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的散文化笔记体小说受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道家文化的影响多集中在小说外在的审美形式上,而儒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小说内在的质素方面.传统文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汪曾祺的小说富有特殊的人生意蕴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画家风格的作家,以擅写短篇小说见长。因篇幅以及作家个人追求等方面的原因,他的小说多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汪曾祺在小说中对绘画中"留白"手法的成功植入。本文试从语言、情节结构和感情内涵等方面入手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留白手法的运用,以及这种运用所达到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来,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通过对张贤亮《绿化树》的重读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讨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食、性、灵三个层次上的困惑与挣扎,并指出在这部作品里所揭示出来的知识分子关于生存、欲望、信仰的问题,对之后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似乎是一种纲领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汪曾祺从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故乡的民风习俗中发掘素材,传达自己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和自由人生境界的理解.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中,深深浸润着儒道文化精神,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用同一题材分别创作了两篇《异秉》,其中的人物处理技巧有着很大的差别,围绕着沈从文先生“要贴到人物”这句话,分析研究汪曾祺不同时段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以此来加深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具有至上的地位,是作家进行创作时须信从和服膺的原则和方法,这导致了主体意识的彻底丧失或严重异化。20世纪60年代初,汪曾祺对这样的创作局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停止了小说创作。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对当代小说创作进行了反思,带来了独具审美品质的诗意文本,消解了僵硬的当代小说创作模式,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使作品充满着对有限的超越,对无限的神往.本文主要分析并探讨这部小说及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大多具有探索性。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汪曾祺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颇深,因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意识流、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同时在汪曾祺早期小说创作的探索中所营造出来人物的意识世界有他自己的特色,充满丰富性、内在性,甚至作者以此作为行文的线索来展开叙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一套叙述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汪曾祺小说的“民间叙事”受他追求的“正统品格”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点:一、传统视角关照下的乡村人物的言说潜藏着传统知识分子“精英化”的审美心态;二、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使汪曾祺小说侧重于表现中华民族的美好人生。三、诗意模式的建构传达了诗性写意的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因而传统化的民间成了他的精英意识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11.
不能全信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说,或许他们尚未明了自己作品文本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徐志摩即如此。他对自己小说创作的否定阻碍了人们对之的深入研究。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20年代中国的诗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已现,徐志摩的小说正为此推波助澜。本文从诗意的激情、意象的抒情和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模式三方面来探讨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并肯定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迪 《科技信息》2013,(21):258-258
"寻根"文学的出现与兴盛在当代文学发展中意义重大,这主要表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方面。"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革新发展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三个层面:其一,在小说创作题材上开拓出了新的表现领域;其二,为当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变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三,实现了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突围和文学审美品格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毕淑敏,这位当代知名女作家,自八十年代后期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以其善意、祥和、冷静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试图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和写作方法的追求等方面,对她的小说作些探讨。一、崇尚真实 注重体验毕淑敏小说创作,“写作题材比较宽范”,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写了高原严酷的军旅生活,也写了贫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我的笔触有时涉及女性微妙的心理,有时也探讨经济领域眼花缭乱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她的小说创作在取材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崇尚真实,注重体验”。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在作品结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多种创作模式,从多个角度拓展了小说创作的空间。在发轫期,唐传奇的题材、主题结构、叙事重点和叙事角度等都有所创新,为后来的传奇创作及叙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为唐传奇的兴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在作品结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多种创作模式,从多个角度拓展了小说创作的空间。在发轫期,唐传奇的题材、主题结构、叙事重点和叙事角度等都有所创新,为后来的传奇创作及叙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为唐传奇的兴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孙犁以"荷花淀"和"山地回忆"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获得崇高的文学荣誉,本文主要讨论孙犁20世纪40-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铁木前传》、《秋千》、《村歌》等反映建国前后中国农民土改运动、合作化运动的农村小说是作者真诚思考、真实体验的结果,跟作者的审美理想、人道情怀相关。作品在抒情写意的青春画面中渗漏了迟疑、含混、暧昧的意绪,呈现出丰富的审美蕴涵,与同时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政治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9.
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堪称经典,而这种经典地位的获得与其在小说创作中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与阐释、对小说审美形式的高度自觉是分不开的。对苏童而言,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他将自己的灵魂--"人性"--注入小说空间,使小说具有深广的叙述张力;同时他又擅于在小说中营造诗意的审美氛围,通过意象的选取、童年的回忆姿态、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使小说呈现出诗意焕发、韵味遥深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