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以《诗品》向沈约求誉而曹拒绝,其原因是沈约已年愈古稀,体弱多病,又与梁武帝萧衍矛盾激化,处在抑郁心态,已无力无心读《诗品》。钟嵘修订《诗品》对沈约的评价公允,并非排抑。  相似文献   

2.
梁武帝萧衍出生于南朝军功世家,他在38岁的时候以藩镇之力夺取了中央政权建立南梁,又在86岁高龄的时候凄凉地死于侯景围城的困境.他的一生可分为登基前的创业和登基后的守成两个阶段.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梁武帝萧衍的成长历程,可以分析他早年励精图治的心理动力和疯狂崇佛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奠基之作,大凡历代研究诗学者必览之,《诗品》内容虽不多,但提供的信息却十分丰富。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即钟嵘的文学观也可分成士族文学观和庶族文学观,从西方接受理论上来说,钟嵘对庶族诗人的评论,便可看出他对庶族文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在梁代诗坛上,梁武帝萧衍贡献卓著,为后世文史论家称道。他以自己的创作为表率,推动了梁代诗歌创作的兴盛。他还以帝王之尊广交文人学士,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他大力提倡诗歌创作,诗文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极大提高,实际上他已将诗才作为"取士"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这些举措对当时诗歌创作的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当时的文士聚会和诗文世家的创作也有正面的影响。他要求文士们讲究诗歌创作的声韵、用典等技巧及艺术形式,对提高诗歌形制的正面意义不可忽视,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浅谈《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与语言特色谢晖,张伯文《桃花源记》写于一千六百年前,当时社会动乱,人民生活极端痛苦。陶渊明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的知识分子,他从小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当时军阀和士族专政的时代,他的理想无法实现。他从二十九岁起,也曾做过...  相似文献   

6.
从西汉开始,诸葛家族逐渐兴起。东汉以来,诸葛家族累世官宦,并形成自身的文化传统,成为齐鲁地区的望族。三国时期,诸葛家族发展成为当时的显赫大族,在汉末士族迁徙的背景之下,诸葛亮既有的文化特质也与迁徙地文化产生了交流融合。不过,与晋代之后的高门士族相比,其成熟程度还有差距。因此,诸葛亮家族应当属于中古士族早期发展阶段,诸葛家族的遭际也为这一阶段士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值得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7.
钟嵘认为郭璞诗歌为“中兴第一”。但是钟嵘的评价中忽略了郭诗也受到玄言诗风的影响,因此是有限性评价。本文对钟嵘的评论以及郭璞诗歌与中兴诗坛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审视,结论是钟嵘的评价仍可成立。  相似文献   

8.
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清朝廷,要为国家收复1/6的领土———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光绪皇帝恩准了左宗棠的请求,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据说当时国库空虚,左宗棠向皇帝保证不要国家预算,自掏腰包筹集3年军费,率领10万湘军开进新疆,就像我自费西天取经一样。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对诗歌本质的探索有两大贡献:一、对“人心感物”的“物”讲得更清楚、更深刻,不仅 指自然景物,而且更重视社会生活的内容,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解释;二、认为诗歌感情的基调应充 分体现“怨愤”之情,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止乎礼义”的束缚,抵制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倡导了诗歌创作 应表现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镇江英才录     
《镇江高专学报》2010,23(2):F0004-F0004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他所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1.
宋怒于1892年5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要从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始,而在此三始之前,又必须从易西服始。这便是著名的“三始一始”说,它集中体现了宋恕的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万国公报》发表该文后,对当时的维新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宋恕的生平及其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表现的分析,将“三始一始”说与其同时代的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作比较,以说明其思想在当时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在《诗品》中,钟嵘否定和扬弃了政教中心论的诗学传统,创立了审美中心论的诗学体系。钟嵘诗学对唐宋至明清审美中心论诗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即从诗歌理论、诗歌评论方式及诗话写作格式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13.
南朝皇室与士族在文学地位上有一个互动关系,即皇室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文学地位逐渐上升,士族文学地位逐渐下降。这种互动关系形成的原因便是庶族皇室对士族文化的认同和重视,从而导致了南朝社会普遍的爱文风气。  相似文献   

14.
私授是开天至长庆年间伴生于古文运动的一种精英教育,拥有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效显著,是当时士子尤其庶民士子科举晋身的重要途径。然而,庶民阶层社会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自身利用私授诸种优质教育、社会资源的水平,虽然受业者以庶民士子居多,藉此科举晋身者却是广义士族子弟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却生前显赫,身后寂寞。张华博学多识,奖掖后进,对太康诗风的形成功不可没。其诗风清丽靡墁,兴托多奇,尤以《情诗》、《杂诗》为代表,“重情尚文”与文辞华美是其特色,对当时和后来的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论张华褒少贬多,这与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不可分割。其实长期以来世人都误解了钟嵘也误解了张华,我们结合张华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张华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以期对张华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许昌学院学报》自2000年起创办“钟嵘与《诗品》研究”专栏,八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钟嵘的生平、家世、《诗品》的理论原则与作家作品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成为《许昌学院学报》的特色和亮点。认真回顾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钟嵘《诗品》学研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考究了六朝时期兴起的高级士族琅邪王氏的兴盛经过,力求揭示出琅邪王氏的文化传统,借以说明士族文化的成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梁武帝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以佞佛著称、提倡素食的“皇帝菩萨”;阿育王是印度佛教史上弘扬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转轮圣王”。同为信受佛教、盛弘佛教且产生深远影响的帝王,梁武帝与阿育王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正确评价梁武帝和阿育王在佛教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钟嵘生平事迹除《梁书》《南史》本传外,史书所记甚少。本从献中考证出钟嵘的朋辈,这对研究《诗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日趋衰落,皇权政治逐渐复兴。但门阀士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皇权依靠的重要势力,他们与新起的庶族、宗室等力量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权力的争夺。细绎每一次刘宋宗室内乱,都可以发现门阀士族的身影活跃其间。可以说,在宗室内乱中,高门与寒庶、高门与皇权之间的斗争是一味重要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