的《“重言”小议》,举例是:他的发言,我·认·为·是很正确。(他的发言,我认为很正确。)(二)《语文...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1982,(1)
原堆刊号80年第1期80年第1期80年第2期80年第2期81年第1期81年第1期81年第1期81年第2期81年第3期81年第3期81年第3期81年第3期81年第3期81年第3期81年第4期 文章题目发刊词:自然、社会、博物馆风尘扑蝶五十年红松林的故事野马,你在哪里野马,有人看见了它被放逐的神父历史博物馆与并技史四家争利白梦豚遭殃武夷山开科学花葛洲坝救鱼之争绥芬河上“滩头”跳乌语黄山的“天马”天故利用和环境保护绿色的肚塑转载刊物名称《中国青年报》《新华月报文摘版》《文摘报》《新华文摘》《新科学郭(匆《新华文摘》《博物馆研究》(日)《北京晚报》《武夷…  相似文献   

20.
韦努蒂(Venuti)和鲁迅分别是西中方异化翻译的代表,都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因素。然而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是以抵抗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为出发点,提倡保留译入语文化;鲁迅以丰富汉语,传播西方先进思想为目的,提倡“直译”外国作品,甚至不惜牺牲译文的流畅而引进外语文法。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具体解读两种异化翻译思想;第二部分析了两人异化翻译思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两人思想对于译坛的影响;第四部分对比了韦努蒂和鲁迅异化翻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