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述了交流电机变极绕组设计理论中的一种新工具──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的概念、原理、画法及基本特点。应用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设计变极绕组时,可同时直观地观察同一绕组方案在两种不同极对数下的分布情况,兼顾两种极对数下的绕织性能,直接得出对两种极对数均具有优良性能的绕组方案,并可定性分析在各种变极绕组连接方式下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一个设计实例简要说明了此种相位图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交流电机变极绕组设计理论中的一种新工具--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的概念、原理、画法及基本特点。应用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设计变极绕组时,可同时直观地观察同一绕组方案在两种不同极对数下的分布情况,兼顾两处对数下的绕组性能,直接得出对两种极对数均具有优良性能的绕组方案,并可定性分析在各种变极绕组连接方式下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一个设计实例简要说明了此种相位图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电机绕组的槽号相位图出发,充分利用槽号相位图的基本特点,结合反向法变极绕组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BASIC的可行性及普遍性,探讨了用BASIC实现反向法变极绕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该设计一目了然,简单、直观、可靠、具有一定BASC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均可看懂.  相似文献   

4.
以72槽4/32极绕组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双极对槽号相位图设计双层远极比变极绕组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设计远极比变极绕组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变极绕组设计的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和对称块图法,讨论了变极绕组设计的数学模型.将遗传算法引入变极绕组的自动设计中,以常用的反向法变极为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从而为变极绕组设计的全自动化、全计算机化和全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遗传算法反向法变极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变极绕组设计的双极对数槽号相位图和对称块图法,讨论了变极绕组设计的数学模型。将遗传算法引入变极绕组的自动设计中,以常用的反向法变极为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从而为变极绕组设计的全自动化,全计算机化和全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述如何利用槽号相位矩阵来排列交流电机绕组反向法变极p2为3倍数时6根出线的非正规方案,提出切割反向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个称为“对称轴线法”的单绕组变极的新方法.该方法通用于“反向法变极”和“换相法变极”,适用于各种极比,能被广泛应用.当原绕组三相槽号已给出,采用对称轴线法能简便、准确地一次求得变极方案,不需要任何试探和调整.并且,移动对称轴线能获得许多不同的变极方案,便于优选.当基本极和变后极都采用非正规分布绕组时,用对称轴线法进行设计,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直接求得一个变后极分布系数最大而基本极分布系数降低不多,且都是三相对称的变极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文献[1]提出“对称轴线法”的继续和发展,论述如何借助电子计算机来实现单绕组变极方案的自动设计并同时分析谐波.文中提出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所需的数学模型和公式,由此可编制出完整的通用程序.对基本极为正规分布的三相绕组,只要给出槽数,变极前、后的极对数,原绕组的相带角和线圈节距五个基本数据,便能通过该程序自动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变极方案,并打印出每个方案的谐波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首次提出了交流电机绕组△/带尾△接法的换相变极的对称条件,并利用双极对槽号相位图对之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了解局部放电脉冲在电机定子绕组及检测传感器中的传播特性,在应用部分单元等效电路(partia le lem en t equ iva len t c ircu it,PEEC)模型分析定子槽耦合器(stator slot coup ler,SSC)与绕组线棒耦合通道特性的基础上,对一台模拟实验电机的定子绕组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单个线圈及其端部的传播通道频率特性、一相绕组传播通道频率特性和相间耦合的频率特性,并在一相绕组的不同位置放入SSC,时域下分析了各个传感器对脉冲信号的耦合结果。所得到的规律可为分析电机定子绕组局部放电特征及其检测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着重研究圆柱形筒子沿径向的卷绕密度分布,通过改变卷绕方法、卷绕张力、纱线类型、纱圈间距来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对密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电动汽车用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urface mounted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PMSM)的相间互感,提高其容错性能,提出一种可模块化设计的采用改进不等齿宽定子的扇区集中式分数槽集中绕组(fractional slot concentrated winding,FSCW)定子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这种新拓扑结构仅由定子绕组产生的气隙磁密频谱的可行极槽组合,并对其可选的极槽组合方案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FEA)证明了这种新型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相间互感,提高输出转矩。通过建立采用这种新型拓扑结构的每相2线圈、每相3线圈、每相4线圈的六相SPMSM模型,比较反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转矩脉动、损耗和隔磁性能,得出了每相2、3、4组线圈的扇区集中式改进型不等齿FSCW电机的特性。结果表明,每相偶数组线圈和极数较少的极槽配合方案的转矩波动更低,隔磁性能更好,另外,每相线圈数越多电机的永磁体涡流损耗越低,但定子铁芯损耗越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型单相同步发电机负载运行时电压波形正弦畸变率大的问题,采用场路耦合时步有限元法建立了小型单相同步发电机的模型,编程计算了发电机在额定负载下,阻尼绕组应用不同连接形式和选用不同材料时的电磁场,比较了各种情况下的电压谐波含量大小,分析了小型单相同步发电机中阻尼绕组的作用.结果表明小型单相同步发电机中阻尼绕组可以削弱负序磁场的影响,降低电压波形正弦畸变率;阻尼绕组采用不同连接形式和选用不同材料对负序磁场的削弱程度不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阻尼绕组的连接形式.  相似文献   

