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特征进行了测度.以"五普"和"六普"省际人口迁移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全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和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的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根据不同区域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度的差异,对31个省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的对比,分析了我国省际迁移流空间集中特征的变化与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集中特点明显,在空间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我国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正趋于均匀化;人口迁入相对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而人口迁入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这种"内部分散,外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仍将长期存在.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在总体趋于均匀化的过程中,仍有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程度不断加强;人口迁出相对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而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人口迁出"外部分散,内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正不断加强;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集中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之间的"U"型曲线特性将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为研究对象,引入网络权重矩阵表征流数据间的空间关系,分别从全局角度和局部尺度使用空间自相关测度指标Morans I分析迁移流数据的空间效应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从全国视角分析,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效应,且迁出地所表现出的空间效应相对强于迁入地和迁移流的空间效应;从局部视角分析,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活动呈现出活跃度逐渐上升的变化态势,迁出热点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迁入热点多集中于东南部沿海地区;众多迁移人口所选择的迁入地越来越表现出集中性.网络自相关性较强的迁入流所指向的迁入地由最初较为多样的选择,逐渐转变为仅局限在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呈现出空间集聚效应逐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自相关理论与建模方法,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省际人口迁移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了迁移流之间存在的几种网络空间依赖形式,据此构建空间OD模型,并对200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分别选择网络权重矩阵Wo,Wd和Ww,利用Morans I对网络自相关程度进行测度,结果为0.502 5,0.286 7和0.107 8,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抵达相同目的地(D)的人口迁移流的迁出地之间存在空间集聚现象;由同一迁出地(O)出发的迁移流的目的地之间也存在空间集聚现象;目的地和迁出地均相邻的人口迁移流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与制约.几种不同空间OD模型的拟合度均优于重力模型,其中迁出地的网络自相关效应更为显著,表明迁出地在地域空间上更为集中,抵达同一目的地的人口迁移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同时考虑3种不同网络自相关效应的空间OD模型更优,拟合度更好,该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揭示经济、就业、人口和距离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人口迁移选择指数表示人口迁移规模,划分人口迁移中心;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对世界各国的人口迁移、迁出规模进行空间可视化,发现空间规律。结果:(1)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达国家和传统移民国家为主要迁入区,亚太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出区;(2)按照人口迁移吸引中心的强弱可将吸引中心分为3类:强势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gt;10)、次级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为5~10)和弱势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为1~5);(3)发达国家和石油生产国为主要的人口吸引中心,人口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人口迁出中心;(4)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差距、世界政治环境以及迁移政策都会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特征。结论:国际人口迁移中迁入地与迁出地表现不同的规模特征与空间特征,影响迁入、迁出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层层深入和区域不均衡发展,人口迁移流动成为我国"新常态"之一.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简称辽)、吉林(简称吉)、黑龙江(简称黑)三省在迁入、迁出的人口规模演变方面呈现各不相同的变化特征,但迁移人口的分布均呈现分散化态势.②从迁入人口数量分布看,除人口迁出大省四川外,辽、吉、黑三省份均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从迁出人口数量分布看,东北三省人口迁出目的地除了东北三省内部省份外,迁往北京、天津、山东3个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规模最大;不论迁入、迁出,东北三省与西藏、青海、宁夏、贵州、重庆等西部、南部和少数民族区域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交流数量均为最少.③旅游发展与外资利用是影响东北三省人口迁移众多因子中仅次于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内发生的移动,即人口在国与国之间、国内省区间、省内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城市间,乡村间的迁移迁居现象。人口的迁入与迁出跟人口的出生、死亡一样,都是制约人口变动的基本因素,涉及人口的再分布,改变人口的构成,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要做到合理地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运动,不仅要研究人口在生育、死亡问题上的自然变动,而且还要研究人口迁移这种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机械变动。关于建国以来广西人口迁移问题的文章,目前还很少见;本文着重从广西人口的(省)区际迁移、区内迁移,以及与港澳台、国外之间的人口迁移三部分进行初步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种人口迁移行为的动力学模拟与结构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行为研究一直是复杂系统关注的焦点,其动力学研究主要用以揭示人类行为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人类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性也有群体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者.本文在一个二维网格上构建了受自然因素制约的人口迁移模型.结合“推拉理论”,模型中侧重考虑了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迁入地数量及区域间距离对迁移人口规模的影响.利用模型模拟了迁出及迁入区人口及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迁移发生过程中的熵变.结果表明,熵变呈先增后减趋势,说明系统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进程.结合人口规模斑图进一步说明人口理性回迁是引起熵减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讨论处于不同人口区域的城镇这间人口迁移问题,构造了一组空间迁移引力模型,并得出人口增长方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口迁移对缩小地区差异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三方面得以体现。