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河床地貌方面研究荆江,着重提出荆江河曲具有五个显著的地貌特征。文中还从地质、地貌、水流特征、人类活动等因素探讨了荆江河曲的形成和演变,并强调指出上、下荆江在各自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矛盾斗争中,具有不同演变规律,而水流又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对于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荆江河曲演变的趋势和发展江汉平原商品粮基地的生产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荆江河曲的成因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着重分析了荆江河曲形成的边界条件,指出沙层之上复有厚层粘土的二元结构,或沙与土互层结构的土质条件,对荆江河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对荆江在2500年内河床类型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中,阐明了历史时期内分流穴口的淤塞,使荆江流量增大,洪水位增高,促进了河漫滩相粘土层的迅速增厚,造成了在水流作用下,河岸的相对可动性小於河底的边界条件,因而促使荆江的河型由三角洲分(氵义)河床转化为河曲。最后根据400多年来荆江各段河床平面变形形式的不同将荆江河曲划分出五种弯道演变的类型。自然界中蜿蜒曲折的河床称为河曲,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河床类型。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学者管子就提出“水性至曲”的现象。1870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C.莱伊尔(C.Lyells)开始从地质地貌观点研究河曲成因与演变。1908年法国河道工程师L.法格(L.Fargue)阐明弯道形态特性。随后学者们从地貌、地质、水文、泥沙与河流动力等方面对河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数十种假说,但河曲成因至今还被认为是理论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而本文探讨的荆江河曲又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但我们认为只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魄,就在於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按这一指示来研究它,总能逐渐取得一定成果的。笔者具体地分析了荆江河床形成的条件。研究了荆江历史时期水系演变的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探讨荆江河曲的成因与演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下荆江河道图形建立了供分析用的数字地图,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下荆江河道图形进行了量测、计算、河道演变规律分析与模拟显示,并用最新的下荆江河道图形资料对其结果进行了检核;结合地质、地貌及其它因素,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引言地貌图是区域地貌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大量的野外地貌考察是地貌制图工作的基础。通常,小比例尺的地貌图是根据地貌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图件、考察报告、统计资料等)编绘而成的。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制图,野外考察和室内制图的工作量都很大,花费时间也很多,而且成图的质量往往不够理想。利用航空象片进行地貌判读与制图,虽然提高了制图的质量和速度,但由于航空象片复盖地面的范围小,重复摄影的周期长,成本也高,利用大比例尺航空象片进行中、小比例尺地貌制图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陆地卫星资料在地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陆地卫星图象进行专题制图的研究,得到普遍的重视,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荆江洪水与沙市的地貌背景之后,进一步探索了沙市局地地貌与洪灾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洪灾的地貌成因,提出了沙市的防洪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荆江分洪区为研究对象,依据长江荆江河段水文气象条件,运用MIKE FLOOD建立了长江枝城-监利河段一维河网模型、荆江分洪区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以及河网与分洪区一、二维耦合计算模型,模拟了不同频率设计洪水条件下分洪区因堤防溃决而被动分洪的情形,分析了数种风险要素及可能遭灾的地区及受灾程度.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模拟荆江分洪区内洪水演进过程,能较好地预测洪水致灾情况并指出危险区域,可为荆江分洪区的洪水风险管理和避洪转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作为研究构造活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可获取构造地貌的空间分布及水平位移分量,但无法量算垂直位移分量.应用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得到的地貌指数可定量化表达地貌表面的三维特征,对垂直位移分量的量算具有独特优势,可弥补遥感解译方法的不足.本文以当雄县宁中盆地及邻域为研究区,利用12.5 m分辨率DEM数据计算7种地貌指数,包括山前曲折度指数、横向地形对称指数、流域非对称性指数、河谷宽高比指数、面积-高程积分指数、纵剖面和裂点以及河流坡降指数,通过与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活动性,并探讨地貌指数的适用条件.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分级标准下,F1断层为正断层,活动性较弱;F2断层为左旋走滑兼正断层,活动性最强;F3断层为左旋走滑兼正断层,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卫星遥感图像解译编制全国1:100万地貌图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其中陆地数字地貌遥感解译又是新的重要工作.在全国1:100万地貌遥感制图的基础上,选取台湾地貌环境特征,探索1:100万陆地数字地貌遥感解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流程.并运用现代地貌学理论和方法,借助GIS技术,提取主要地貌特征因子,划分地貌类型.为研究台湾现代地貌特征,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空间信息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9.
