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浒故事在演交过程中具有系统完整性.<民间大水浒>一书在2008年的出版显示出了水浒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基础.把水浒文化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证:构建大水浒文化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水浒故事系列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明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水浒文化的实质内容.从狭义上说,水浒文化是以《水浒传》为核心,在水浒故事产生、成书和传播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与其相关的一切政治、伦理、宗教、军事、艺术、价值、习俗等精神现象的总和.从广义上看,水浒文化遗迹以及由水浒故事产生的各种物化形态,也属于水浒文化.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的水浒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忠义的政治伦理观念;崇尚勇武精神;相当的包容会通精神;梁山水浒文化遗迹具有不可更易性.  相似文献   

3.
明刊《水浒》的版画插图在插图形态上主要有上图下文的"全像"和整版全幅的"出像",《水浒叶子》为清代"绣像"《水浒》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像"的图目较"全像"概括。"全像"的插图风格较为质朴通俗,"出像"的风格体现出明显的雅化倾向,《水浒叶子》的风格更趋向文人化。"全像"的图文关系极为紧密;"出像"图与文的位置较为疏离,但图文关系仍密不可分;《水浒叶子》的图像虽从文字独立出来,但受文字的影响痕迹依然很深。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开始流传,中经广大群众的“街谈巷语”和民间艺人、“书会人才”以及其它文人的加工创造,终于在明代产生了伟大的古典名著《水浒传》。在这漫长的二、三百年历史中,南宋是水浒故事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杭州又是最为重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元代山东境内的济宁至东平、东平至临清运河的开通,把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起来。梁山泊周围盛传着水浒英雄的故事,濒临梁山泊的东平是元杂剧“水浒戏”的发祥地。罗贯中原籍东平,对水浒故事特别熟悉;后来沿运河南下,寓居杭州,仍不辍收集水浒故事素材,最后为《水浒传》成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7.
《水浒》文化肯定“仁者好人”、“富者好仁”的正确理念,启发及时行义的社会责任,宣扬大一统思想,《水浒》文化中的忠义传奇故事目前轰动了台湾,这些都说明《水浒》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当此大时代快速进步转化之际,《水浒》文化也在去芜存菁中更新转化,在继承传统中转化传统,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  相似文献   

8.
"天下水浒论坛(菏泽)——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在山东菏泽召开,来自全国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围绕水浒文化、水浒文本阐释及人物解读、《水浒传》的传播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9.
《水浒》指瑕二十谈(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所犯的地理知识方面的错误,在各类错误中出现频率最高,地理知识的匮乏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水浒>故事主要发生地齐鲁梁赵极不熟悉,甚至可能从未到过该地域.从<水浒>显示出来的对相关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不熟悉,可以推定小说的最后定稿者并非一个渊博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57-62
2005年12月中旬,我国著名史学家、现已84岁高龄的史式教授应邀来菏泽学院讲学,并应学报编辑部之邀,担任“水浒文化研究”专栏的主持人。在接受记者的访问时,他畅谈了自己对《水浒》作品、水浒故事、水浒文化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在菏泽市这一“水泊梁山地区”建立起一块研究水浒文化基地的设想与规划,以及对水浒文化研究中许多问题的看法。问:史老!您以80多岁的高龄,这一次冒着滴水成冰的严寒,奔波万里,从西南的重庆市来到山东省水泊梁山地区,一定经过深思熟虑,要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要实现一项比较远大的计划,请问是这样吗?答:不错,是有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史一家"的文学传统使得<水浒传>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小说主要篇幅描写了公吏生活,梁山人物中公吏和地方豪强占多数,公吏具有主导和核心地位.通过对梁山人物法律身份和上山原因的分析,并结合对宋代公吏法律地位的考察,可以看出"逼上梁山"和"农民起义"的定性并不完全符合作品实际.水浒故事实质上反映的是以公吏阶层为主体的公吏、豪强联盟与官员阶层之间的矛盾纠纷.公吏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也决定了水浒故事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艾贻博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译者主体性是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水浒》翻译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通过赛珍珠的《水浒》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译者主体性,鲜明的表现在了赛珍珠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一向以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闻名于世。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对《水浒》一书的研究,比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起步更早,历史更长,用力更勤。直到去世,他对《水浒》三大疑案———主题、作者、原本———的破解工作仍未完成。因此,由后人来接棒,继续进行研究,破解三大疑案,整理出一部最真(没有伪造部分)、最善(内容比较成熟)、最美(文字已作加工)的《水浒传》来,传之后世,就成为罗老未了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从北宋末年在说书场上开始萌芽。历经南宋、元代200余年的提炼、修改。成为一连串的水浒故事。明初再由民间文人编纂成书。成书300年来。《水浒传》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多次农民起义都是模仿水浒故事而发动起来的。因此专制王朝斥此书为“诲盗”之书。而屡次查禁。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全面开禁。但是从五四运动开始。一些研究者又对此书开展了马拉松式的争论。争论的问题包括:作者为谁?主题思想是什么?从成书以来一共出现了多少不同的版本? 经过了80多年的争论,直到现在。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今已84岁高龄。他在青年时代曾经参与过《水浒》的研究工作。与老一辈文化界人士多有交往。了解当时的争论情况。他现已接受邀请。重新主持《水浒》的研究工作。笔者特地拜访了他。请他介绍80年来有关《水浒》问题争论的经过。他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意见,以及今后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打算,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目前,梁山、东平、郓城、阳谷等水浒旅游四县相互争夺水浒客源,争夺地名资源,亟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水浒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是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水浒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水浒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要求.加强水浒旅游区域合作要努力构建以"水浒旅游开发管委会"为基础的合作框架,形成以政府、企业、行业为主体的多元合力,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形成鲁西水浒线产业分工系统.  相似文献   

16.
围绕北宋末年梁山义军而形成的水浒故事,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沉寂之后,于元杂剧中突然兴盛起来。这乃是因为面对元代黑暗的吏治,百姓呼唤天道公平;从思想上摆脱了“成则为王败则寇”的束缚,对英雄豪杰的评价有了新的标准;要呼唤心目中的英雄,以寄寓理想,于是宋江等辈成为剧作者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作为四大奇书之一 ,存在很多可研究之处 ,如 :它的译名、异名、标点等 ,另外它也广泛流传于民间 ,成就了许多以说水浒出名的“水浒人”。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三部古典名著是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最为喜欢,并且是受影响最深的小说.<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应确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水浒>的正确评价.而毛泽东在晚年评论<水浒>说"好就好在投降"等言论是有所指的,此言论是特定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候,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农民革命斗争猛烈地冲击和扫荡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农民英雄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建立农民革命政权,以代替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水浒》宣扬的所谓农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对历史的歪曲和捏造。下面我们简单谈一下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同时的方腊起义和比宋江起义晚七、八年的南宋初年的钟相、  相似文献   

20.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作为水浒续作,充分发掘了《水浒传》中众多情节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空白,像扈三娘的失语、众军官的出路、石碣的来历等,并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因果思想纳入其间,还将现代的女性节义观借程小姐之口进行了阐发。尽管《残水浒》存在诸多缺陷,但作为善读水浒之作,对于水浒的接受则增益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