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常见的病因之一 ,我院 1993年 7月至 1999年 11月 ,共收治大肠息肉患儿 2 5例 ,其中 18例经病理证实 ,另 7例经临床、辅助检查证实。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亦作了改进。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息肉有着潜在关系 ,重视术后随访 ,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肠癌很有必要。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993年 7月至 1999年 11月 ,收治大肠息肉患儿 2 5例 ,男 2 1例 ,女 4例 ,年龄 2~ 11岁 ,平均年龄 4 8岁。便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病变部位 :直肠 9例 ,乙状结肠 15例 ,降结肠 1例。病变大小 :…  相似文献   

2.
目的大肠充气三维重建大肠癌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了2009年.2011年经肠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共201例,对比分析术前CT表现与肠镜表现及术后病理分期。结果201例患者,术前大肠充气三维重建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及大体形态的诊断的准确性均为100%,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度为82.09%(165/201),其中T分期准确度为92.04%(185/201),N分期准确度为84.58%(170/201),M分期的准确度为100%(201/201)。结论大肠充气三维重建可准确地显示大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能较准确地确定中晚期大肠癌的侵犯范围和肝脏转移,可作为常规的大肠癌的术前常规检查开展。  相似文献   

3.
经结肠镜检出的大肠赘生物514例进行了镜下电凝切除治疗,切除赘生物874颗。圈套切除643颗,电活检钳钳除231颗,赘生物切除后全部回收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腺瘤796颗占91%。大肠赘生物病变中腺癌较为常见,虽然性质为良性上皮肿瘤,因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已被公认为大肠的癌前期病变,因此,积极切除治疗大肠腺瘤的护理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特点、分析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56例病历资料,在B超下行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标本分别做直接免疫荧光、光镜和部分送检电镜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IIa、Ⅱb、Ⅲ、IV、Ⅲ+V、Ⅳ+V、V型各占3.6%、12.5%、10.7%、42.9%、8.9%、7.1%、14.3%。Ⅱ型多表现为隐匿性。肾炎;Ⅲ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症;V型和Ⅳ+V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IV型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Ⅳ型和Ⅳ+V型的AI和CI评分要高于其他类型。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联系;肾活检对判断疾病活动性,指导治疗与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纤维结肠镜对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的病理与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结肠镜检查的987例中的172例结肠息肉及59例结肠癌的年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大小及病理检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肠息肉及结肠癌均有相似的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也多有相同之处,结肠癌变多数为腺瘤样息肉发展而来。结论:对出现消化道症状抗炎治疗无效即应做纤维结肠镜,对检查中发现的息肉不论其大小、部位、外观组织类型如何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TEN、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和GH(humangrowthhormone)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EMs恶变机理及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PTEN、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生长激素(GH)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及异位恶变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TEN在24例在位、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16/24)、37.50%(9/24)和20.00%(1/5),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远低于在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位、异位恶变内膜间的阳性率差别不大,说明两者的生物学特点相似;GH在在位、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的阳性率分别为87.18%(102/117)、85.38%(111/130)和80.00%(4/5);EGFR在在位、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70%(64/117)、89.23%(116/130)和80.00%(4/5),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的阳性率均高于在位内膜。GH、EGFR在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接近。因此,提出不典型EMs(atypical endometriosis,aEM)和EMs恶性变的诊断标准。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拥有肿瘤组织的局部浸润、远处转移等生物学特点,容易恶变。GH、EGFR和PTE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TEN表达水平的下降和缺失,同时伴有EGFR、GH的高表达可被视为内异症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与胃镜检查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262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并与胃镜检查的结果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26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有202例,占77.10%,其中以慢性活动性胃炎居多,占71.2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局部胃粘膜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较CSG为多,分别为68.33%和33.33%。胃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符的病例只有46例,占17.56%。胃镜诊断为胃粘膜粗糙原因待查394例,占14.89%。而大多数病例(142例)胃镜诊断为胃渍疡,占54.20%,其中有25例为溃疡恶变待排。结论: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以CSG多见。而慢性胃炎伴局部胃粘膜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又以CAG多见。262例慢性胃炎病例中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只有46例,占17.56%,而多数病例为胃溃疡,提示胃溃疡发生在慢性胃炎基础上,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  相似文献   

