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自开国以来,就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尊敬的老师,代代相传,已有千多年历史,这是令人不能忘怀的。日本人首先向中国学习文字。日本的假名就是根据从中国学来的汉字创造出来的;把汉字和假名混合在一起拼用,便是日本文字。其次是佛教的传入。当今日本国民中,信教的人中,以信佛教的人数为最多。佛教是从日本近邻朝鲜半岛的百济最先传到日本的。可是究其源流,仍然是从中国传入的。  相似文献   

2.
汉字传入日本后,经历了音读训读、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假名混写等阶段,近代以来由于受罗马字母及"脱亚入欧"国策影响,汉字在日本受到巨大冲击。该文对近代以来汉字的变革及现代日本汉字教学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日本在汉字简化与教学中的经验与得失。  相似文献   

3.
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文字"假名"的形成,大约经过六百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日本通过汉字还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日语语言文字的发展.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语特点的日本文字-日语.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记忆日语汉字和假名词汇时所关联的脑神经机制,本研究比较了日语汉字和假名在编码和提取过程中所诱发的ERP成分的差异。在学习阶段,汉字和假名条件的各ERPs成分的波幅-潜时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汉字条件的P300和N400的波幅都显著大于假名条件,潜时也比假名条件出现得更早,这些结果说明汉字的编码加工比假名更快更深刻。在提取阶段,相对于旧假名,旧汉字诱发了低波幅·短持续时间的FN400和高波幅·短持续时间的LPC(晚期阳性慢波)。这些结果显示了旧汉字的熟悉性效果更大,旧汉字能被更快更好地回忆起来。而且它们的编码和提取具有明显的半球优异性特征,说明了与汉字和假名的记忆相关联的脑神经机制不同。本文认为,由于假名的记忆加工比汉字复杂,增加了假名的记忆负荷,导致记忆成绩比汉字差,解明汉字和假名的记忆特征对日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文化东亚"在历史上,将中国、朝鲜半岛(以下简称"朝鲜"或"朝")、日本、越南所在的广袤区域贯穿起来的软体因素应该是儒家文化、大乘佛教以及作为两者载体的汉字。越南虽在地理上属于东南亚,但与中南半岛其他国家迥异,在文化上更接近于东北亚的中朝日三国。这样,东亚区域中即包括具有一定文化相似性的中朝日越四  相似文献   

6.
日文是一种结构复杂,语法深奥的独特语言,是世界公认最难掌握的文字之一.日本汉字是从中国传来的.也有日本自造的汉字,但为数甚少.日本的文字组织比较复杂,一般有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有时还夹杂拉丁字母.这就给我国图书馆界的日文书名字顺目录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混乱.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日文图书字顺目录排列方法一般是:1、用拉丁字母开头,就以拉丁字母为序.如《ABS树脂》和《CMOS应用回路设计》就以26个英文字母ABCD等的顺序依次排列.2、用假名开头,则按五十音图顺序排列.如《日本语》和《外国人名辞典》就按五十音图的顺序排列,平假名在前,片假名在后.这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中国及周边国家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在历史上都用汉字,崇尚儒学,形成所谓"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分析四国国民性格特点以及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日语是书写最烦琐的语言之一,主要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类,有时也出现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等.日本汉字的读音有音、训之分,而且同音字也为数不少,与中文又不尽相同,这是日语的特征之一,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林坡  赵茜 《科技信息》2007,(26):217-217,235
汉语跟日语的关系很特别。在中国历史上,汉语得益于文化优势,在与周边语言接触交往时基本上保持着强势地位。像接壤的越南语、韩语等,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但是它们对汉语的影响并不多。日语则不同,它先是从汉语吸取大批成分,后来又把许多汉化的成分回输给汉语,结果,这两种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结构虽然很不同,在词汇上却接近起来。由于不是单向的输入、零散的借取,而是成规模的相互借用,日语文字系统与汉语文字系统、日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就变得错综复杂。这就对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日语汉字教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从日语固有词汇、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等三大主流八个方面分析了日语构词方式,认为日本文字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输入了汉字并加以利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假名汉字混合文字与构词方式并固定下来,其次是输入欧美各国文字即外来语。  相似文献   

