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对枯水径流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水文地貌流域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与枯水径流的关系,并作枯水流量频率分析计算,按地貌形态组合类型把流域分为喀斯特流域、喀斯特化流域和非喀斯特流域3种类型,初步建立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对枯水影响的回归方程并检验,揭示喀斯特地区枯水径流的规律,为分析和预测枯水径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流域结构与枯水径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喀斯特流域系统出发 ,阐述了喀斯特流域结构的分类和特性 ,并从枯水退水过程及枯水径流效应角度阐明喀斯特流域结构复杂。在分析流域面积形态结构时 ,利用了流域多年平均降水入渗模数推求其枯水发生前月的降水入渗量 ,并证明用枯水发生前月的降水入渗量与枯水发生月月均径流模数来反映流域枯水期的闭合性是可行的。同时也揭示了流域结构与枯水径流功能的过程响应关系 ,再一次证明喀斯特流域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枯水资源是关系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环境因素.创建了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水资源系统自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其他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的BP网络模型用于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中,并以贵阳市为实例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BP网络模型是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的一种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的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结合前人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时段水资源差异和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的特殊性,给出了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针对喀斯特地区枯水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枯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生产活动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提高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流域尺度与枯水流量初步研究——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贵州省境内近70个水文站多年观测资料,研究对比了喀斯特流域和非喀斯特流域因流域尺度差异引起的枯水流量特征的变化,并指出喀斯特流域的盈、亏水类型不仅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且与统计的时间尺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贵阳地处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且由于受到特殊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在枯水期水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贵阳地区的枯水资源不足有着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具有动态性、振荡性和时空性的特点。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差异)对贵阳地区流域的降水量和枯水径流的自然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贵阳地区的枯水资源相对较少但较为稳定,从而提出了开发利用枯水资源的措施,为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的合理配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流域地貌产流机制与产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的观点[3],把喀斯特地貌形态特征作为影响流域产流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较深入地探讨了流域地貌产流机制、产流模式、产流面积及其产流特征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喀斯特流域径流试验场实测水文资料,验证了文献[12]提出的喀斯特流域地貌产流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为无实测水文资料的中小喀斯特流域的产流量预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贵州为例,选取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顶坛小流域为例,以2009年和2011年这两个极端干旱气候年份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后在应对极端干旱气候下工程性水利建设下的应急调控能力。结果指出示范区现有水利工程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保障该石漠化区在干旱灾害时的用水需求;应对干旱极端气候下工程性保障手段不足,水利设施的不配套会加剧石漠化的演替;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关键问题。根据喀斯特峡谷区地表水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用管路将现有水池水窖进行连接形成管网状微型水利系统,并对北盘江这一地表河流的水进行逐级抽提,保障干旱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能力从而降低抗旱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9.
植被指数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反映植被覆盖率。利用植被指数监测喀斯特水资源不仅是为了了解喀斯特地区的流域赋水状态,也是研究地区脆弱性的重要内容。选取贵州省15个典型喀斯特流域,并应用软件ENVI计算出RVI、EVI、NDVI、DVI、RDVI、TVI、NDVItheta 7种植被指数。再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模块和回归分析模块,构建主成分Z与径流深之间的喀斯特流域赋水预测模型。通过样区检验,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明代山西地区的干旱灾害的灾害链效应的概述和分析,针对五条灾害链之间的关系简要进行了总结。以山西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选取的干旱灾害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的山西卷、《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和《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等已出版书籍,以及《明史》五行志、山西通志、各县县志等有关资料,寻找有关土地沙化、地面沉降、森林火灾、蝗灾、鼠疫、饥荒的信息,最后使用相关分析法确定干旱灾害和其次生灾害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地区的旱灾和土地沙化、地面沉降、森林火灾、蝗灾、疫病、饥荒之间存在五条明显的灾害链,而且五条灾害链效应之间并不是单一的形成影响,而是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状链式作用图,明朝中后期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大旱灾在经过一系列的旱灾灾害链效应过后,间接导致了明朝政权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的基本模式及其环境效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区 ,喀斯特发育的碳酸盐类岩出露面积达全省总面积的 73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 ,致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面积达 43 5 % ,石漠化面积达 1 33万km2 ,且每年还正以 933hm2 的速率扩展 ,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已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和任务。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措施和模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它们所能产生的环境效益 ,提出了加快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自民  杨泊 《贵州科学》1992,10(2):17-21
本文论述了喀斯特地质环境引起的干旱、岩漠化、洪涝、渗漏、突水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害。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73%,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其矿业经济产值占全省GDP的48.8%,是全省经济的支柱。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破坏、水体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矿产开采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峡谷是贵州岩溶高原山区最普遍的一种地貌类型,是一个物质、能量作用的特定地域系统。通过对喀斯特峡谷类型、特征,生态环境特点的探讨,提出了喀斯特峡谷区应制订科学的峡谷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水能梯级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冬柳  朱师丹 《广西科学》2023,30(4):634-642
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但也面临严重的石漠化问题。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林结构功能和石漠化植被修复的关键环境因素。基于树木水分生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喀斯特树种干旱适应策略,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森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水分来源、木质部水力结构以及蒸腾耗水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该区域喀斯特天然林树种在水分适应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典型喀斯特树种能够稳定地利用岩溶水,其蒸腾耗水量的季节动态较小,且其茎木质部的抗栓塞能力强,在极端干旱时期可通过脆弱性分割维持水力安全。另外,基于树木水分生理的研究还能够为石漠化生态恢复适宜树种的筛选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部分抗性强、耗水少的珍贵用材树种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可用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修复。建议今后的研究结合控制实验平台,长期监测树种生长和水分动态变化,基于多重机制系统阐明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体系,科学定位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提出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征及其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文孝  苏维词 《贵州科学》1999,17(2):120-126
通过对喀斯特乡村地域环境系统特征和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点的分析,根据类型分类指标选择原则,建立起以地貌条件、水文条件、开发程度及村落规模为内容的分类指标体系,对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