8.
1992~1994年1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标本中,病理检出偶发癌4例,检出率3.5%,均为高分化腺癌.认为偶发性前列腺癌与临床所见的前列腺癌分属不同,可能与BPH恶变有关.并讨论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检查的安全性、依从性和镜下疾病谱。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1011例患儿的临床和胃镜资料。结果101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临床表现以反复呕吐或间断性脐周无规律疼痛为主。镜下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窦炎770例(76.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例(5.9%),过敏性紫癜胃肠表现25例(2.5%),上消化道异物20例(2.O%),急性出血性胃炎12例(1.2%),食管炎5例(0.5%),食管裂孔疝5例(0.5%),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0.4%),幽门梗阻2例(0.2%),食管单发性息肉1例(0.1%)。结论超细电子胃镜对儿童检查其安全性和依从性好,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镜下以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为术后综合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实施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肝细胞癌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18项潜在的可能影响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术后早期复发82例(42.05%)。早期复发组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9%、22.5%和13.3%,对照组相应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5.3%和77.7%,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25,P〈0.001)。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白蛋白浓度、术前碱性磷酸酶浓度、肿瘤病灶数目和手术中输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术后容易复发是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之一,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术前碱性磷酸酶浓度、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输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EA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46例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EA。结果 CEA在Duke’s A,B期大肠癌患者的阳性率与在Duke’s C,D期大肠癌患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CEA在大肠癌肝转移组中的阳性率与在大肠癌其他组织或脏器转移组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CEA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CEA值的异常升高,可视为大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最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大多数大肠癌患者多死于肿瘤的转移与扩散,而血管新生是大肠癌恶性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有丝分裂,使部分血管形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在大肠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3只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 3只红腹锦鸡 (Chroysolophuspictus)食管和大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 ,结果显示 :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4层结构组成 .食管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突入腔内形成几条纵行皱襞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膜内有较发达的食管腺 ,粘膜肌为纵行排列的平滑肌 ,粘膜下层相对较薄 ,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行平滑肌组成 .大肠由盲肠和直肠组成 .盲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环状皱襞 ,直肠则无皱襞结构 .从盲肠到直肠 ,绒毛逐渐变得宽短和稀疏 ,未见中央乳糜管 ,肠腺逐渐减小 ,上皮和腺体的细胞之间杯状细胞渐少 ,粘膜下层逐渐不明显 ,淋巴组织由发达到不发达 ,盲肠的粘膜下层的淋巴集结见有生发中心 .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肠镜检查等手段,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肠道出血、肠梗阻等.其临床分型大体可分为息肉样型、浸润型、溃疡型3种.显微镜下组织学分类为腺癌、粘液癌和未分化癌.通过对265例老年大肠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及早诊断与治疗,有利于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紫红獐牙菜对在体及离体肠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紫红獐牙菜对豚鼠离体肠肌及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炭末推进法、离体标本运动实验法分析紫红獐牙菜对在体及离体肠肌的作用及可能的机理。结果:两个剂量组的紫红獐牙菜对乙酰多余胆碱及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肌痉挛均有显著的解痉作用(P〈0.05);高剂量的紫红獐牙菜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紫红獐牙菜对动物在体及离体肠肌的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p53,Ki-67,PCNA在人体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三者在大肠癌中的相互关系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对44例大肠癌组织中的p53,Ki-67,PCNA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p53,Ki-67,PCN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无关(P>0.05),且三者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抑癌基因的突变及增殖异常共同参与了大肠癌的形成,但对于判断肿瘤预后不能作为单独指标,需结合临床多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特点,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各种原因所致肠梗阻病例的腹部X线平片、MSCT及临床资料,将X线平片、MSCT与手术/内窥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肠道肿瘤或肿瘤性病变(癌、间质瘤、淋巴瘤、息肉等)17例(28.8%),肠粘连23例(39%),腹腔/肠炎症性病变(小肠克罗恩氏病、阑尾脓肿、腹壁脓肿、盆腔炎、小肠/结肠憩室炎等)9例(15.2%),腹疝(腹外疝)5例(8.5%),先天性巨结肠2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1例。腹部X线平片与MSCT准确显示肠梗阻程度病例分别为42例(71.2%)和55例(93.2%)。结论MSCT在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势,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猕猴大肠含5- HT的细胞,并用Weibel体视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猕猴大肠5- 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在结肠离心段最高,直肠密度中等,盲肠和结肠向心段最低.5- 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多分布在肠腺处,其形态多样,大多为锥形、梭形、圆形等.有些细胞的基底部有突起,突起的末端含有5- HT阳性物质;有些细胞的5- HT阳性物质释放到腺腔或肠腔面.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一个物镜获得大视角无狭缝一步彩虹全息。在记录时使物体与透镜同时移动,所产生的合成狭缝的位置与成像透镜的焦距无关,因此可尽量采用短焦距的透镜,从而获得较大视角的一步彩虹全息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