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选用H_2bdc为主配体和bipy辅助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Zn(NO_3)_2·6H_2O反应,得到了1个新的Zn(Ⅱ)配合物Zn(Hbdc)_2(bipy)_2(H_2bdc=2,4′-联苯二甲酸,bi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Zn(Ⅱ)与2个主配体的羧基氧和2个辅配体中的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单帽三棱柱构型的单核化合物,其单核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组装成3维超分子化合物.对此配合物的光谱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选用H_2bdc为主配体和bipy辅助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Zn(NO_3)_2·6H_2O反应,得到了1个新的Zn(Ⅱ)配合物Zn(Hbdc)_2(bipy)_2(H_2bdc=2,4′-联苯二甲酸,bi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Zn(Ⅱ)与2个主配体的羧基氧和2个辅配体中的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单帽三棱柱构型的单核化合物,其单核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组装成3维超分子化合物.对此配合物的光谱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2,6-双(2-吡嗪基)-4,4′-联吡啶为配体、邻苯二甲酸为辅助配体,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单核钴配合物[Co(dpb)(o-bdc)H_2O]·4H_2O,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此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单晶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为单核钴单元,单核钴之间通过氢键的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出一例由氮杂环配体构筑的多酸基配位聚合物Cu(bip)_2(H_2PMo_(12)O_(40)),并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根据结构分析,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10.0046(7)?,b=11.7982(8)?,c=12.0116(8)?,V=1242.98(15)?~3,金属Cu~+离子与两个bip配体结合成独立的单核单元,并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成一维链状结构,多酸H_2PMo_(12)O~-_(40)离子穿插在一维链之间.电化学工作站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NaNO_2的还原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PYTPY与H3BTC配体分别构建了两个新型配位化合物[Ni(HBTC)(PYTPY)(H_2O)_2](1)与[Cr(PYTPY)(Cl)_3]_n·nDMF(2)[PYTPY=4'-(4-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H_3BTC=1,3,5-苯三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化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化合物(1)表现出一维链结构,化合物(2)表现出零维结构.化合物(1)中的结构单元通过π-π相互作用形成一维的双链结构,一维的链通过π-π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最终拓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此外,两个配合物展示了优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3-氨基吡嗪-2-羧酸(ampca)为阴离子配体、以2,4,6-三吡啶基三嗪(TPTZ)和1,10-邻菲罗啉(phen)为中性配体分别合成了两对钐和镝配合物;以对苯二甲酸(PTA)和TPTZ为配体合成了铽配合物.对5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的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Dy(TPTZ)(ampca)3·3H_2O(1)、Sm(TPTZ)(ampca)3·3H_2O(2)、Dy(phen)(ampca)3·4H_2O(3)、Sm(phen)(ampca)3·4H_2O(4)和Tb(TPTZ)(PTA)1.5·3H_2O(5).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及荧光寿命,结果表明Tb配合物发光强度和寿命明显高于Sm,Dy的配合物;中性配体TPTZ和Phen可以明显增强钐和镝配合物的发光,其中Phen的增强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以2,4,6-三甲基苯甲酸和5,5′-二甲基-2,2′-联吡啶为配体,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出双核分子结构配合物[La(L)_3(L′)]_2(L=2,4,6-三甲基苯甲酸根,L′=5,5′-二甲基-2,2′-联吡啶).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合物分子通过配体分子之间微弱的π-π堆积作用分别形成一维链状和二维面状结构.TG-DTG/DSC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讨论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采用非线性等转化率积分法(NL-INT)和Starink法得到配合物第1步热分解过程的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变化关系,计算了该步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8.
以2,6-双(N,N’-5-乙基-1,3,4-噻二唑-2-甲酰胺)吡啶(L)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含有酰胺键的钴配合物.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一个以μ3-O为中心的三核配合物,配体L则作为四齿配体同时配位于三个Co原子.配合物的热分解分两段进行,最终产物为钴的氧化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的金属有机配合物{[Co(C_(12)H_(10)N_4)_2(H_2O)_4]獉2C_4H_3O_4}n(C_(12)H_(10)N_4=4-bpdb=(1,4-双(4-吡啶)-2,3-二氮杂-1,3-丁二烯,C_4H_3O_4=富马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分别为a=0.628 95(3)nm,b=0.701 07(3)nm,c=2.088 38(10)nm,β=92.502(2)°,Z=1,V=844.038(7)nm~3,D_c=1.537 mg/m~3,Mr=781.60,Z=1,μ=0.586 mm~(-1),F(000)=405,R_1=0.029 9,wR_2=0.091 6.中心离子Co(Ⅱ)与2个4-bpdb有机配体中的N原子和4个水分子中的O原子配位.借助于配位水分子和未配位的富马酸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以及有机配体芳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该单核配合物最终形成了一个二维的超分子网状结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存在弱的反铁磁性,其T_θ=-2.99 K.CCDC:1409869.  相似文献   

10.
