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土壤盐分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潜水蒸发剧烈地区,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直接相关,确定三者间关系是合理排水系统设计和地下水管理的基础.根据塔里木盆地实测土壤含盐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资料,分析了土壤含盐量主要组分变化特征,建立了0—30,0—60和0—100cm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三者间函数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旱区土壤积盐与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建立三者间经验关系,为根据作物耐盐度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和地下水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研究灌溉—排水措施对次生盐碱地的治理技术,根据暗管埋深的不同,确定了A,B和C(空白对照)试验区,然后在每个试验区设置8,10和12 m的暗管间距,进行灌溉—排水洗盐试验,再依据试验区的实际农作物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暗管布局优化计算。结果表明:灌溉—排水洗盐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的含盐量,该试验区最优的暗管埋深为1.4 m,最优暗管间距为15.94 m,费用约为0.55元/m~2。这表明次生盐碱地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排水排盐不畅通,地下水位上升之时会将盐分再次带入土壤层中。因此,有效的改善土壤含盐量应从排水着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义长灌域土壤盐分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作物产量与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义长灌域2012年5-12月份的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试验区土壤含盐量在垂向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了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烈的蒸发促进盐分向土表运移,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呈降低趋势;土壤积盐脱盐交替频繁,交替周期与灌水周期相对应;地下水埋深受灌排系统影响较大,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矿化度无较大波动;由于土壤盐分运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在野外试验条件下,单一因素如地下水埋深或地下水矿化度与土壤盐分运移的关系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义长灌域土壤盐渍化防治与水土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暗管排水对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效果,本文设计3个暗管埋深(0.6、1.0、1.4 m,分别记为H1、H2、H3),并以无暗管排水处理为对照(CK),以油葵为试验对象研究分析不同暗管埋深对2次滴灌淋洗过程中的水盐运移、土壤脱盐率、油葵生长指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暗管埋深处理在滴灌淋洗过程中0~80 cm 土层土...  相似文献   

5.
内陆干旱半干旱盆地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内陆干旱半干旱盆地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内陆干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人工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天然绿洲植被衰败.不同区域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不完全相同,人工绿洲主要是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位临界埋深等指标,天然绿洲则主要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潜水矿化度和地下水生态水位等指标.上述指标中最重要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是地下水位埋深,其它指标如土壤含盐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可通过调节地下水位埋深来进行控制.人工绿洲临界埋深随气候和下垫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年内不同时段指标阈值不同,天然绿洲的生态水位是适宜大多数植被生长的共同潜水埋深,为2.0~4.5m.表2,参9.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绿洲内部植被与水土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绿洲的稳定。为了探索绿洲植被-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异与耦合关系,本文以典型干旱区绿洲——新疆和田地区克里雅绿洲为实例,根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盐分数据,采用地统计、3S技术、回归分析及K-S检验等方法,在耦合系数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植被覆盖、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围绕克里雅河新老河道、平原绿洲内稻田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等景观呈梯度分布;(2)克里雅绿洲区域内地下水埋深整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土壤表层含盐量整体上由西至东呈带状分布;(3)研究区植被覆盖、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异趋势比较一致;(4)克里雅绿洲地下水埋深、土壤含盐量及植被覆盖指数三者存在较高的耦合关系,耦合度在0.6以上,属中级协调。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位埋深深浅直接影响冬小麦对地下水的利用量及土壤含水率,通过天长二峰灌溉试验站连续五年排水指标试验,寻求出江淮丘陵区冬小麦地下水位埋深时补水量及0cm~30cm土壤表层含水率的相关关系,为地下水吸收利用,水资源平衡计算及农田排水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典型的干旱区内陆盆地生态环境弱带,在绿洲与沙漠相交错分布的干旱生态系统中,地下水显示出重要的生态调控作用。土壤环境(水分、土壤含盐量)受地下水环境状况(地下水位、水质)的制约,从而决定了植被生长情况,地下水埋深地4m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1.7%~33.9%之间变化,茺膜河岸林,柽柳灌丛和多数草木植物均能正常生长,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4m时,天然植物生长明显受到制约,土壤含盐量与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地势低平、海水倒灌、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土地整理等活动可以改善盐碱地土壤条件.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改善土地灌排设施条件、安置排盐暗管等措施改良盐碱地.土地整理2a后,经过连续2次土壤调查,发现试验区内高含盐量盐土的含盐量降低到3 g/kg以下,但土壤pH变化不大;研究同时表明,土地整理改良过程也会通过灌溉等途径排出土壤中的养分,在后续种植中需要及时补充肥料.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地下水位下的干旱区河谷林水分动态变化、消耗规律及维持河谷林正常生长的临界地下水埋深及其年内变化过程,利用HYDRUS-1D软件建立了河谷区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GSPAC)水分传输模型,对新疆额尔齐斯河干流河谷林水分动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河谷林实际腾发量随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减小,维持河谷林正常生长的临界地下水埋深(河谷林各月旬最小耗水比例达到70%时的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河谷林生长期4~10月临界地下水埋深分别为6.2m、4.2m、2.8m、3.5m、9.5m、12.2m和8.3m。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大农业区自2000年开发至今出现了明显的地下水水位上升和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可持续发展。为探求该区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本研究选取22个长期观测井和11个典型土壤测坑,通过对水文地质、水量计算、土壤盐分、水位变化及水化学参数等基础调查和测试,综合分析该区采取水肥一体化的节水灌溉措施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及土壤盐渍化过程中,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4年研究区域内平均水位上升了6.93 m,地下水的矿化度已整体处于高位,大部分已经是无法利用的盐水,p H7说明2013、2014年整个区域的地下水水质呈碱性化;水肥一体化管道引水灌溉模式每年带入该区的盐量平均为2.54万t,现状条件下大农业区处于积盐状态;铵态氮和土壤盐分显著正相关,表明大量施用含氮的化肥(如尿素)也是造成土壤盐分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实现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了该区应该加强暗管排水排盐和生物排盐措施、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全面实施精准灌溉和精准施肥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旱稻品种HD297,以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模型(SWAP)为工具,以2003-2004年在河南柳园口灌区惠北灌溉试验站开展的旱稻不同灌溉制度试验为基础,应用不同灌溉制度下灌水水平、土壤水势、旱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产量等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旱稻灌溉制度及作物生长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检验。结果表明SWAP适合旱稻不同灌溉制度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模拟。在此基础上应用SWAP分析了无水层灌溉、淹灌、雨养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旱稻干物质总量和水分生产率,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模式以雨养模式水分生产率最高,其次为间歇灌溉,淹灌最低;地下水埋深对雨养模式的干物质总量和水分生产率影响最大,对间歇灌溉相关指标影响较小,而对淹灌模式则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說明豫北人民胜利渠灌区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於地面长期沉降堆积的地貭和地貌复合的特点,形成地上河和封閉式的洼地,使地表水和承压水大量补給潛水,水平排水緩慢而蒸发强烈。当潛水的补給量相当於土壤毛管水的蒸发量时,虽然地下水的矿化度很低,但在长时間土壤毛管水源源不断蒸发的情况下,季节性地表积盐的作用仍很强烈。因此,沿河岸和洼地的局部原生盐碱化以及輸水渠二側渗漏較多的地段和大水漫灌地带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必然的現象。要使灌溉土地不盐碱化,最好是采用井灌和井排,使地下水特别是潛水的运动特点和循环条件改善。如果用井渠(泉组),将黄河及其支流沿河地带的地下水引导至下游灌溉,則既可以解决灌溉防碱問題,又可以解决引黃防渗和防淤問題,可发揮和改善已有渠道系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室内均质土柱试验,研究了地下水埋深在80cm.60cm、40cm的情况下,土壤盐分运移的变化及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土壤剖面的盐分分布影响显著。不同地下水埋深土柱积盐规律相似。随着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大,积盐的时间依次延长。当地下水埋深达到80cm时,在试验条件下以毛管水形式上升的地下水已经无法快速到达土柱表面,在该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土壤积盐强度不大。灌水后,土壤表层盐分随水分向下运动。  相似文献   

