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2.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圣经》的约伯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伊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追究好人为什么落难以及上帝是怎么回事一类问题。从约伯、伊凡两个人 ,我们看到《圣经》基督教对无辜者受难的态度、对上帝的态度 ,还在这种态度背后发现《圣经》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之间的意味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撒旦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来源于《圣经》,是”恶”的化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这一人物身上发掘出了更多的内涵。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书中,撒旦虽不是上帝,但行使的正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给人间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人们常把犹太教与《圣经》连在一起,以为《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一些学者还进而认为:《圣经·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其实.《圣经》或《圣经·旧约》均不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亦随之而入,而且很快有了中译本。至今仍在使用的“国语和合译本”《新旧约全书》是1919年出版发行的。中国人通过《圣经》了解到距今三千多年前有一个群体,先称希伯来人,后称以色列人、犹太人,在西亚,主要在迦南地(今巴勒斯坦)生活的情况。《圣经》记载了这群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对上帝和宇宙的信仰。他们的伦理道德,他们的礼仪、节期和习俗,他们那包括一整套清规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的经典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圣经》,它几乎是家家必备、人人必读的“圣书”。据1981年统计,已有275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加上方言翻译和不完整的版本,竞达1710种之多。《圣经》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我们常在影视片中看到手抚《圣经》宣誓的场面,但最重要的《圣经》也是一座文化宝库,其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成为英语中的精华。 《圣经》(The Bible)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The old Testament多为希伯来文,记载了天地的开辟、人类祖先的创造及希伯来族(Hebrew)家长制时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故事、象上帝六日之日造人,亚当(Adam)与夏娃(Eve)偷食禁果、挪亚方舟等,已家喻户晓。“遮羞布”、“和平鸽”、“橄榄树”、“替罪羊”、“迦南地”等也进入了汉语语汇。The New Testement主要包括《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记述了  相似文献   

7.
《答约伯》是荣格最为看重的著作。荣格在《答约伯》中分析了《约伯记》、福音书、《启示录》等《圣经》叙事。从分析心理学出发,荣格认为《约伯记》揭示了上帝的双重本性,并以上帝意识的分化与整合为线,重构了《圣经》的神话历史。荣格的《答约伯》为神话研究特别是“神话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心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9.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10.
陶源 《科技信息》2012,(33):217-217,225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杰作之一。全诗由12部诗篇组成,是用无韵素题诗的形式写成。故事来源于圣经旧约。讲述了基督教《圣经》中撒旦(Satm)化身为蛇,引诱亚当和夏娃(AdamandEve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意旨,偷吃禁果,最后失去上帝的恩宠,被逐出失乐园的故事。即使在地狱里,撒旦及追随者仍没有泄气。就像是开头所讲的那样:这首诗是评判上帝对人的方式,意味着人对上帝的顺从。作者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这是弥尔顿终生研究《圣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西方的《圣经》与中国的神话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帝"一词是指基督教中所讲的宇宙的最高主宰,他创造天地万物,维持整个宇宙的正常运转,对人类世界拥有绝对的主权。"上帝"一词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皇天"。许多人错误地以为,"上帝"一词是外来词,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翻译圣经或传教才产生的。事实上,"上帝"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并在诸子典籍中多次出现,早已为古代的知识阶层熟知,它是古语词,而非外来词。后来在和合本《圣经》中借用了"上帝"一词来翻译创造之主,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上帝"一词也广为普通老百姓知道。本文旨在研究上帝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存在,探究其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4.
但丁思想中的自由意志是意大利活跃的社会生活在中世纪后期所表现出来的新时代特征。它强调《圣经》的教诲和引导,认为将对上帝的爱上升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和升华。其目的在于摆脱教会对人的思想控制,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现实生活的意义。试图对自由意志的成因、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希伯来圣经中的三篇重要作品《约伯记》、《诗篇》和《耶利米哀歌》在文学表达上具有一个共同特性:身体性.身体性在其中具有各种存在形态,它可以看成是对上帝神性的深切体验.而身体性对于文学、美学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伏流。提起《圣经》,不少中国读者便会因它是基督教的经书而敬而远之。诚然,《圣经》有其神秘成分,让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觉得荒诞无稽。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来源于圣经。《圣经》之于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9.
《圣经·旧约》上说,上帝因人类不能自持而极感失望,决定连下40天暴雨来水淹地球,只放生了挪亚一家人。中国古代传说也有"洪水滔天"  相似文献   

20.
借鉴原型批评理论,通过论证《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与《圣经》中耶稣受难情节的一致性,指出《圣经》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就是“星期五”的原型。从而得出结论,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同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现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