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中西诉讼文化差异的比较,指出中西传统诉讼文化主要存在三点不同:一、思想意识基础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西方传统诉讼文化以基督教宗教文化为思想基础.二、诉讼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追求“无讼”,西方传统诉讼文化追求以实现正义为价值目标.三、在形式上表现出对程序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重实体轻程序,西方传统诉讼重视程序价值.文化基础的不同应当在我们移植西方诉讼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的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引起相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异质性法律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这三种历时性的法律文化以冲突的形式和共时性的形态存在于当今意识形态中。应处理好这三种法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法律文化氛围。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主导,立足于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解读,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谱写法治中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论规则之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实践中的非规则之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文明相当发达的国度,"重农抑商"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隆礼轻法"也就必然是中国精神文化反映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与建构在陌生人社会上的现代法治是相悖的。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改革的推进,"法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法治即规则之治,规则之治几乎是现代法治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社会现实表明,近年来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很快,但是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目前国家主导型的法治建构模式下,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和传统性、正式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2,(24):96-97
在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而中国法治的最大困难则来自文化传统。作为法律运转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人们行动先导的法律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是造成法律实施不理想的一个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建设中国法治社会,同时也必须弘扬和开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注重制度层面建设的同时必须正视和构建与法治国家相匹配适应的现代化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5.
德治与法治历来是一个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必然要进行选择的治理方式,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多以"人性善"为哲学依据,由此衍生出德治的传统理念,即使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治,亦包含了西方法治思想所不具备的德治内容。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思路密切相关,挖掘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是当代中国确立合理的治国方针所必须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6.
近代意义上的律师制度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形成。我国传统社会中虽然出现过讼师,但与近代意义上的律师相去甚远。鸦片战争后,西方诉讼文化传入,受其影响,我国近代律师制度随之产生。在传统法律文化解体的过程中,接受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思想的同时,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的进程也逐步推进。虽然继受西方先进法治国家的观念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但"外来"的西方法治终究不能解决真正的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还是要以从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观念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本土法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严正 《科技信息》2007,(22):118-120
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使得他在面对明末清初的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能够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观点,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但同时暗合了一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在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认为善法是"天下之法",而"一家之法"非法,即恶法非法;然后又主张君与臣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平等观,并设想了设置宰相和学校议政两个具体的制度。他的法治思想有时代进步性,认为必须限制权力、分散权力,制衡权力,这样的权力才能为"天下万民"服务,才不至于成为谋"一姓之私"的工具。但也体现了局限性。本文试图对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作别一解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着深远的德治渊源,而法治的发展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正式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虽然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究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制度、体制背后的观念因素,法律文化是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法,是影响民主与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本文探讨道家思想与西方现代刑事法治理念的贯通。对老子思想中的"柔"与刑法谦抑精神,《易经》中的阴阳之道与两极化刑事政策思想,以及《道德经》中"和"与"俭"的观念与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之间的契合展开研究,并将上述思想对我国刑事法治的现实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认为,西方与中国法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律与礼俗、权利与义务、法治之有与无、民治制度的有与无、好讼与厌讼、和奸不为罪与为罪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形成有浅层与深层文化根源,浅层文化根源在于中西的社会构造不同,深层文化根源为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国是道德文化。浅层文化根源由深层文化根源所决定。这种法律思想为梁漱溟寻求近代以后的中国法律发展出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治建设和发展中,很注重移植西方的法律,有些移植过来的法律却出现了"水土不服",其实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有许多同现代法治的理念相对或相通的地方,中国的法律要得到长足的进步,必须根植于本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必须承接传统、借鉴西方诚信文化和契约文明的精髓,实现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强化制度伦理建设,优化申张诚信、弘扬契约精神的法治环境,完善市场竞争和政府监控机制,实施全民诚信教育,打造诚信政府、营造全民讲诚信、重契约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非与现代化必然背道而驰,儒家思想在经过清理、改造、转化之后是能够与西方市民法文化结合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应走中西文化结合之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为法治模式的形成培育出适合它成长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的灿烂成果。本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成因和社会基础进行分型,剖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品质,并以现代人的眼光经行评析,试图找出传统精神与现代社会契合和不契合的部分,借以找出中国法治现代化应带借用的成分,剔除不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落后因素。通过借鉴西方先进法律文化和继承本民族民族精神的闪光点,为中国法制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创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效和公平的法治体系,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徽州民间调解是徽州民间法的一种表现,放到整个传统中国社会的体系里看,徽州的民间调解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还是一种文化,更是中国法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当前的法治困境主要来源于对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的不了解,更没有关注传统中国所蕴含着的法文化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徽州民间调解的法文化含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上,在对法治进行历史化的考察中,徽州研究和四川地方档案研究一直是在与北京的法典研究、"大法"研究相对应的微观历史研究。所以,深度挖掘徽文化中的法治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吴涛 《科技信息》2013,(12):211-212
本文从燃放鞭炮禁令引起的问题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关系,主要探讨了传统文化与法治冲突的体现,强调要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出发,来解决当今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传统问题,给传统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角色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李梅 《凉山大学学报》2002,4(4):30-31,55
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非与现代化必然背道而驰,儒家思想在经过清理,改造,转化之后是能够与西方市民法文化结合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应走中西文化结合之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为法治模式的形成培育出适合安成长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由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否定的自由到肯定的自由再到肯定的自由和否定的自由统一。中国的法治进程中,自由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对西方自由思想进行解析,也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进行解构,使中国在吸收了合理的自由思想后更好地达到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推进 ,需要转换传统法治意识 ,突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束缚 ,培育一种与建立在市场体制上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 ,建立现代化的法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