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枝子属与米口袋属花粉亚显微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山东胡枝子属6种植物花粉与米口袋属4种植物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并对两属进行了比较分析.它们韵花粉从赤道面观均呈近长球形,极面观呈三裂圆形;具三条萌发沟;花粉粒的大小,极轴长27.2~19.5μm,赤道轴宽21.3~11.8μm.两属植物花粉的大小、表面纹饰、花粉粒萌发沟的沟裂宽度均有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表明,胡枝子属和米口袋属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支持传统分类中的属、种级水平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利用日立S-57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鬼针草属(BidensL.)3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亚显微形态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金盏银盘(B.Biternata)的花粉粒为球形,直径27.0μm,具三孔沟,花粉粒表面具密集的刺状雕纹;小花鬼针草(B.parviflora)的花粉粒为球形,直径25.5μm,具三孔沟,花粉粒表面具密集的刺状雕纹;婆婆针(B.bipinnata)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大小为37.0μm×26.7μm,具三孔沟,花粉粒表面具稀疏的刺状雕纹。3种植物的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和刺状雕纹的细微特征种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岩黄芪属(HedysarumL.)植物花粉形态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内蒙古产岩黄芪属8种、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该属植物花粉形态相对一致,但在花粉粒形状、纹饰结构和孔膜等方面有差异.根据形状和孔膜特点本属花粉可分为近球形、近长球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及孔膜外突和不外突序类型;以外壁纹饰特征又可分为网状、细网一穿孔状和穿孔状纹饰三类.结合其他分类学特征.对一些种进行了讨论和分类学处理,同时支持建立新变种:戈壁岩黄芪HedysarumfruticosumPall.var.gobicumY.Z.Zhaoetal..  相似文献   

4.
山东胡枝子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报道了山东胡枝子属(Lespedeza Michx.)7种植物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花粉粒从赤道面观呈近长球形,极面观呈三裂圆形,具三条萌发沟;表面纹饰均为网状;花粉粒大小极轴长为26.3-19.0μm,赤道轴宽约为21.7-8.6μm研究结果表明,胡枝子属花粉的形态结构特征支持传统分类中的属和种级水平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甘草属(Glycyrrhiza)八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比较.本属花粉形态是单花粉类型;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近园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园形或钝园形;具3孔沟;花粉粒为中等大小(31·6~38·7μm);外壁分层明显;外壁纹饰为细网纹和网纹.用高速离心机对Gly-cyrrhiza uralensis和Glycyrrhiza glabra两种花粉进行破壁观察其外壁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6.
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胶疮草属(Panzeria)2种17个供试材料的花粉形态.该属植物花粉形态相对一致,花粉粒长球形、近长球形、长圆球形或扁圆球形;大小为27.17μm×19.77μm;具三沟,沟膜上往往具颗粒;外壁具网状纹饰,极少为穿孔-网状纹饰.  相似文献   

7.
杨德奎 《山东科学》2011,24(2):21-23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百合属(Lilium L.)植物3种1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花粉形态皆呈椭圆体,具单沟萌发器官。花粉粒在大小、外壁雕纹等性状上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山东产旋花科3属5种植物花粉的亚显微结构特征。花粉粒的外部形态呈球形或近长球形;表面纹饰为刺状或覆盖层网眼;具有散萌发孔或三孔沟;花粉粒的大小、外壁纹饰和萌发器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数量在属、种间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旋花科植物花粉的形态结构特征支持传统的属和种级水平分类。  相似文献   

9.
合肥地区蓼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电镜对合肥地区产的蓼属Polygnum植物14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本地区蓼属植物花粉形态有球形、近球形、近长球形及长球形四种类型;萌发器官具三孔沟和散孔两种类型;外壁纹饰有微剌一穿孔一光滑、微剌一凹穴细网状和粗网状四种类型。根据这些特征将该地区花粉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对枸杞属(Lycium Linn.)7种3变种及3个种间杂交后代植株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3份枸杞属供试材料花粉为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均为三裂片圆形;具三孔萌发沟,直达两极,沟的深浅、孔膜是否明显外突各种间存在差异;外壁条状纹饰作纵向排列,不同的条状纹饰、条纹表面的不规则细横纹以及表面的穿孔是不同种间花粉的区别点;花粉的大小在各种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根据花粉形态建立了7种3变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低能N~+注入蒙古黄芪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古黄芪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的N+注入对蒙古黄芪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成苗率和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注入剂量的增加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表现为"马鞍型"曲线,成苗率在低剂量时与发芽率相接近,在高剂量时成苗率明显降低.对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低剂量上表现为激活效应,高剂量上表现为抑制效应;丙二醛含量在低剂量时明显低于对照,高剂量时含量升高,因此低剂量的N+注入蒙古黄芪种子能够提高幼苗的抗逆性,能够为育种提供一种有效的诱变方法.  相似文献   

