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倩 《科技信息》2011,(17):173-174
本文从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学堂这三所洋务派兴办的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译书活动着手研究,得出洋务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和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新式学堂新办及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变化。清末民初时期,吉林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以新式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体制已经确立,但传统教育并未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学堂与私塾并存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吉林地区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3.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教育体制,以及大办新式教育.这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本文试就他的时代先锋作用作一系统的阐述,来揭示这一名人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4.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是近代中国兴建较早的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它诞生后,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之路。今天,我们来探讨它在近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办学经验,对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无疑会有所帮助。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陈旧的教育制度也危机四伏。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一场维新运动,运动中相应提出了“改革教育”的口号。自“公车上书”之后的一、二年内,梁启超、谭嗣同等在长沙设立南学会,创办时务学堂,传播新知识;康有为在北京主持强学会,在上海设立了强学分会。浙江深受影响,当时的巡抚廖谷士和杭州知府林启,及浙籍维新思想家汪康年等均主张以兴学、储才来振兴中国。这一时期,他们在浙江创办了几所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时期的官派留学生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创举和飞跃,它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外交、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形成了关于留中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筹措以及学成回国后的任用和奖励等一整套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2):I0148-I0148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继承洋务教育的基础上,首开我国公立师范教育。它的“四院”教学模式,为清政府两次颁布新学时提供了可靠的蓝本,是我国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在自身发展中,一直探寻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新路。最早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设置图书馆,自编教科书。其“译书院”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南洋公学作为新旧两种教育体制更迭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创新精神,为后来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古代近代之交的杰出政治家陶澍——论陶澍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澍是清朝后期中国经世学派在政治领域的杰出代表,而且,他和林则徐、魏源,是经世派转变为洋务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开了中国近代洋务派经济改革的先河,并为洋务运动作了人才准备。陶澍还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贵州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给贵州传统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新式学堂的大量创办,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迅速掘起,推动分贵州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开始萌芽.从留学运动、新式学校建立、近代学制颁布、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概述了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兴起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近代化角度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西寺产逐步衰败的过程。作者认为:1.新式教育的推行和江西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改革是民国江西寺产衰败的主导原因;2.江西佛寺的因循守旧,使其被时代发展淘汰成为必然;3. 民国江西社会多战乱,其为寺产衰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研究显示:民国时期江西寺产的衰败是近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寺产不断融入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社会福利事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近代化角度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西寺产逐步衰败的过程。作者认为:1.新式教育的推行和江西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改革是民国江西寺产衰败的主导原因;2.江西佛寺的因循守旧,使其被时代发展淘汰成为必然;3.民国江西社会多战乱,其为寺产衰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研究显示:民国时期江西寺产的衰败是近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寺产不断融入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社会福利事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赞誉为晚清"重臣名儒"的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举动,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教育,首重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初,30余年间高等专门学校以上院校培养的各类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新式工矿企业及科研、教育机构的中坚力量。《中国工程人名录》以抗战前国防设计委员会的专门人才调查材料为依据,共收录1940年前毕业的各类工程技术专门人才"2万余人",内容包括他们的姓名、生年、学历和履历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式科学教育特别是近代工程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人才培养情况的量化记录,也是中国抗战中科技力量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迪新 《科技信息》2013,(12):24-24,26
本文主要从新式图书馆在全国的普遍建立和图书馆思想观念的革新及图书馆管理制度的进步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在中国近代第一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的一些成就。  相似文献   

16.
无锡荣氏家族从一个江南乡村贾而兼儒的普通家族转变为近代中国的实业巨族,与该族富有特色的家族教育及其成功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该族就形成了读书经商的价值取向、贾而兼儒的家族风气、为用而学的教育理念。近代以来,荣氏家族积极创办新式"荣氏公益小学校",并逐渐增加梯级层次,形成网络体系,荣氏还创办发展图书馆等文化事业,为家族、社会及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荣氏家族以荣德生为代表所具有的"教重于赡"、"实学实用"、"国学根底"等教育理念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积极宣传改革教育的主张,身体力行创办学堂、学会,推动百日维新中国教育改革令的颁布。这一切,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以后近代教育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思想条件;科举制受到有力冲击;开办新式学堂之风从此长盛不衰;培育了一批从事教育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积极宣传改革教育的主张,身体力行创办学堂,学会,推动百日维新中国教育改革令的颁布。这一切,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以后近代教育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思想条件;科举制受到有力冲击;天办新式学堂之风从此长盛不衰;培育了一批从事教育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1868—1940)在国外学习与考察,先后累计十一年之久,是近代中国知识界学习西方较有成就的人。他回国后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致力于我国现代化事业,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学人和导师。他在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任内,锐意改革,为在我国废止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打下了基础。他在五四前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学术研究自由,推行民主管理,使北大成为名震中外的高等学府,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他筚路蓝缕,创建中央研究院,是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稿旨在探究近代华北乡村新式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弊端。近代华北乡村新式教育是在同旧式教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忽视教育的观念是其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