根据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关系。本文提出了引导我国人口合理迁移的区域模式和政策措施,以期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口迁移的网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城市网络,并利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城市人口迁移的网络特征,发现城市网络具有典型复杂网络的无尺度特性,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如同Internet的网络流量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城市人口的迁移具有偏好依附特性,给出了偏好依附的模型.同时对东北地区城市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进行了研究,依据各城市在网络的节点度情况,预测了东北地区未来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论文根据1949年以来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广西人口分布与迁移演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人口演化一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点,并有逐步固化的趋势;人口迁移具有极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临近迁移和沿海迁移的特点,迁移目标地具有阶段性波动的特点,现阶段人口主要以城镇为迁出目标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2005--2009年宁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现状,预测了2010--2020年宁夏城镇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宁夏沿黄城市带、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3大区域间人口转移的规模,从宁夏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的数量增长预测了宁夏区域间人口地域转移趋势,提出了优化人口空间合理布局的战略选择.结果表明,在“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规划迁出27.41万人,区外迁入宁夏15.55万人,沿黄城市带规划迁入42.92万人.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南平市10个县域人口的空间迁移数据为资料,首先基于双约模型,计算人口迁移的合理格局,然后利用Markov链预测将来人口迁移的趋势,最后借助线性规划计算人口的合理分布.结果表明:(1)人口迁移的不对称性显著.(2)远期人口分配仍以延平区、邵武市为最大,建瓯市、建阳区位于第二梯队.(3)武夷山市和建阳区作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核心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引人了地理迁移关系模型和社会网络人类动力学模型,将前一个模型中的“1个原型网络系统和2个变形网络系统”转换为演变过程的原始状态、迁移及适应3个阶段,将后一个模型中的“社会网络的典型特征——较高的集聚和较短的平均路径”分解为2个类型(非群体类型和群体类型),作为我国移动通信量人口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我国各省的包括3个人口迁移指标、4个人口技术构成指标在内的人口学数据系统,针对3个重要的移动通信指标,分别解释人口学要素与移动通信量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1)应用地理迁移关系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演变阶段人口迁移对移动通信使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保持原有链接、构建产生新链接而完成的;2)应用社会网络人类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人口技术构成因素对移动通信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中的数据,针对中国大陆31个省级尺度的地区,结合相关资料,最终选择城镇人口比重、网络普及率、各省GDP、各省人口总数、男性占比作为解释变量,经过探索性空间分析,可得31个省的网络诈骗数量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说明网络诈骗数及影响因素适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通过对GWR模型与普通线性回归(OLS)模型的比较,发现GWR模型的AIC,σ2,R2和校正R2均优于OLS模型,这说明GWR模型更能深刻揭示网络诈骗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引入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概念,对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人口外迁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其次为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2)2000-2015年,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到北京、天津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迁移到辽宁、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整体呈下降趋势,南方大多省份迁移强度缓慢上升,其中海南省上升幅度最为明显.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对人口迁移起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起阻碍作用.4)迁移人口逐渐由重视就业转向更加重视良好的教育资源.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到2015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黑龙江省人口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17.
 空间交互网络是人、商品和信息等在地点之间流动而形成的嵌入在空间中的有向流网络。典型的空间交互网络包括国际贸易网络、人口迁移网络、人群出行网络及电话通信网络等。理解和预测空间交互网络中的流量分布模式不仅是区域科学、交通科学、经济地理学等很多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在城市和交通规划、疾病传播防控、商业服务等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本文在简要介绍引力模型、介入机会模型等经典空间交互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近年来复杂系统研究领域在空间交互网络建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包括辐射模型、人口权重机会模型及空间交互网络上的随机游走模型等,并且对空间交互网络研究中存在的挑战性问题进行探讨,包括个体多样性行为建模、群体空间交互决策行为实验、数据驱动的活动-出行行为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女性迁移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我国女性人口迁移获得了大发展. 由于在全国特殊的地理和经济地位,女性人口迁移在广东省的表现比全国其他省市要更突出,迁移女性在来源地、迁移原因、空间分布、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方面呈现自身特点. 本文探讨了广东省迁移女性人口的特点,并从思想、经济、女性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人口抚养比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核心指标之一.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省域统计数据,测算Moran'sⅠ空间自相关系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抚养比在中国西南、东北地区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人口抚养比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男同性恋网络社交数据和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与男同性恋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解释了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男同性恋人口重心向南移动,主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空间聚集模式以分布于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低-低聚集模式为主,其他聚集模式零星分布;交通、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增强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