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绿洲聚落与耕地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聚落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聚落与耕地的空间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对于乡村聚落的规模,2000-2018年吐鲁番市高昌区聚落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虽然减少,但斑块面积呈增大趋势,聚落空间规模明显扩大;对于乡村聚落的聚集特征,2000年乡村聚落的平均最邻近指数较低,而2010年、2018年乡村聚落的平均最邻近指数逐渐增加,说明2000年聚落的聚集性较高,而2010年、2018年聚落的聚集性逐渐减弱;对于聚落与耕地的空间关系特征,研究区主要以耕地偏多型为主,2000-2018年聚落-耕地均衡型逐步降低,人地协调性受到影响;对于动态变化型的聚落与耕地的空间转移关系,2000-2010年聚落转化为耕地的面积较大,而2010-2018年耕地转化为聚落的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DEM数据提取都江堰市地形起伏度,利用都江堰市2005年与2011年耕地、聚落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定量分析了都江堰市耕地、聚落及耕地-聚落耦合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都江堰市的地形起伏度以平原为主、台地和丘陵次之,山地面积较小;2)耕地、聚落在平原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并且随地形起伏度的增加不断减少;3)耕地偏少型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建制镇,耕地偏多型主要分布在台地地区,耕地—聚落均衡类型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城区周边;4)在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以小起伏山地为界,耕地—聚落不同耦合类型在平原、台地、丘陵地区变化较明显,耕地偏少型都处于增加趋势,而其它类型则都处于减少趋势,在小起伏山地至极大起伏山地地区,各类型的变化幅度小且变化的趋势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丁正勇 《甘肃科技》2007,23(6):179-180,178
通过对农村聚落的调查,总结出农村聚落的形态和演化规律,对住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和适宜性发展对策,探索中原地区农村聚落的建设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简要介绍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郊区新城村居住环境为例,对农村聚落的现代化居住模式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海滨海地区乡村聚落与河流要素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的海湾镇、柘林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1994、2003、2007年两镇的农村居住景观与水体(河流)要素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海湾镇和柘林镇属于滨海地区两种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海湾镇的乡村聚落更为密集,规模较大且规则;与河流的短距离内,海湾镇农村居住景观斑块数量百分比均低于柘林镇,说明柘林镇乡村聚落与水系有更加密切关系.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滨海地区不同乡村聚落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优化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聚落地名典型区域的调查和分析,主要依据丰县、兴化、大丰、江宁、无锡五县共15533个自然村名的调查统计资料,说明江苏农村聚落地名的命名方法、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红河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研究红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原因,对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跨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00、201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研究区1990—2010年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河流域优势景观为林地、草地及耕地.各景观类型中,林地景观转移数量最大,主要输出为草地和耕地,说明在局部地区,林地开垦为耕地的现象仍然存在;耕地景观转移数量次之,受退耕还林及城市化等政策影响,耕地面积持续降低,主要转向林地和草地;聚落面积持续增加,主要由耕地转换而来.2000—2010年间的每一种景观类型的动态度都显著高于1990—2000年,而变化最为剧烈的景观为聚落,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扰动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协整分析等方法,对1980—2020年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农村聚落生态系统时序演化特征及协整关系进行探析。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农村聚落生态系统产生影响;(2)农村聚落生态系统动态度大致经历了1980—2005年的变化微弱期、2005—2010年前后的中间下降期和2010—2020年的快速上升期;(3)1980—2020年,各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体系不断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4)93.55%的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农村聚落生态系统规模的相关系数大于0.7,且至少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5)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农村聚落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协整,呈现长期均衡关系,且长期弹性为0.829。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聚落区位、规模、形态、聚落体系、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聚落空间演化等方面梳理了1990年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的内容,得出结论: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快速发展,研究内容逐步完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研究同质化、研究视角与尺度单一、案例研究多于理论探索、区域性与系统性研究缺乏等问题.并基于上述分析指出在今后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聚落体系与职能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动态演变过程与机理,乡村聚落空间发展趋势预测与调控是应当重视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以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经济开发为核心、以贫困区域为核心、以精准为核心的贫困帮扶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5个发展演变历程,在深入探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继起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构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和已有文献研究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河坝聚落区、山坡聚落区、二半山聚落区、高半山聚落区4个区域,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乡村振兴差异化推进路径。