15.
干旱内陆河流域普遍存在流域中游灌溉农业和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平衡问题。本文根据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1988-2009年地下水埋深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克里格插值法分析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同时利用1990、2000和2010年的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土地覆被变化,探讨了土地覆被变化与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88-2009年,研究区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在0.1显著水平上呈增加趋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生态环境先后经历了严重恶化到缓慢恢复的过程;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与变化和植被空间分布与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四种荒漠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从大到小排序为梭梭、柽柳、胡杨、芦苇。地下水埋深增加,植被退化,水域趋向干涸,地下水埋深减少,植被有所恢复,水域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冬小麦地下水埋深与产量的关系,以地下水的降落速度与适宜埋深作为冬小麦排水的调控指标,在蒸渗测坑内进行冬小麦水位调控试验,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建立了排水条件下冬小麦水位生产函数;考虑到根层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的耦合作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用土壤含水量作为修正系数的控制排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水位生产函数.函数...  相似文献   

17.
新疆叶尔羌河盐碱化灌区水盐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威胁新疆绿洲灌区持续灌溉农业的关键因子。以新疆叶尔羌灌区为例,通过监溯灌区内荒地的表土层(0-20cm)盐分和1m土层储盐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灌区水盐分布规律及时空变化状况,探讨土壤水分的消耗规律和灌区内不同类型土壤的表层含盐量关系,从土壤盐分的类型及盐碱化程度等方面得到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灌区土壤盐碱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利用雨水花园蓄渗雨水径流补给地下水,缓解城市化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花园集中入渗雨水径流实验,监测雨水花园流量变化过程及地下水、土壤水的变化情况,研究集中入渗对非饱和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强度小、历时短的降雨,雨水径流先储存于非饱和土层,后被消耗,无法补给地下水;对于大雨和暴雨的径流, 2.3 m深的非饱和区补给水量约为饱和区的7.3倍.地下水接受入渗补给具有滞后性,特别是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时,滞后现象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东营地区属滨海盐碱地区,由于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大、地下水位高、自然条件差等原因,给园林绿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主要的施工方法相比正常地区工序复杂、工程造价高。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沧州市无线电元件厂在沧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助下,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教导,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心研制适用于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矿化度测定的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