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餐饮业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了解一个地区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对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大众点评网(西安站)餐饮商户数据及其属性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法对西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分析形成此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钟楼为核心圈层递减,以"长安龙脉"为对称轴近似对称分布趋势;不同人均消费等级餐饮商户在数量上由低档向高档逐渐递减,呈现"金子塔"形;不同网络口碑等级的餐饮商户在数量上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形结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分布条件、区域经济条件、交通便捷程度、旅游活动密集度、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总结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安市和其他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调查西安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从餐馆的密度、级别和菜系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明确了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并根据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及城市拓展的状况来分析西安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结论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表现出"带核片"的空间格局,呈由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分布。餐饮业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文化传统、旅游活动以及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区域经济条件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化的浸入,这一影响因素会相对淡化;人口密度对中档餐饮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旅游活动对本土餐饮的发展与分布表现出强势影响;而城市发展格局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空间特征并制约着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研究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研究中方法单调,衍生研究以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为主的不足,采用POI数据,运用基于核密度的热点指数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的餐饮热点进行识别,并结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构建人口活动强度模型,对动态人口与餐饮业空间分布进行耦合分析.分析发现,武汉市主城区餐饮业可显著识别出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和9个三级中心;餐饮业分布与动态人口的空间匹配程度总体较好,工作日时匹配程度高的区域占比稍高于休息日.匹配程度为较差和差的区域依具体类型不同而散布在大型商圈外围、传统中小型商圈、旅游点、复兴街区和新兴街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网红经济"是一类城市商业新业态,而"网红"餐饮业类型与空间布局的探究相对较少.因此该文以大众点评网提供的武汉市餐饮业热点为研究对象,搜集统计地理区位、评价等级和经营模式等指标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将"网红"餐饮业分为6大类型并进行特征分析,利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大部分"网红"餐饮业网点位于客流量较高,交通通达度较好的城市中心商圈附近,同时普遍有着良好口碑,而消费者有着较高的消费热情但也没有迷信品牌.从而给"网红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商业格局优化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北京城区老字号小吃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字号小吃店不仅是北京重要的城市名片,更是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从老字号小吃店的风味及消费水平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北京城区老字号小吃店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老字号餐饮业空间格局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老字号小吃店以京味汉民小吃和低档小吃为主;95%的网点位于主干道路1 000 m缓冲区范围内,交通便利;空间分布中心位于西城区,呈"东—西"分布格局,具有在中心城区明显集聚、外围城区分散分布的非均衡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县域基础上,以各贫困村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福建省2201个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的贫困村密度总体上呈现出东北部高、西部略高、东南部低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山海区域间差异较大的空间格局,包括一个核心集中区和多个相对集中区;在内部关联格局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贫困村比率高的县市在空间上集聚;地形海拔、到所在市中心的距离和路网密度显著影响福建省贫困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因素的作用效应不同。研究结果为福建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南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利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定量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各地市之间乡村旅游点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市域范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多核心带动式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政策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5个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季节集中度指数、地理集中度、变差异系数等方法探讨2015—2022年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上看,2015—2022年景区网络关注度整体特征呈现波浪式增长的稳定演变趋势,且季节性差异较小,全年分布较为均匀;(2)从空间上看,东-中-西部地区关注度差异性呈明显下降趋势,集聚程度较低,省域间网络关注度的地域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均衡性逐渐增强;(3)景区层面,根据季节差异性来划分,景区数量呈“金字塔”结构,单峰型景区季节差异性特征显著,多峰型景区季节差异较小;(4)教育发展水平、区域人口量级水平、交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综合作用促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关注格局,而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对其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10. 2空间工具,对江西省1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抚州和吉安4市;平原、丘陵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区域环境、深厚的地域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是影响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传统村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闽新轴带是联系陆海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便捷大通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合作格局逐渐形成.此背景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期闽新轴带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价值量评估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分布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估.从各项生态系统价值,单项生态功能价值、县域生态系统价值、全局空间分布价值等多尺度、多角度分析了闽新轴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演变情况,并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测算,揭示了闽新轴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规律和生态安全格局基本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4期的闽新轴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3 015.59亿元、13 159.91亿元、13 184.03亿元和13 174.60亿元,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各省区中新疆地区的生态价值最高,平均单位面积生态价值为5 728.83元·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显著且变化维持较高的稳定性;地理探测器的探测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因子为影响研究区生态价值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维持在相对有效的保护之下,但仍需增强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可建成"东南生态带动、中部生态支撑、西北生态崛起"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3.
