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沸石强化过滤的效果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沸石作为新型滤料进行了强化过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沸石不仅具有去除水中浊度作用,而且还可去除水中氨氮和部分有机物。在试验条件下,沸石对浊度的去除率在65%左右,对CODMn、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在10%、95%以上,对水中常见的3种微污染有机物LAS、三氯甲烷、苯酚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7.7%、44.45%、34%,且沸石作为滤料不会增加水中有害金属离子浓度。因此沸石强化过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提高水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天津J水厂建立中试试验装置,考察了臭氧预处理工艺在给水处理系统中对有机物去除的工作效能,得出在试验所采用原水水质的条件下,臭氧投加量为1mg/L时,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具有很好的增强作用,其中以水中UV254所表示的有机物质的去除最为明显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源水与自来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采用健康影响指数评价法,确定了某源水与自来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分析中还发现,凡源水中出现的有机物,出厂水中几乎仍然存在,水厂出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均多于源水的。某些有机物在源水中并不存在,而出厂水中可以检出。如B水厂平水期检测25项,其中6项有机污染物在源水中未检出,而在出水中检出,出水中另有6项有机污染物比源水的高。  相似文献   

4.
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膜过滤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超滤膜过滤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0的有机物是造成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混凝处理能有效去除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0的有机物,提高过滤通量.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的中性亲水性有机物,主要通过堵塞膜孔而造成膜通量缓慢下降.用混凝去除中性亲水性有机物的效果很差,防止或减缓膜污染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几种改性滤料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四种不同的改性滤料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效果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吸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滤料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始终优于原滤料,涂铁砂和涂铝陶对有机物的却除率达66%,静态和动态试验的结果均是涂铁砂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根据改性波料的表面性能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研究实验室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氯气,并用来自来水消毒剂控制水中三氯甲烷的形成.就自来水二氧化氯消毒控制三氯甲烷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二氧化氯预消毒替代预氯化可以降低水中的三氯甲烷,预消毒形成三氯甲烷反应受温度和时间影响.随着二氧化氯含量增加,水中的三氯甲烷将明显减少.二氧化氯预处理能降低水中有机物,而且使水中三氯甲烷量明显降低,表明二氧化氯可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采用二氧化氯预消毒替代液氯可以有效控制水中三氯甲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胶联蒙脱土对水中芳烃和卤代烃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联蒙脱土对水中芳烃和卤代烃的吸附研究向阳,范瑾初,高廷耀本试验采用实验室合成的胶联蒙脱土作为吸附剂,对水中六种低浓度有机优先污染物(苯、甲苯、乙苯、二氯甲烷、氯仿和四氯化碳)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胶联蒙脱上对六种有机物吸附平衡时间均小于Zh...  相似文献   

8.
受污染的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还会因石油漂浮水面,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引起火灾。  相似文献   

9.
浮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苦味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苦味酸与碱性染料的缔合反应以及缔合物的浮选性质,据此建立了测定水中痕量苦味酸的浮选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常规废水处理工艺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浊度、色度为主,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相对不足,而且加氯消毒还形成了“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经过处理的自来水中仍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准确监测水中有机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以某选煤厂浮选入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浮选试验研究,在现有浮选工艺和设备的要求下,寻求合理的浮选加药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浮选过程的不足,把浮选加药自动控制和可视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PLC控制和组态界面实时监控,设计研究了浮选加药的自动控制系统,从而在保证精煤灰分指标合格的前提下,实现药剂制度优化,达到提高精煤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选煤厂浮选过程存在的问题,对浮选药剂进行改进,探讨一种新型煤泥浮选促进剂CG的制备工艺,将促进剂CG与柴油按比例配制成新捕收剂,进行浮选实验研究和相关机理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发现新捕收剂与煤样作用后,在2 325 cm-1附近出现新的羧基吸收峰,表明新捕收剂与煤样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通过Zeta电位分析,发现新捕收剂对煤样的吸附使煤粒表面Ze-ta电位减小,表明促进剂CG的极性基与煤表面亲水的含氧官能团发生氢键吸附,除去了含氧官能团对煤浮选的不利影响,使煤粒表面的疏水性增大。结果表明,使用新捕收剂比之柴油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精煤产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两淮煤田煤化作用与岩浆热之间的关系,表明有机质二次生气在淮南复向斜和肖西复向斜有聚集的可能。此外,本文讨论了两淮的煤矿瓦斯资源,煤层瓦斯量丰富,它的回收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煤层注水中添加粘尘棒降尘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在煤层注水钻孔中,添加具有降低注水表面张力和防止水分蒸发双重功效的粘尘棒,提高注水效果的新方法。测定了不同注水方法润湿媒体的效果;分别采用浸润法和壁刻槽法测定了粘尘棒防蒸发性能;进行了普通注水与添加粉地棒注水降尘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注水时添加粉尘棒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注入水分的蒸发,而且还可大幅提高煤层注水的降尘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水稳定性能较差,掺加抗剥落剂可以有效改善普通沥青路面的抗水损能力,针对此问题探究向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掺加抗剥落剂来提高其水稳定性能的可行性。以一种非胺类抗剥落剂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抗剥落剂掺量下的沥青进行发泡试验和3大指标试验,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相关水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抗剥落剂的最佳掺量为沥青质量的0.5%,掺加抗剥落剂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沥青的针入度增大,延度和软化点降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明显提高,空隙率减小了3%,浸水残留稳定度比和5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比均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饱和面干再生细骨料具有内养护效应,可以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抗裂性能。采用预湿饱和面干和外加水饱和面干处理再生细骨料(RFA),将再生细骨料替代50%河砂,制备UHPC。研究不同处理方式获得的饱和面干再生细骨料对UHPC抗压强度、内部相对湿度及自收缩的影响,并利用MIP进行机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总水胶比为0.24时,与采用预湿饱和面干RFA的UHPC相比,采用外加水饱和面干RFA的UHPC,其大于50nm孔体积增多,抗压强度降低;内部相对湿度减少,自收缩增大;但其28d的抗压强度只降低了3.2%,且7d的自收缩只提高10.5%。考虑到施工的方便性,仍建议在UHPC中采用外加水饱和面干RFA。研究成果为再生细骨料UHPC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有的缓蚀剂与选择的有机酸进行复配,添加一定的助剂,研制出一种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清洗剂.该清洗剂对金属的腐蚀率为0.1%,除垢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8.
对焦化废水用于选煤洗水时影响浮选系统和煤泥水系统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确定了废水添加的最佳比例,为实际生产中焦化废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再生水的概念,阐述了再生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再生水在煤化工企业的使用情况和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The types of substances in coal rock used by microbes,the specific ways in which microbes produce secondary biogenic gas(SBG)and whether substances exist in the coal seam for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SBG are important basic scientific issues.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udy on the above issues using methods such as the isotopic tracing of gas,the analysis of coal organic geochemistry,and gas-produc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coal.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SBG is by the microbial reduction of CO2and the SBG-producing coal seam undergoes microbial degradation.The thermogenic heavy gaseous hydrocarbons have also been degraded by microorganisms and possibly transformed into microbialoriginated CO2.A large amount of CO2,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H2and a certain amount of heavy gaseous hydrocarbons may form in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coal.These substances and the microbial-originated CO2and coal seam water can finally become parent materials of SBG.These components are rich in coal seams of medium–low thermal evolution,which should be the main coal seams for SBG formation and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