以1,4-双(5-(4-吡啶基)四唑基)丙烷(4-bptzp)和1,3,5-三(4-羧基苯基)苯(1,3,5-HBTB)为混合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的过渡金属镉配合物[Cd(4-bptzp)(1,3,5-HBTB)]CH_3CN,并通过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还研究了该配合物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合成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空间群,具有一维双链状结构;该配合物是良好的荧光材料,有希望作为识别Fe~(3+)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制备更多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新型配位聚合物,以2-(1H-咪唑-1-甲基)-1H-苯并咪唑(imb)和1,2,3-苯三甲酸钠(Na3btc)为配体,在120℃时通过其与Cd(NO3)2·4H2O在水和甲醇的混合溶剂中溶剂热反应制备了一个新的二维结构的配合物{[Cd_3(btc)_2(imb)]·H_2O}n(1)。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其分子结构,发现在1中,每个btc3-同时与五个Cd(Ⅱ)离子配位形成夹心型一维链状结构,一维链间又通过imb配体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同时还对其粉末衍射图谱、热稳定性以及固态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该配合物在180℃以前热稳定好;显示出比较好的固态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为配体,分别与铜(Ⅱ)、钴(Ⅱ)、镍(Ⅱ)合成了三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发射光谱和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与与铜(Ⅱ)、钴(Ⅱ)、镍(Ⅱ)形成摩尔比为1∶1型配合物,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配合物热稳定性为:镍(Ⅱ)和钴(Ⅱ)高于铜(Ⅱ).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铅、对苯二甲酸、2,2’-联吡啶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一维链Pb(Ⅱ)配位聚合物[Pb(TP)(2,2’-bipy)]_n(TP=对苯二甲酸,2,2’-bi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分析等技术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及性质表征。结构分析表明,目标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 94440 nm,b=0. 95273nm,c=1. 04054 nm,α=113. 179(3)°,β=80. 0140(3)°,γ=100. 774(3)°,V=0. 80677 nm~3,Z=2。对苯二甲酸配体上的两个羧基利用螯合配位模式分别连接两个Pb离子形成Z字形一维链状结构,一维链节点上的2,2’-联吡啶中两个吡啶环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形成二维及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的荧光主要表现为配体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14.
以AgNO_3·H_2O、2-(1H-咪唑-1-甲基)-1H-苯并咪唑(imb)和1,3,5-苯三甲酸(H3btc)为原料,在120℃下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Ag3(Hbtc)(H2btc)(imb)2](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256℃以前很稳定。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在313 nm激发波长下,配合物1在419 nm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IBG)(2,2'-bipy)·H_2O}_2·5H_2O]_n,(H2IBG=1,3-二苯酰氨基酸;2,2'-bipy=2,2'-联吡啶),并且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和热重进行了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c空间群,a=1.5335(2),b=2.3215(3),c=1.38333(19)nm,β=90.00°,V=4.9247(11)nm~3,Z=4.在化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与2,2'-联吡啶中的2个N原子,水分子中的1个O原子,以及羧基配体中的2个O原子配位,并形成扭曲的四角锥几何构型.2个相邻的Cu(Ⅱ)四角锥单元通过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热合成合成了一个新颖配合物[Co2(L)(p-bix)]n[H4L=5,5′-亚甲基二间苯二甲酸,p-bix=1,4-双(咪唑基-1-甲基)-苯].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结晶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其晶胞参数为a=18.709(4)?,b=12.941(3)?,c=12.464(3)?,β=109.620(4)°,V=2 842.5(11)?3,Z=4,F(000)=1 424.3,R(int)=0.082 5.配合物中,H4L以完全脱质子的形式参与了金属离子Co2+的配位.化合物是一个2D的层状结构,其中,双核钴通过L4-相连成二维平面[Co2(L)]∞,然后,p-bix配体在平面的上下两侧连接金属Co2+离子.层与层之间通过L配体苯环上的π-π弱相互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5,5’-(ethane-1,2-diyl)-bis(oxy)diisophthalic acid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一个单核新颖一维链Zn配合物{[Zn(H_2edc)(H_2O)_3]·DMF}n(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粉末衍射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且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单晶解析表明,配合物1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186 0(5)nm,b=1.253 15(14)nm,c=1.293 63(12)nm,α=78.223(9)°,β=88.372(7)°,γ=87.521(8)°.配合物1为由单核锌通过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结构,进而通过氢键连接为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的发射光谱较配体的发射光谱有明显的红移,这是由于配体到金属Zn2+的电荷迁移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剂热方法,利用柔性的配体4′-[4-methyl-6-(1-methyl-1H-benzimidazoly-l-2-group)-2-npropyl-1H-benzimidazolylmethyl]-biphenyl-2-carboxylic acid(HL)制备了一个新颖的配合物{Cd(L)2}n(1).配合物1是二维网状结构,并且在氢键和π···π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在室温条件下,配合物1和配体比较,表现出了较弱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以单核钴配位聚合物[Co(dmgH)(dmgH_2)Cl_2](1)为合成中间体,以4,4′-联吡啶(4,4′-bipy)为桥联配体,并加少量的乙二胺调节pH,进行水热合成得到一个新的二维网状配聚物[Co_(1.5)(4,4’-bipy)·(dmgH_2)_(1.5)·(H_2O)]_n·(en)_n·(13H_2O)_n(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聚物属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60号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546 30(8)nm,b=1.591 56(6)nm,c=1.636 22(5)nm;α=90.00°,β=90.00°,γ=90.00°,V=6.630 9(4)nm_3,Z=4,F(000)=2 812.00.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聚物Co(Ⅲ)中心离子为六配位扭曲的八面体构型,通过4,4-联吡啶的N原子桥联成二维网状结构,二维网状结构通过苯环之间弱的π-π作用力堆积成三维固态结构.循环伏安和荧光淬灭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并对曙红Y(EY~(2-))具有很强的荧光淬灭作用,可作为潜在的光化学还原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相似文献   

20.
多吡啶配体2,3-二(2-吡啶基)-5,8-二甲氧基喹喔啉(L)与Co(NO3)2·6H2O反应生成配合物[Co(L)(NO3)2]·CH3CN,通过单晶衍射分析确证其结构.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中,Co(Ⅱ) 离子中心分别与配体L的2个吡啶环中的N原子和2个硝基的4个氧原子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配位结构,L以双齿配体形式参与配位.配合物通过π-π芳香体系堆积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芳香体系的面面叠加作用可能使配合物的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