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方面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马春花 《科技资讯》2015,13(4):243-244
作为认知语用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运用范围不仅仅限于语用学,其对翻译活动也有很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该文首先探讨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更注重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互明和最佳关联性。然后,说明举例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传达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3.
陈蕾 《科技信息》2011,(18):I0154-I0155
关联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在一起,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生转移到对话语的理解上。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而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阅读理解是一个作者明示,读者推理的认知过程;同时,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尽可能寻找最佳关联的逻辑推理的心理过程。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下阅读策略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含义及其原则等基本理论,接下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策略的研究中,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希望关联理论在阅读策略中的应用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及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是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认为从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关联翻译理论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把翻译看成是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本文阐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它对于古诗英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琳琳 《科技信息》2013,(5):244-244,252
从关联理论意图观的视角,探讨汉英旅游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成功的交际即为受众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翻译恰恰符合这一过程。只不过翻译包括了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过程。在第一交际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解读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但在第二交际过程中,还涉及到译者本身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成功的翻译必须忠实得再现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跨语言、跨文化动态阐释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的本质特征,这与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对话性、历史性与相对性等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关联翻译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联理论下,科技翻译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取得了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文章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即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给出最佳的关联译文。  相似文献   

8.
毕赟慧  潘颖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252-252,25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本文仅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新词语的理解被视为一种涉及推导的心理学问题,受制于关联原则,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同时重点分析了交际中的新词语的认知过程。说明语言交际中新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遵循着语用原则: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0.
韦冰霞 《科技信息》2013,(16):193-193,194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其目标是要在目标语中达到最佳关联,使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尽管已有不少学者证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在解释隐喻翻译、文化意象翻译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等方面,该理论的解释力还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1.
杨慧芳 《科技信息》2009,(17):189-189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确定的,读者对文本的阐释有重要作用,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文化传统,接受水平等确定翻译策略是影响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两种语言的文体、语体、语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与制约,必然会造成内容、形式、意义等各方面的翻译流失。文章结合当前语言学中的最新前沿学科语用学的相关知识,按照翻译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过程,初探文学翻译中“同词异境异意”现象,从翻译的语境认知转向探讨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3.
金融法律文本翻译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融法律文本翻译过程的解析和研究,明确金融法律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类型,归纳出金融法律文本翻译遵循语义、语法、语境、情景原则,具有文本解释和法律解释等属性,提出了金融法律文本翻译理论概念模型,对翻译主体提出了精通翻译学理论、精通源和目标金融法律语言以及具备系统金融法律意识和思维的适格精英型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主体、喻体和喻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常见的几种翻泽策略,即直译或意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在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形式整合、意象整合以及文化意象整合,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乐府《杂诗》为例,分析其中意象的认知与翻译过程,该理论验证了其在解读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的认知解释力和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以隐喻认知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句段、篇章隐喻翻译的教学讲评、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测试评估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翻译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对"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与途径、价值及意义、实践探索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希冀能对翻译教学有所裨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9.
论口译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芬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8):122-125
笔译和口译课是释的两种形式,人们已对笔译作了大量的研究,而口译的研究方兴未艾,口译课已被列为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口译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动机,选择恰当的口译材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技能训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0.
赵惠 《科技信息》2009,(5):215-215
本文从作者自身教学体会出发,在分析口笔译异同点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笔译教学异同点进行了初步分析,从教学目标,师资要求,教学对象,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层面展开探讨。这些并同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引导高职口笔译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