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宜居城市内涵探讨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方便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宜居性指标评价体系.以省会城市及直辖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我国宜居性城市分布不均衡,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的宜居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针对中国城市宦居性发展评价的指标系统(安全性、舒适性、幸福性、便捷性、发展性)及细化的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统.以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与3个宜居性突出的城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2004,2005,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实践研究.各年所选出的前10位宜居城市与其宜居性实际建设情况基本一致,说明研究方法可行,具有综合、简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宜居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中部六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7.0软件对六市宜居性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贡献率和载荷矩阵,然后评估出六市的宜居性总得分和排名.依据六市宜居性得分,分析六市宜居性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为六市今后宜居性建设提出一些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宜居性,通过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适合的指标结合搜集的相关数据,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和理想解法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和检验。研究得到,在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淮海经济区八大城市的宜居性排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宜居城市概念的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城市宜居性综合指数,从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居民感受两个角度对南阳市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南阳市区整体宜居性水平较好,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状况满意度、居民就业、公共空间建设等是宜居城市建设的薄弱方面,并提出了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直接影响着全球事务.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引领者,提高宜居性是其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参考已有的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特点对指标进行了修正,并以上海市为典型案例,结合全球城市纽约和东京的发展历程,验证了全球城市宜居性发展的N型曲线假说:即随着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宜居性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发展阶段.通过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采用指数平滑法和Logistic增长模型对上海市未来30年宜居性进行了四种情景预测.以东京为参照,得出了未来30年上海能达到最高宜居性的结论,可为上海全球城市的宜居环境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借助统计软件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西北不同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空气污染类型,通过比较得出中度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的结论;通过EVIEWS软件建立了适合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Panel模型,发现短期内环境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直觉模糊理论的安徽省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做研究比较,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模型,采用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采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13—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排名;最后由评价结果分析出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等指标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贡献率较大,并给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2009-2017年信阳市统计年鉴数据,在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度法(GRA)和离散-秩和比法(D-RSR)对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在研究时段内都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2)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相似,但存在部分差异;(3)上述方法在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研究中切实可行,该研究能够为国内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涵盖8个评价因子共36个指标,建立了西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分级标准,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级别辨识.网络模型经过训练仿真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西北5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进行了分级,通过与模糊识别方法所测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本文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文中所建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除适合西北地区外,对全国其他地区城市进行科学客观的居民生活质量分级评价也具有一定参考指导意义.引入BP神经网络方法,为生活质量量化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物流节点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物流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借此从物流发展区域的经济水平、社会消费能力、物流产业的发展基础、物流人才水平及信息技术水平5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模型获取指标权重,并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予以修正,对西部地区12个省会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基于综合得分,将各城市分为4类,结果表明:重庆市物流业最具竞争力;成都市物流竞争力较强;西安、昆明、南宁这3个城市物流竞争力一般;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贵阳、银川、西宁、拉萨这7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较弱.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主副多中心"的区域物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宜居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最好的诠释,更是城市居民对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最为迫切的愿望。本文从城市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居住状况、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城市宜居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宜居性是当代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21世纪被广泛认知的"城市观".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淮海经济区20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软件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宜居性"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经济富裕度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中贡献率最大;现阶段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最宜居的城市.最后,对测评反映的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住宅小区宜居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即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服务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68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统,选择模糊数学法作为评价方法.以沈阳市铁西区黎明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居民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住宅小区宜居性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小区宜居指数为2.69,宜居程度一般,其中环境质量、公众健康与生活便利得分较高,而景观设计、经济水平、文化建设与服务管理满意度较低.这与其宜居性客观水平基本一致,并针对该小区景观设计、文化建设及服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磊 《科技与经济》2017,30(3):35-39
构建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通过德尔菲法进行指标权重设计,采用标准化处理、同化处理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指数化处理,最后根据不同城市指标综合得分情况评价该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竞争潜力。  相似文献   

16.
宋光飞  王晓峰  包珺玮  王磊 《河南科学》2014,32(7):1340-1345
通过构建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四位一体5个部分计算并评价了陕甘宁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应用GIS技术绘制层级图将其发展水平差异可视化.结果表明:经济方面省会和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发展较快;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陕西大部分城市相对较高;环境可持续方面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差;人口方面陕西和宁夏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相对较差.综合比较,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发展状况;城市内部陕西地区的陕北、关中地区高于陕南,甘肃地区除兰州、嘉峪关以外,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宁夏除省会城市银川外,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PCA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7个山区聚落为案例,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对聚落宜居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山区聚落宜居性建设主要方向和路径.结果表明,水口村、二道村、北极村宜居性处于一般水平,烧排瑶寨、高坪村、凹子村宜居性有待建设,招素沟村宜居性亟待建设;聚落经济过分依赖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差,远离集镇、县城等经济中心,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经济落后又造成社会发展滞后,综合因素使得这些聚落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难点区.  相似文献   

18.
陈昊旻  程朋根 《江西科学》2021,39(5):851-857
江西省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因素,已经成为许多民众日益关心的主题之一.运用熵权法建立2010―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分析与评价,使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阶段性特征显著,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较强的"东北-中-西南"方向性特征,其发展受到人口、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经济五大系统共同影响,且各系统影响强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西北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分析了各个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程度,通过30个城市的面板回归分析了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1)我国西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为中度和较强度水平,较强度韧性城市相对较少,主要为省会城市,强度韧性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2)部分城市排名变化较大主要归因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加强生态保护使甘肃省城市排名向前移,而缺乏环境治理投入的陕西省城市排名则出现下滑;(3)由于高韧性水平城市缺乏且带动作用不足,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出现高高集聚稀少,高低分布居多的空间分布格局;(4)行政力和科学技术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和开放度,金融和社会方面虽然显著,但影响力较小;(5)行政力和科技对社会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经济因素对4个子系统影响显著,方向为正,开放度对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影响为正,对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为负。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后的CRITIC模型测算1998-2017年省会城市韧性的变化,并结合面板数据VAR模型探究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于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时间上,过去20年30个省会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较高的城市为北京、广州、上海和南京;在空间上,省会城市韧性水平从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