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钧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享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钧瓷命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以艺术审美为手段,以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语言为载体,将其文化内涵恰当地表示出来,这既是钧瓷营销之必需,又有引领人们发现美、享受美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钧瓷的命名不但要求造成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且还要凸显其亮点,产生"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功效,使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寄予微妙的情趣,获得审美的愉悦。钧瓷命名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体现在钧瓷企业、品牌及产品的命名上。  相似文献   

2.
钧瓷文化资源在市场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钧瓷文化研究滞后;钧瓷社会认知度偏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创新创意;市场定位不准、营销不力;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企业经营不规范、管理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钧瓷旅游配套设施薄弱、资源整合不到位、集成开发不足。鉴此,需采取以下相应对策:加强钧瓷文化及产业的学术研究;提高钧瓷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打造"禹州钧瓷"强势品牌;明确钧瓷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加大营销力度,广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钧瓷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推动钧瓷研发和自主创新,提高钧瓷核心竞争力;整合力量,集中优势,培育钧瓷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钧瓷文化创意,助推文化创意、科技成果与钧瓷产业和市场的对接;大力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促进钧瓷文化资源向市场的全面转换。  相似文献   

3.
禹州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独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色入选皇家贡品,居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首。尽管钧瓷的产生是生活的、实用的,但随着钧瓷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精神指向日益明确,再加上烧造技术的不断革新、完善,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早期钧瓷年代是金世宗大定时期(1161-1189)至章宗明昌时期(1190-1196),即十二世纪后半期,是汝瓷向钧瓷的过渡期。其窑址位于宝丰清凉寺、汝州严和店、禹州白峪三处。钧釉铜红斑技术的发源地,首先出现于严和店窑,然后才传到豫西各地。"钧瓷"概念需要做历时性纵深辨析。  相似文献   

5.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6.
"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逻辑或机制,深刻地渗透、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产业体系之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或困境。以"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概念框架研究钧窑创烧以降到1970年代末市场化转型前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政治、市场对钧瓷技艺、手工艺人及整个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性挤压,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正面积极功用。只有通过对更多"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个案的充分"经验分析",才能从学术理论角度更恰当地定位"政治惊扰"和"市场窄化"的适切边界,并使其成为革故鼎新的现代化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钧瓷文化资源包括钧瓷艺术及工艺流程、钧瓷文物及珍品、钧窑遗址、神垕古镇、钧瓷文献资料、现代钧窑、钧瓷艺人、钧瓷精神等。依是否可以进行商业经营来划分,钧瓷文化资源可归入钧瓷文化事业和钧瓷文化产业两大领域。钧瓷文化事业是钧瓷文化产业的基础,而钧瓷文化产业又可为钧瓷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创造机会,营造环境和氛围,促进钧瓷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兼顾钧瓷文化事业和钧瓷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原则下,重点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按照钧瓷的特点优势和市场的需求,调整钧瓷生产和经营的战略和策略,积极推动钧瓷文化资源向市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钧瓷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草创和理论构建两个阶段。钧瓷的早期记载与考古研究由专业人士或陶瓷大家完成,钧瓷理论构建和文化普及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研究人员以河南本地的陶瓷工作者、文化界人士、钧瓷爱好者或钧瓷艺人为主,从出版的钧瓷图书种类看,既有以考古发掘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专著,以钧瓷工艺流程为主的技术专著,也有以普及钧瓷知识为主,兼有研究色彩的大众读物。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钧瓷文化的研究均显滞后。钧瓷发展的历史发展脉络仍需进一步梳理;钧瓷研究的领域应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钧瓷研究应注重科学严谨,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9.
古钧瓷和现代钧瓷的指纹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 30个古钧瓷、现代钧瓷的釉和胎等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 (NAA) ,测定每个样品中 36种元素的含量。从中选取 7种指纹元素 ,用指纹元素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古钧瓷釉和胎的起源。结果表明 ,这批时间跨越6 0 0年 ,釉色迥异 ,出自众多不同窑口的古钧瓷有着长期、稳定、基本相同的原料来源。初步分析了古钧瓷与古汝瓷相近的起源关系。发现现代钧瓷少数与古钧瓷相似 ,而多数与古钧瓷疏远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文化特色建设需与地方特色、资源等优势紧密结合.钧瓷产业发展对许昌经济文化特色建设至关重要,但其面临行业科技装备水平普遍不高、产品档次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高层次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鉴此,地方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支持和引导钧瓷企业加大技术装备投入,加强境内学校的钧瓷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钧瓷技术人才,进一步打造“钧瓷名片”,加大钧瓷创新力度,以推动钧瓷产业的整合与开发,促进许昌经济文化特色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11.
钧台窑作为官窑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少量传世器物及近年来出土的窑址残器,还是让世人了解了在造型和装饰上趋于完美的钧瓷艺术。宋代官钧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体现在本真之美、釉质之美、色彩之美和造型、线条之关四个方面。宋代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世和后世贡献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中后期,卷泥片成型技艺引进钧窑造型艺术。钧窑卷泥片陶艺造型从理念上讲,需要创作者对泥性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需要基本认知泥片成型工艺要求,需要熟知卷泥片肌理及其应用;从创作艺术素养和思想上讲,需要创作者从传统文化资源里汲取养素,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卷泥片造型技法进入钧窑成型艺术无疑将给当代中国钧窑带来极大的艺术提升潜力和张力。  相似文献   

13.
神垕钧瓷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始于建国初期,到本世纪初发育成熟。通过对神垕钧瓷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运作过程的历史考察,可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风起的区域“名”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性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同时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2013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国际钧窑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认识,把钧窑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钧窑命名问题得到进一步考证,钧窑、钧台窑、钧官窑、钧州窑等名称研究更为具体系统.钧窑创烧和陈设类钧瓷的烧造年代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但皆不够确凿和充分,“北宋说”尽管受到多方质疑,但其地位并未从根本上撼动,仍为主流观点.不同观点在争论和交锋中呈现出渗透、整合和接近的趋势.一些持“北宋说”者由原来的北宋界定为北宋末期,持非“北宋说”者则大多界定为金代,时代跨度缩小.对钧瓷器物及标本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对钧窑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强调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秉持整体性宏观文化史观,将历史文献研究、考古研究、现代科技分析、烧造实践等紧密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以开创钧窑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逻辑或机制,深刻地渗透、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产业体系之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或困境。以“政治惊扰一市场窄化”的概念框架研究钧窑创烧以降到1970年代末市场化转型前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政治、市场对钧瓷技艺、手工艺人及整个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性挤压,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正面积极功用。只有通过更多“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个案的充分“经验分析”,才能从学术理论角度更恰切地定位“政治惊扰”和“市场窄化”的适切边界,并使其成为革故鼎新的现代性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