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与其他发展战略的衔接路径4个方面探讨了配套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基地,乡村聚落也都集中分布在水肥条件较佳的绿洲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重要的一支农业生产力量,扎根在新疆的各块绿洲上,与地方相互交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由于兵团与地方在历史、管理和体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主要根据地的乡村聚落可能也会有区别,通过研究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格局差异与特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辖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大于地方聚落密度,但在农耕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小于地方聚落密度;在乡村聚落布局上,聚落的分布与地势海拔、距离河流远近方面呈现负相关关系,地方聚落平均海拔较高,高差小,距离河流较近,兵团聚落平均海拔较低,高差大,距离河流较远;在乡村聚落外部形状复杂度上,地方乡村聚落大于兵团乡村聚落,团场乡镇聚落大于连队自然村聚落.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是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因此迫切需要获取精细化、精准化的耕地资源分布与变化信息.对地观测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为快速、精准、智能化的耕地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耕地监测领域相关的研究,梳理耕地相关监测内容,归纳遥感耕地监测分类体系,回顾遥感耕地监测领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聚落是由社会空间、功能空间与意识空间构成三位一体,重层结构的统一形态。聚落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更新而形成文脉,聚落形态因持续的演变而体现着发展,并与当代发生关联。聚落形态表现为三维空间,带有时间因素。文章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的内涵、发展、演化、发展策略的分析,希望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以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油岭村为例,以排瑶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历史文献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等方法,研究排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特点与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排瑶的大型聚落主要分布在涡水河流域及其支流,人口主要从东部的油岭、南岗、横坑三个大型聚落迁徙到西部其他聚落定居,传统时代喀斯特峰林地貌环境限制了聚落向东扩展;2排瑶聚落选址基于林地与周边有适宜梯田耕作的坡地及水源的考虑,排瑶的聚落景观要素主要由森林、梯田及防卫系统等组成。林地刀耕火种与梯田稻作是排瑶的生计基础,传统时代排瑶的梯田位于山腰低坡和山下的小盆地,梯田耕作与管理技术比较粗放;3排瑶传统聚落以森林、石寨门等来确定与周边村庄与社区的界限,利用喀斯特地貌中的陡崖地形有效防范外敌侵犯,村落间聚族而居,具有很强的内聚力。排瑶聚落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排瑶聚落环境、传统建筑与景观生态等方面的保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选择广东省揭东县龙尾镇的乡村聚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2006、2016年揭东县龙尾镇的遥感数据和DEM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2006-2016年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点及演变因素。结果表明:龙尾镇乡村聚落趋向大中型聚落发展,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空间扩展特征比较显著,但地区差异明显;乡村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偏左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高程10~80m和坡度3~7°区域是乡村聚落的密集分布区;乡村聚落沿道路集聚趋向十分明显,沿主要道路形成组团式聚落斑块。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是揭东县龙尾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区位、传统文化和宗族势力等人文地理因素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乡村聚落是新农村建设中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乡村区域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借助科学计量技术Citespace与VOSviewer,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2000-2020年高质量相关文献绘制知识网络图谱,定量分析在乡村聚落中的研究概况、学科结构、关注热点与领域动态。研究发现乡村聚落研究热度持续高增长态势,研究涉及学科领域较广,学术合作网络有待加强。从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土地利用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乡村聚落与城市化发展政策研究、乡村生态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大聚类综述乡村聚落的领域动态,探索未来乡村聚落发展趋势,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甘肃省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及走访的方式对白银市头寨镇等4个市31个乡(镇)的400个农户耕地撂荒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耕地撂荒问题主要因素,另外,村干部指导以及耕地人为破坏也影响了耕地的有效使用。为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需要加强村干部的领导作用和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同时确保合理利用耕地,依法强化监管,彻底消除农村耕地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择吉而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是聚落演进的现代表征和聚落型遗产景观的典型代表.流域是聚落的起源地,聚落型遗产景观具有鲜明的流域个性,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域古村落遗产集聚,散落在汾河流域各段的古村落记录了流域几千年农耕文化、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进,成为山西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的缩影.由于流域内古村落形成背景与发展条件的不同,古村落构景要素与景观表达分异明显,而对汾河流域古村落景观分异及其形成背景的研究,对于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成 《科技信息》2011,(13):386-38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收益的提高,农民对耕地的渴求越来越大,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原先农民不太在意的机动地现在也成为农村矛盾的焦点。1我国农村耕地的现状我国农村耕地目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承包地、自开垦地和机动地1.1承包地承包地是实行农村改革以来第一轮耕地承包时开始的,当时以村组为单位,按人i21为标准分配的,这部分耕地占农村耕地的绝大部分.由于大家都一样,只是在分配时土地肥沃程度和远近稍有差异,农民对此无甚意见。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也未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