15.
非晶合金变压器绕组及其铁心一般采用矩形结构,其运行损耗引起的不平衡温升更易导致绕组绝缘劣化,影响供电可靠性。针对非晶合金变压器特殊的绕组结构,分析计算非晶合金变压器绕组温升,预测其热点温度,对矩形绕组结构变压器的设计优化和运行控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三维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计算和温升试验,以一台型号为SBH15-M-200/10的三相油浸式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额定负载下的运行特征,仿真计算各绕组的热点温度,并通过短路法温升试验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三维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计算非晶合金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值与温升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5%,所研究非晶合金变压器绕组的热点温度出现在B相低压绕组的中上部,热点温度达到64.77℃  相似文献   

16.
研究感应电动机的转子偏心故障的在线检测方法,分析了转子偏心后的气隙磁场,得出定子电流中的齿谐波分量可作为转子静态偏心的特征分量。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检测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框图。针对齿谐波分量检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设计了专门的电路,说明了数据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偏心进行了在线测量,证明本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二维时步有限元法,系统地分析变频供电条件下高功率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定子槽口宽度对电机漏抗、功率因素、绕组电流、气隙磁密等参数的影响,从而确定永磁同步电机(PWM)波供电下槽口宽度对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影响. 分析表明,定子槽口宽度由6.0 mm变为2.5 mm,电机漏抗增加,由高直流母线电压变频供电引起的电枢纹波电流得到较好抑制,高次谐波电流得到很好过滤,气隙磁密高次谐波幅值减小,永磁体涡流损耗减小可减小近40%. 同时,对两台不同槽口宽度样机进行永磁体温升试验,验证了分析方法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500kV级变压器线圈段间油道雷电冲击击穿电压的试验结果。采用逐级升压法对线图模型进行了试验。得到的试验击穿电压的概率分布与试验程序及油过原始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的概率分布有关。应用最大似然性原理处理了数据。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段间油道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遵循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9.
变压器外壳的振动信号是反应变压器运行状态的有效信息。为研究正常运行变压器绕组的振动信号特征,在分析变压器绕组振动原理的基础上对振动频率及加速度幅值两大特征量进行了讨论。并采用短路电流法进行变压器绕组振动信号测试,统计分析了不同型号、不同容量变压器绕组振动信号的频率分布和振动加速度幅值特点,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正常状态下变压器绕组的振动信号频率集中在100Hz;B相绕组的所受电动力大于A、C两相,B相振动加速度幅值最大。本文结果可对进一步研究基于振动信号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一种绕组按N,S交替排列的开关磁阻电动机原型进行了四个典型的物理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11种不同定、转子相对位置的磁链φ与电流i之关系图及等矢量磁位线分布图,给出了给定激磁电流条件下的转矩T与转子位置θ的变化曲线T=f(θ)及电,感L与电流i、转子位置θ的变化曲线L=f(i,θ)。文中还进行了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