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河南科技》2005,(2):5
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相似文献   

2.
<正>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补偿费少,标准不一,安置措施存在缺陷,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遵循征地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应当是能够保证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不因土地征用而降低生活水平。但许多地方政府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最低标准来确定征地补偿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活垃圾量也同步增加,产生与消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设一座具有较大容量、技术先进、规划合理的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是目前城市面临的紧迫工作,该厂的兴建不仅可减轻  相似文献   

4.
张博  李光 《河南科技》2011,(10):29-29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补偿费少,标准不一,安置措施存在缺陷,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遵循征地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应当是能够保证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不因土地征用而降低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社区体育因其与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相融洽,贴近和关注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介入城市居民生活领域,并将深刻影响和改变居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本文试从体育学、人口学、人类文化学的不同角度诠释其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的贡献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思考.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就是居住区环境要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按照人体功效学原则进行住宅空间尺度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也包含对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7.
林恒  任佩  顾蕾 《河南科技》2011,(9):85-86
<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思考。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技》2008,(12):5-5
近日,国土资源部通知,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在原有划拨用地目录的基础上,抓紧研究确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范围,建立相应的协调裁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征地补偿标准不断提高,但因征地产生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减少,而在国外,由此而产生的问题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征地补偿进行深入探讨.国外在征用土地时其土地用途是明确的,其法律不仅规定对被征土地进行补偿,还考虑了被征土地利用后,对相邻土地产生的影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对相邻权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征用土地时,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不明确或者是先征地后规划的原因,没有考虑被征土地再利用对周边土地的影响,因此在《土地管理法》中没有具体体现对相邻土地的补偿问题.通过对征地红线外补偿的法理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征地法律体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出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增多,城市环境的恶化极大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从有效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为此,大多数城市都以园林植物种植为重点,改善城市环境,同时,为了防止城市园林植物被病虫害等破坏,也采取了有效措施对病虫害进行管理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徐喆 《松辽学刊》2006,27(2):89-90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对城市环境产生压力的同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口的健康水平,城市环境建设要以适应人的需要为原则,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2.
曹梅红 《河南科技》2005,(13):19-20
随着中国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探讨."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表达了建设者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城市宜居性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话题,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尚未达成统一.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但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无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实现动态分析,采用一种新方法,即组合加权主成分分析对城市宜居性进行量化评估,给出淮海经济区8个城市的宜居性排名,最后综合排名与评价结果,从3个方面给出提高淮海经济区城市宜居性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也是直接的纳税人,他们为国家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是社会资产(主要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他们有权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社会资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何卓晔 《河南科技》2011,(21):22-23
<正>农民也是直接的纳税人,他们为国家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是社会资产(主要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他们有权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社会资产的收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应有  相似文献   

16.
地方感是地方上"人地关系"互动的产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地方,其保护与建设情况可通过城市居民的地方感差异表现集中反映出来.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分别从地方感维度结构和居民不同群体两个方面对福州城市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地方感综合表现积极,但在维度结构上表现出"行为维度的地方依赖感最强、认知维度的地方认同感其次、情感维度地方依恋感再次"的差异,在群体差异上表现出"本地居民强于外地居民、会讲福州话的本地居民强于不会讲福州话的本地居民、来自省内的外地居民强于来自省外的外地居民"的总体差异,同时在地方感各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特征.这说明居民赋予福州城市更多的是宜居宜业功能意义,而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文化生活体验并未得到居民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心理认同、情感依恋.居民地方感表现差异研究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针对性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对于园林规划和施工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最近几年,城市规划与施工有效的为人们优化了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的美观,所以这就让更多的部门重视园林规划的问题。但是,园林规划与园林施工工程和其他工程相比,专业覆盖面积比较广,对工程施工管理技术也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完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对园林工程进行施工时,就要求施工人员对园林施工的细节问题进行精准的推算。本文首先从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再进一步阐述园林规划与施工中产生的细节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给予相关人员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反映了区域经济中物流的作用,对区域物流的评价也有了客观必要性.为了分析成都都市圈物流竞争力,以成都都市圈内的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spss19.0根据主成分载荷以及得分对各城市物流竞争力得分进行排序,从而对各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客观比较、评价.分析得出成都市因都市圈的核心地位其竞争力强于其他城市.此外,物流人员与物流竞争力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向郊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居民大批向郊外迁居 ,而城市中心区域大建高档公共建筑。这种现象被称作城市“绅士化”发展。城市化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进程 ,但目前城市“绅士化”发展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回答是否定的。一、城市“绅士化”发展的弊端1 土地资源侵占严重。我国只有世界7 %的耕地 ,现有耕地人均面积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只相当于美国的1/6,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 ,许多城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处于联合国公布的警界线以下。大量耕地被占用 ,与此…  相似文献   

20.
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协调度方面对济南市2000—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2000—2015年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粗放利用水平提升到2015年的中度集约水平,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2015年济南市内部各区县发展各不相同,集约水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依次降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目标间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协调度水平阶段划分看,2000—2006年为较高协调水平,2007—2014年处于高协调水平,2015年下降到较高协调阶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动力.最后基于济南市各区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今后应因区制宜、因县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