选取教育部公布的611个国家级研学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可视化手段分析其空间格局,归纳出其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研学基地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研学基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呈现出"东南密度大、西北密度小"的空间分布特点;国家级研学基地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京津冀为主的多个高密度集聚区;从省级行政区层面看,国家级研学基地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家级研学基地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政策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晰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人地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巴山区为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揭示交通可达性对人口分布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1)秦巴山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外高内低、南多北少的总体格局,2000—2015年秦巴山区常...  相似文献   

15.
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创新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创新产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创新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集聚程度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创新企业集聚,推动西宁市创新产业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宁市创新载体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西宁市创新载体呈现"主核心区+双次中心区+周边分散"的空间格局;西宁市创新企业的集聚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不同行政区影响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旅游微博注册数,利用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西北五省旅游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北五省的整体旅游信息化水平不高.从省域来看,陕西省发展较好;从省内来看,省会城市具有领跑效应;从旅游主体类别来看,旅游企业发展较好;(2)西北五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格局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效应;(3)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及旅游发展水平是制约西北五省整体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能够对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和空间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郑徐-郑西高速铁路为例,借助时间距离测算模型、引力模型、经济潜能模型等方法,探讨了郑徐-郑西高铁建成前后对于沿线城市可达性和空间经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徐-郑西高铁的建设使得沿线城市间的可达性显著提高,其中郑徐高铁沿线提升最为明显;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增强,空间经济格局呈现出由沿高铁延伸的经济发展轴和以郑汴洛都市区、西渭都市区为重要经济发展区组成的"一轴两核"的发展趋势;郑州市的区域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县级城市在郑徐-郑西高铁开通后经济发展条件改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和保护各区域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山东省41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测度其地理信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 2)不同地形区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大,平原区分布数量多,所占比重达到67.1%,而山地分布密度大,受地形限制集中分布; 3)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向阳性特征显著,在阳坡集中了56.4%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沿河沿湖分布明显.另外,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期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基于规模、结构、效益三个维度构建的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Jenks Natural Break分类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2015年、2017年这三个时间断面的南阳市镇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高低区组合形成"一极四片区"的空间格局,其中高、较高水平区在西峡县内形成一个增长极点,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而较低、低水平区则在区域的北部、西南部、东部、西北部形成集聚片区.(2)从空间自相关格局看,热点区的数量较少且集中分布在西峡县;冷点、次冷点区大多呈"葡萄串状"分布于东部的社旗县,少部分零星分布在区域内.值得一说的是,三个时间断面中冷点、次冷点区的空间格局特征虽然变化不大,但在数量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地形因素、交通条件是镇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因素;乡镇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层次是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历史因素从路径演化、根植性等层面影响镇域经济差异程度;区域政策则从发展方向和路径改变方面影响镇域经济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周炳喜  梁屹 《江西科学》2021,39(6):1030-1034
以宋元、明清时期的赣南历史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权重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历史时期的赣南地区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赣南历史军事聚落及其空间影响格局演化呈现以下特征:军事聚落层级宋元代为三级、明代为四级和清代为五级;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三种空间影响格局:"多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双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轴"状、带状与"核心"状空间影响模式.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空间影响"轴"可以成为赣州城市发展主轴,空间影响环绕带上的城乡发展差异大,应加强城乡统筹和重点镇发展,空间影响副中心可以作为现代赣南次中心城市发展,历史军事聚落应作为历史城镇、历史乡村聚落进行重点保护.研究表明采用权重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地表现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方便历史军事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