11.
汉字动态生成的结构与风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汉字结构和风格的字形生成模型。该模型将汉字字形抽象为汉字结构和汉字风格两种模式,并在结构中将汉字笔画抽象为连续的笔元,通过笔元的特征点构造笔元向量、径向量、弦向量和轭向量,进行笔画风格的重建。通过这种方法,动态产生可用于True type个性化汉字字形设计的字形,实现汉字字形的Web存储和在客户端的特征字形输出,克服了现代汉字由于汉字数量巨大而在字形设计方面的不足,为个性化汉字信息的云端存储和云端字形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设计更深层次的汉字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字符轮廓特征的印刷体汉字切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一汉字切分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字符轮廓凹凸特征的印刷体汉字切分方法,首先对扫描后的印刷体汉字文本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根据整篇汉字字符的左右轮廓凹凸特征,把字符图像切成一个个的汉字行,最后根据每一个汉字行的字符串上下轮廓凹凸特征,把每一个汉字行切分为单独的汉字字符.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对于标准的纯印刷体汉字文本图像,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切分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论证台湾存在汉字简化的现象, 并分析台湾汉字简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首先, 通过爬取台湾的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和博客, 建立台湾汉语语料库。然后, 借助语料库统计数据, 论证台湾民间存在对简笔俗字的使用偏好, 即台湾存在汉字简化的现象, 并进一步分析台湾汉字简化的若干特点。最后, 讨论台湾汉字简化的影响因素, 包括大陆简体字、汉字编码、中文输入法等。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个提供评测工具的笔画基准测试库, 其中包含一个人工搭建的笔画数据库, 该数据库拥有4种字体的汉字图像以及对应的人工提取的笔画信息。通过比较算法自动提取的笔画结果和数据库中的标准笔画之间的差异, 测试库可以评测笔画自动提取算法的性能。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从汉字图像中提取出笔画信息。在测试库中对现有的3 种笔画提取方法进行比较, 实验数据表明, 所提出的笔画基准测试库能够对笔画提取算法给出有效的评测, 并且新的算法在汉字笔画提取的性能中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吴琴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5):4426-4432
目前汉字字形的生成仍是手工劳动和人工设计,加上汉字数据量巨大截止到现在没有一种合适的字形自动化生成工具可以使用。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形描述库的汉字字形自动生成的技术。该技术先将汉字字形与字形描述库映射,以字形描述库为桥梁将汉字字形数据化,然后通过查找字形描述库找到汉字对应的骨架信息,提取笔画骨架。最后通过数据的逆向处理将笔画骨架信息还原为各种汉字字形,形成汉字字形库。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以来汉字性质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强调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不同,并未真正涉及汉字的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汉字的改革展开的,为汉字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阶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综合探讨汉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表义文字,从汉字的体制看,汉字有语素字和非语素字,从汉字的字音看,汉字不光有单音字,还有许多多音字,从汉字的形体看,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有不少汉字的形体相近或相似,构成了形近字。这些语素字、非语素字、多音字和形近字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单字试题中,用来检测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应试者的错误率极高,严重影响普通话测试目标的实现。本文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提出改变试题的形式,以期真正实现测试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汉字笔划细化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汉字笔划细化和提取方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定义了一组新的结构元素序列,保持了原样本图像汉字的连通性和拓扑性的骨架,有效地抑制样本细化后汉字笔划的扭曲和歪斜;在此细化的结果基础上,定义了一种新的汉字笔划提取算法,准确提取出原汉字的横竖撇捺笔划的形状、形态及形式结构信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收字范围过宽,字形来源过多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原因,《康熙字典》所收录的"古文"形体讹混现象很严重。可分为笔划的讹混、偏旁的讹混和整个文字的讹混三类。  相似文献   

20.
汉字发展自甲金至篆隶,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汉字发展演变的整个系统来看,其中有许多规律可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汉字发展演变中的声化成因。概括地说,可以分为形声系统形成之前的声化和形声系统形成之后的声化。形声系统形成之前的声化是一种外在的、个体的现象,而形声系统形成之后的声化是内在的、成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