“遥感影象”,它包括很多遥感技术的最后影象成果.本文所指,仅限于目前土地类型制图常用的黑白航空象片和多波谱扫描卫星影象. “土地”,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新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的地段概念,它既包括地表某一小尺度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因素;也包括整个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遥感判释理论,结合调查区内的地质构造,地貌及岩性等基本情况,建立滑坡判读标志。通过对屯堡-龙马地带的遥感调查,解释出巨型滑坡2片,中小滑坡16处。结果表明,应用大比例尺航片判释滑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运用遥感判释理论,结合调查区内的地质构造、地貌及岩性等基本情况、建立滑坡判读标志通过村屯堡-龙马地带的遥感调查,解译出巨型滑坡2处,中小型滑坡16处.结果表明,应用大比例尺航片判释滑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前人研究地貌及地貌制图的基础上,以兰州幅(J-48)地貌图为例,探讨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制图的方法和技术,制定制图流程和规范.重点讨论了数字地貌制图的几个关键技术和问题,包括遥感解译与DEM辅助计算的关系、地貌与地势起伏度的关系以及地貌界限与影像显示比例尺的关系,为编制全国1:100万地貌图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双季节或多季节遥感影象的光学合成。通过对含有不同季节信息的合成影象的分析以监测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确定专题要素的界线。2.用单个投影转绘仪转绘专题要素,最终解决遥感象片与地理底图间的投影变换(中心投影或多中心投影变为垂直投影)及比例尺变换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研究区内不同时相、不同片种、不同比例尺的黑白彩色航空航天遥感图象资料,首次对陇东黄土区进行遥感技术的研究,建立了适合陇东黄土区不同地物的解译标志,在野外验证的基础上,为黄土区地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生态环境、不同岩类、各种地质构造和成矿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以期为编制地质图和野外工作部署提供了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沱江是长江在四川的一条支流,在四川盆地内流经方山丘陵区,河道曲折弯转,发育了较典型的嵌入红岩的增幅深切曲流,沿江两侧有多级河流阶地,是城镇、厂矿、站驿、交通道路与经济作物分布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折河曲与阶地的现状、形成和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河曲与阶地,提供地貌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曲马是我国古老的马种之一,在其1600多年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虽曾受到蒙古马、大宛马、乌孙马等外血的影响,但在近600年间,产区是一个相对闭锁的社会,不曾受到外来马大批的侵入,而主要是在高原牧区中优良群牧条件下培育成的。河曲马分布在甘肃、四川、青海三省的毗邻处,黄河流经此区,围绕积石山形成了第一大弯曲。以甘肃省的玛曲、碌曲和夏河县;四川省的若尔盖、阿坝和红原县;青海省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中心产区。一川西北河曲马产区的生态环境川西北高原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从西北部的山原、丘  相似文献   

17.
应用TM影像信息,采用波段代数运算的图像增强处理技术方法,把一些用常规方法无法识别的决口扇地貌弱信息提取出来;在GIS软件Are/Info的支持下以增强的TM影像为背景绘制荆江河段决口扇分布图.该项研究旨在丰富和完善决口扇弱信息的提取和RS-GIS一体化的制图技术。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在立地类型调查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广西大桂山试验林区,收集地面实况,处理、判读遥感图象,从遥感图象上提取有关地形、植被、土壤及气候等立地信息,并将它们量化及主成分分析;采用排序法划分立地类型,编制航空象片数量化立地指数表及拟合产量预报模型,以评定立地质量,判读、转绘、编绘立地图。这些图、表的精度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荆江自古以来边界条件复杂,水患频发,是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整治河段之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河段受清水下泄影响,河床将发生更为敏感的冲淤变化,给航道整治带来了新的问题,使治理难度增大。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在全面调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情况,以及荆江河段各主要航道已建整治工程的损毁、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损毁影响因素及其损毁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稳定性与整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水深、改善航行条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强冲刷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荆江河段水沙条件重新分配,其河床进入剧烈冲刷状态,揭示其河床响应综合特征可进一步丰富水库下游河床演变规律.本文通过原型观测数据对比分析,阐述了荆江河段水沙重分配特性,多方面揭示出河段的强冲刷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带来了坝下游荆江河段水量过程上的重分配,沙量区域上及过程上的重分配,从而激发其河床的高强度冲刷响应,其中既有枯水位下降、断面窄深化、床沙粗化等常规响应,也有上荆江分汊河段"支汊冲刷发展"、下荆江急弯河段"凸冲凹淤"等异常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