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国耕地资源在近10年多年严重失衡的现状,分析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2.
保护耕地资源要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那样,建立优质耕地保护区。据此,作者阐述了建立关中平原耕地保护区的依据、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利用52a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研究揭示了临沂市土地开发的特征和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剖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黄河三角洲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陕西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耕地质量不高、土地肥力低下,耕地面积减少等是制约本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本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安徽江淮地区耕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介,提出了耕地资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区耕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较客观地揭示了该区耕地资源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耕地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我国耕地数量与质量的情况,对我国耕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耕地数量方面,分析了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途径和态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剖析,进而又提出一些解决耕地减少的措施;耕地质量方面,指出其存在总体耕地质量差、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耕地资源的减少已成为湖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张,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根据1990年以来湖北省耕地总量变化率、人均耕地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并据此将全省17个地域单元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2002—2020年中国30省份的粮食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对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流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流动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表明:(1)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份额在60%~70%之间,全国及三大区域总体差异较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的中心发展趋势逐渐右移,除了中部地区外,“右拖尾”现象显著,且极化现象得以缓解;(4)在不考虑空间条件时,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持续性较强,各省份之间不会发生状态转移,但是向高水平趋势转移明显。因此,要清晰认识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的空间非均衡性,应动态调整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过度进口对国内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耕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管理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资源从总量水平、人均水平、质量状况、未来需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看都非常稀我国耕地资源从总量水平、人均水平、质量状况、未来需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看都非常稀充分、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和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耕地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应实施总量控制、用途管制和区域管制相结合,由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集中统一审批耕地等一系列耕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动态分析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建设对耕地的占用现象十分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笔者分析了河北省近50a来人口、耕地、粮食的动态变化,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分别预测了人口、耕地、粮食在未来20a的变化趋势,阐述了未来河北省耕地资源和粮食供给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重庆市渝北区经济快速发展,耕地变化和经济增长二元关系愈为突出.本文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对两者的关系做实证分析,并提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建议.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平稳性、协整性、因果关系检验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描述耕地损耗率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渝北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具有长期均衡性,计量分析结果和耕地损耗率变化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目前渝北区经济增长方式仍以耕地消耗为代价,正在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1996-2005年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相关社会经济铳计资料,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子的分析。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突出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①陕西省耕地资源总量由1996年的335.90×10^4hm^2减少到2005年的278.85×10^4hm^2,年均递减率为1.84%;②十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当年造林面积的30.74%;耕地增加因素中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皆占有一定比重;③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应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陕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立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调控等方面确定了33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调控的模式.利用建立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温州地区农用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温州市域农用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较多.最后对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是1个集丘陵低山贫困地区,老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耕地产出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人增地减,各业争地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和完善保护制度,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济宁市人均耕地警戒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为有效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非常必要进行人均耕地警戒值的研究.文章阐述了人均耕地警戒值的含义、测算的意义、测算方法与步骤,并在分析济宁市耕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测算了目标年的人均耕地警戒值.结果显示:2010年人均耕地预期保有量大于人均耕地警戒值,无警,2020年人均耕地预期保有量小于人均耕地警戒值,有警.最后对今后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