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谎"技术在经历早期的引进和模仿之后,我国的心理测试专家对其功能和方法提出了质疑和探索.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应用规程.从基本概念界定到功能定位,从对原理的认识到编题、评图、结论等独到方法和应用操作规程的形成基本自成体系.用"心理测试技术"取代称谓"测谎"技术,综合了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符合技术的功能解释及应用,凸显了技术实施的系统化要求,规范了学科的称谓及其体系,确立了心理学理论的主导地位,拓展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空间,适应心理测试技术本土化发展的要求,为心理测试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起到促进作用,是为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步入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的开端.从"测谎"称谓的变化,也展示了我国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2.
目前,测谎仪在我国侦查机关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在侦查破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事实证明,一味地强调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中的作用,而不注意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受测人权利,测谎技术就有可能成为非法取证乃至刑讯逼供的“帮凶”。为保障受测人在测谎中的人权,应规范测试员的考试、考核及资格认定,保障测谎机构和测谎员身份的独立性,赋予被测人自愿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测试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权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脑认知原理检测反测谎的技术。方法用实案测试检验的案例和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犯罪信息认知测谎的理论分析和实案检测反测谎可行性分析。理论分析得出,欺骗在生物界具有的普遍性,与说谎——人为逃避法律制裁所具有"本我"这一成分,是共同性的结合体。利用涉案的被测谎人,对犯罪相关信息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作为检测反测谎的基础;用检测被测谎人在认知分类上的差异、检测被测人对案情细节的认知间差异、检测案情细节认知时不同被测人认知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等3种方法,对检测反测谎可以得到显著效果。结论基于欺骗所具有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兼顾的特点,可将其作为实现检测反测谎的理论上可行的基础;刑侦测谎应用非情绪相关的认知脑电测谎对检测反测谎,提高法庭科学上的证据效力十分有效,也是未来测谎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个月前,全国检察机关首期多频道心理测试(测谎)技术培训班在昆明开课。负责研制测谎仪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公安部的专家为66名反贪和技术部门人员讲授测谎技术专业课程。至此,测谎技术已全面介入中国的公检法系统。  相似文献   

5.
测谎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测谎基本原理,分析了测谎结论的准确性、局限性及测谎结论证据属性,并简要介绍了测谎技术在刑事及民事案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反测谎对GKT测试和CQT测试信效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反测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理反应,干扰测谎,但反测谎对测谎干扰的有效性是有限的,采用GKT和CQT相结合,并结合行为观察综合判断,反测谎是可以识别并加以对抗的.  相似文献   

7.
论测谎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诉讼实践的需求,使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的诉讼和证据立法对测谎技术地位和测谎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均未作规定,使得诉讼实践中作法不一。鉴于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测谎技术与测谎结论、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及价值定位和测谎结论的立法构想,以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倪红彪 《科技资讯》2012,(10):209-210
测谎又称心理生理测试主要完成的是对测试人多项生理参数的采集,通过分析在相关问题上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来确定其与案件的相关程度。本文在测谎技术基本知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测谎中目标对象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状态特征,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判断其与所调查的问题和案件的关联程度,从而为展开讯问深入调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适用规则等加以规范。这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对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与证扰能力展开了分析,并认为测谎结论的完全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国外最新测谎技fMRI测谎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曾杰 《科技信息》2006,(11):217
近年来随着测谎技术的迅速发展,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在法庭上直接被采用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本文将结合证据的特征和测谎结论自身的特点来阐述测谎结论是否能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12.
PG-I/A心理测试系统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研制的刑侦科学技术,是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及其民族心理特点的实验心理技术。经过对六百多起案件的协助侦查测试说明,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有待于发展和完善,将心理测试与“测谎”混为一谈,极大地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由于理论模型和实验设计上的缺陷,使得诸多中介因素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涉作用,造成测谎结论的客观性不足。因此目前的测谎技术不适于为侦查诉讼提供证据,但可作为一项能提供倾向性意见的调查工具服务于办案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侦查实践中,80年代以来,有关人员使用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技术”)辅助办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一定要与实际的案件情况相联系,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测试结果,真正地为侦查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5.
测谎技术自问世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围绕测谎技术能否探测出谎言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息过。测谎仪的出现反映了现代人在解决人证真伪这一世纪性难题上的急切心情。然而,作为现代技术的测谎仪却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一期待。严格地说,解决人证真伪的问题只能依靠司法人员对证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和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最好的测谎者不是任何冰冷的仪器,而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技》2010,(7):21-22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款测谎仪,可以通过追踪眼球的运动,来判断某人是否在说谎。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眼球追踪技术有望取代传统的测谎仪,具有很好的商业应用前景。研究人员表示,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让眼球跟踪测谎成为可能。目前的测谎仪测量的是人在撒谎时的情感反应,而眼球跟踪技术测量的是人的认知反应。为了验证该眼球追踪测谎技术的效果,研究人员让测试者回答电脑上显示的一系列对错问题,并在测试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其瞳孔扩张、  相似文献   

17.
说谎行为是包含不同认知过程的复杂行为,传统的多导生理记录仪因为只侧重外周生理指标的测量而亟需改进。现有的研究通过探究说谎行为的认知机制,改进测谎的记录指标,研究测谎技术在非常态人群中的效力乃至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与说谎相关的脑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已逐渐明确说谎所必须的关键认知过程和激活脑区,并发现传统测谎指标对犯罪人群和知情无辜者等特殊群体的鉴别力略有降低,通过测量指标的结合可以提高鉴别力,指脉等新的指标正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祁亚平 《甘肃科技》2006,22(2):89-90
我们平时所说的测谎是指人们在受到有目的的发问时,会因心理反应而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CPS利用这些生理反应来探查受问方的相应记忆痕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CPS技术使用的应有的法律约束背景———测谎技术的必须以相应的权利保护为前提,诸如反对推论、无罪推定、沉默权保护为CPS技术提供了适用的空间,不能用CPS鉴定来危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以认知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并以认知脑电作为分析变量的测谎新技术,其科学性逐渐被人所认识,在公安司法的案件调查中正处于推广使用阶段。从涉案者、知情者、无辜者3类被试进行认知脑电测谎过程中的认知预备—状态—过程—结果选择上差异、认知递进的比较、认知进程差异在反应需时上的反映等几方面,对认知脑电测谎进行了论证。认为基于情绪理论所引起的体表生理变量用生理多导(测谎)仪测量进行测谎,更加具有法庭科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井筒效应是影响油气层压裂措施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有的近井筒效应分析技术的模型一定程度上存在计算复杂和适应性局限等问题。从近井筒效应的机理分析出发,研究了分析近井筒效应的新模型,结合最优化技术,提出了新的数学拟合方法,使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和准确。通过大量现场实例应用,说明了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排量稳定下降方式的普通测试压裂,也适用于排量任意变化方式的普通压裂,同时,该技术还可替代降排量测试压裂,减少了施工环节和作业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