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方人文主义课程观的产生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它经历了萌芽、勃兴、演化、复兴四个阶段 ,在课程目的观、内容观、方法观、形态观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课程观在哲学基础、对人的关注程度、课程研制模式、人文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红字》中霍桑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清教观和人性观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分析霍桑的童年经历和宗教观入手,从身份矛盾和精神矛盾两个方面剖析了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形象,进而反映出作者对清教教义的不满。从丁梅斯代尔身上所反映的矛盾揭示了宗教信仰与当时生活的矛盾、人类理性与社会规则的矛盾,以及清教的残酷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此间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主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体现着科技与人文思想的统一;首倡科教兴国战略以同时推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倡导发展高科技之时不忘科技伦理;倡导大科学观以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发展。这些新观点和新主张克服了单纯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局限,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是一个涉及各个领域的全面的思想文化运动。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核心,对当时英国世俗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个性自由;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追求幸福和世俗享乐以及探索自然,进行科学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林语堂以民间文化为内核,以西方文化为对照,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吸收改造,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思想观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以及“顺应天命”的宗教观、“直觉洞悟”和“近情”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提出适应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党校精神是党校办学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校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党校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党校精神对党校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弘扬新时期党校精神,推动党校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加强载体建设,提升党校精神;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育团队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7.
精神顿悟是詹姆斯·乔伊斯小说的核心。乔伊斯在其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否认了西方神本主义的顿悟观,认为精神顿悟不是神的瞬间显灵,而是在完整、和谐和光彩的美学维度中被随时建构的、保持变化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乔伊斯的精神顿悟观与中国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党校精神是党校办学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校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党校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党校精神对党校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弘扬新时期党校精神,推动党校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加强载体建设,提升党校精神;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育团队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壮族女作家,黄夏斯榕的小说注重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壮族女性的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她的小说女性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为壮族文坛增添了女性主义小说,推动了壮族文学的多元化走向。同时,黄夏斯榕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80年代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歌,也有90年代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个时代不仅产生了进步的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且随着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艺术教育上也一改中世纪以来形成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 ,使得绘画、雕塑、建筑开始逐渐从单纯的技术和工艺中独立出来 ,被赋予了足以和科学相媲美的精神内涵。学院作为培养艺术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型机构的诞生 ,从对以后艺术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看 ,更是开启了人类艺术教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对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孙政学先生的水彩画创作,探讨了当前中国艺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精英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英性要求在文化位置上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不断开发生活和艺术中真善美的内涵,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充实和表现它。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通过自己对生活、时代的理解和感悟来吸收中西方艺术精髓,立足现代,诠释传统。而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在画面的视觉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虔诚的浪漫主义追随者,艾莉丝·沃克对于神灵也有着诚挚的敬意,并从中汲取了无穷的灵感和勇气。在沃克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她总能察觉出神灵的影响力,也因此她将《紫色》献给了神灵。《紫色》整部小说的创作都可谓是沃克与神灵进行精神交流的最佳验证,作家本身则成为了神灵叙述的媒介。为了使她对神灵的信仰具体化,沃克在《紫色》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使读者认可了莎格表面看来非常叛逆的宗教信仰。西丽全盘接受了莎格"神即万物"的颠覆性宗教观,开始奋起反抗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继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上帝观不同,别尔嘉耶夫是基于人的自由来言说上帝问题的,这与西方基督教信仰主义以及近代以来的世俗人道主义陷入自由的困境相关。同时,别尔嘉耶夫的上帝观也与20世纪前后整个俄罗斯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朝圣"精神与西方近代以来对人的高度颂扬相结合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上帝观的形成过程中,德国的神秘主义思想和俄罗斯自身的精神文化传统均对其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是古代文人、文化思想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是古代文学的基本主题,爱国精神是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和谐思想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思想,古代文学对和谐精神有着充分的表达;自强精神是古代文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动力,古代文学常常成为文人借以励志的工具。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人文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文学教学应立足高校素质教育发展之需积极改革,承担起建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但丁思想中的自由意志是意大利活跃的社会生活在中世纪后期所表现出来的新时代特征。它强调《圣经》的教诲和引导,认为将对上帝的爱上升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和升华。其目的在于摆脱教会对人的思想控制,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现实生活的意义。试图对自由意志的成因、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但丁的新时代精神体现在对维吉尔、贝雅特丽齐、上帝和意大利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上。从作品分析人手,阐述了但丁思想中对理性的尊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意大利民族国家意识自觉的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保存库与传播者,在构建人文精神价值方面的作用,以及图书馆究竟应该以何种身份立足于现代信息社会等问题,指出图书馆只有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知识及人文精神的作用,才能推动社会沿着正确的轨道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西精神。现代西方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神学文化精神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是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产物,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谋取利润和维护个人利益,具有强烈的利己性。而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拯救世界”的问题,即基督教的普世性。在一些西方人眼里,凡是非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文明都不是“文明”的,需要改造,所以,丛林法则的运用成了首选。“上帝选民”般的“文化优越”和“普世情结”成了一些西方人的普遍心态。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和“包容”的精神是以人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弥足珍贵,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为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志愿精神与个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关系,认为志愿精神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意义是通过促进个体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来体现的,从而也使得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了可持续的合理的人文支持和行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