12.
蒙古黄芪愈伤组织经场强为±1.0 kV/cm的高压静电场处理后生长速率明显提高,超氧化物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和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IAA)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正负高压静电场处理的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正高压静电场能够有效地促进蒙古黄芪愈伤组织芽的分化,而负高压静电场能够有效地促进根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蒙古黄芪无菌苗的不同外植体(叶片、子叶、下胚轴)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种外植体分别在MS BA2.0mg/L NAA2.0mg/L、LS BA2.0mg/L NAA0.1mg/L、MS BA2.0mg/L NAA2.0mg/L 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很高;在这三种外植体中,子叶和下胚轴所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基上能分化出芽;试管苗在1/2MS NAA5.0mg/L培养基上生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酸枣仁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酸枣仁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理;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应用酸枣仁处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抑郁模型组、酸枣仁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酸枣仁有抗抑郁作用,可减少前额叶5-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酸枣仁可能是通过减少前额叶5-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黄芪属Astragalus L.新分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所产黄芪属(豆科Legumenosae)种类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之后,笔者认为下列分类群为新分类群:小花高山黄芪(新变种),小果毛细柄黄芪(新变种),多叶长管萼黄芪(新变种),短齿莲山黄芪(新变种),圆叶直立黄芪(新变种),淡紫花糙叶黄芪(新变种),少叶膜荚黄芪(新变种);另外,将过去别的作者发表的乌拉山黄芪降级为变型。  相似文献   

16.
用差示脉冲极谱法对转基因植物黄耆中有效成分叶酸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体系.该方法简便迅速,灵敏度高,能用于中药黄耆的生理生态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芪的抗疲劳及对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芪历来在祖国医学中被作为重要滋补药剂。本文通过实验表明黄芪还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并且对小肠平滑肌的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芪等对CP诱发小鼠染色体畸变,SCE和微核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染色体畸变、体内 SCE 技术和微核测定法研究了黄芪、当归和丹参对环磷酰胺(CP)诱变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黄芪等3种中药本身对小鼠无诱变作用;黄芪、当归对 CP 的诱变有明显防护作用,丹参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黄芪和党参为原料组方制成芪参补气药茶(ACT),探索ACT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分别用AlCl3比色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ACT的功能因子总黄酮、总糖及总多糖含量。用Ca2+诱导肝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分光光度法测MPT程度;以Fe2+/维生素C诱发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测定ACT对Fe2+螯合能力及还原力的影响。实验测得ACT总糖含量为(26 ± 1.3)mg·mL-1,总多糖含量为(12.5 ± 0.8)mg·mL-1,总黄酮含量为(121 ± 8.5)μg·mL-1。结果表明:ACT可抑制Ca2+引起的MPT,可一定程度上抑制线粒体MDA生成,具有较弱的Fe2+螯合能力及一定的还原力。能通过温和的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作用,一定的还原力及抑制MPT来保护线粒体,从而维持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促进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芪参补气药茶清除线粒体活性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芪和党参为原料,根据中医学原理组方制成芪参补气药茶(ACT),探索ACT清除线粒体活性氧作用及促进健康的机制。分别用AlCl3比色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ACT的功能因子总黄酮、总糖及总多糖含量。以还原型辅酶Ⅰ/吩嗪硫酸甲酯(NADH/PMS)为超氧阴离子(O2·)生成系统,过氧化氢(H2O2)/Fe2+体系为羟自由基(·OH)生成系统,分别用氮蓝四唑(NBT)还原法和Fenton反应显色法测定ACT清除O2·及·OH的能力;用Na2S2O3滴定法测定ACT清除H2O2的能力。ACT总糖质量分数为(26±1.3) mg·mL-1,总多糖质量分数为(12.5±0.8) mg·mL-1,总黄酮质量分数为(121±8.5) μg·mL-1。ACT可一定程度上清除O2·、·OH和H2O2。ACT具有温和的抗氧化作用,从而维持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这是ACT促进健康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