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明确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八宝山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基于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以晚三叠世八宝山组为目标地层,通过地质调查、化学样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砂岩型铀矿5个重要成矿地质条件(铀源条件、古气候条件、岩性岩相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构造条件)。结果显示:研究区铀源丰富;成矿时期的气候处于干湿交替的阶段;赋矿岩性中的“泥—砂—泥”结构稳定;“补—径—排”水动力系统发育完善;辫状河相、三角洲相广泛分布;盆地边缘缓倾斜坡带特征明显。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已有成矿事实表明,东昆仑八宝山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及显微薄片测试与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测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过渡带”白色砂岩属于烧变岩,提出表生热液的概念,由此将煤层自燃与砂岩铀矿的形成联系起来,提出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煤层自燃促进铀的富集成矿的设想。即煤层在新生代干旱气候条件下自燃,在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大气降雨影响煤的自燃,形成表生热液,携带从自燃煤层及附近高温烧烤岩层中释放的 U6+沿渗透性岩层流动,在流动遇阻及温度降低条件下铀元素从(已经降温的)表生热流体中析出,并富集成矿。该成矿模式对中国北方陆相盆地“层间氧化带”、“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提出新的成因解释。其证据主要体现在:(1)烧变岩与铀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2)“氧化-还原带”砂岩微观特征;(3)铀石激光原位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4)伊犁盆地煤等有机质成熟度;(5)伊犁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方解石胶结物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同位素测试数据等。该模式合理解释了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原因,预示着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及(近地表)表生热液疏导体系是陆相含煤盆地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邬郁盆地是西藏自治区最新发现的产铀盆地,深入研究该铀矿的可地浸条件对指明本区后期的找矿类型方向等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阐述邬郁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砂岩型铀矿特征的基础上,对矿体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砂岩型铀矿床地浸评价参数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该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可地浸条件较差。研究区东部嘎扎村组中段砂体基本不具备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条件;研究区中西部宗当村组下段砂体具备一定的可地浸条件,但还需要后期工作进行验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铀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多个大型铀矿床,目的层均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白垩系地层在空间位置上与侏罗系地层相邻,且下白垩统在盆地中相当发育,出露广泛,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大型的铀矿床。本文从白垩系地层岩性特征、铀源分析、水文地质特征、构造特征、还原剂因素五个方面分析该地层是否具备铀成矿条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砂岩透水性优良,北部具备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并且北部发育广泛的花岗岩体群,铀背景值满足砂岩型铀矿成矿要求,早白垩世时期盆地内发生明显构造活动,华池环河组的沉积砂体接受氧化作用充分,在遇到深部运移的油气时,U6+便被还原成U4+,在合适的位置沉淀、富集,形成铀矿。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松辽盆地区域地质背景、松辽盆地北部蚀源区岩性及区域铀源特征、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化产出的层位及其特点 ,在讨论铀矿化形成条件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了含铀层的沉积相特征及与铀矿化的关系、古水文地质特征及氧化 -还原地球化学分带对铀矿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洪海沟地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是该区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具有良好的产铀前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取样、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和α径迹蚀刻等方法,对该地区砂岩的岩石学特征、铀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成岩作用对铀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目的层砂岩具有近物源的特点,为铀成矿提供充足物源;成岩矿物有黏土矿物;铀矿分布于与黄铁矿密切共生;后期氧化流体运移是铀成矿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油、气、煤与铀的综合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内多种能源的成因机制及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岩石学特征、地质构造、含矿建造与古水文地质条件及铀矿的成矿特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源区火成岩和泥岩可能为铀的物质来源之一,铀矿化是成岩—后生阶段介质条件及环境改变的产物,受氧化-还原界面的控制;构造作用使目的层的抬升掀斜与暴露以及水动力环境是形成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重要条件;铀矿石带中黄铁矿表面及其附近存在吸附铀α径迹,有机质碎屑胞腔中沥青铀矿和黄铁矿共生,含铀砂岩中可见含沥青质的镜煤。结论铀的富集和铀矿的形成可能与黄铁矿、油气、煤等有机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研究区内岩性-岩相特征,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环境,沉积环境的重点分析,阐述了神山沟地区铀矿地质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铀矿形成的地质特征,并得到以下结论:研究区内直罗组底部砂岩普遍具有铀异常现象,层位比较稳定,分布范围比较广,表明蚀源区具有较丰富的铀源条件;研究区铀的成矿地质条件是较为有利的,铀源充沛,沉积环境也有利于铀的迁移富集,含矿主岩物质及结构特征也有利于含铀溶液的活动,盖层保护条件很好,是铀成矿的有利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9.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新近系库车组出露面积广,沉积厚度大,为客观认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的成矿潜力,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上新统库车组发育以河流相为主的一套杂(红)色陆相碎屑岩系,具有有利的泥-砂-泥结构;构造抬升控制着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发生,成为地层中铀活化、淋滤的有利通道;盆地北缘蚀源区的下元古界绿片岩,下二叠统火山岩及凝灰岩和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体提供丰富的铀源;具有完善的地下水动力系统,补-径-排体系完善;铀成矿与含油气构造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油气参与了铀成矿,发育的深大断裂沟通了深部烃源岩与上部圈闭,盆地深部油气逸散的有利地带,为砂岩型铀矿成矿提供了还原障;同时盆地具有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由此推断,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较好,可作为有利的勘查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陕甘宁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区调工作成果的分析总结,运用了层间氧化带砂岩铀矿区域预测准则,分析研究了区内大量资料认为:位于天环拗陷带中的下白垩统志丹群特别是环河一华池组存在南北向展布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并指出了盆地北部进一步找矿方向及成矿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东部新近系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新近系沉积相,为砂岩型铀成矿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实测剖面和前人钻孔、测井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在总结新近系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各沉积相带,并分析了其空间展布;结合砂岩型铀成矿理论,探讨了砂岩型铀成矿与沉积相的关系。结果识别出辫状河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等4种沉积相和9种沉积亚相类型;上新统狮子沟组辫状河三角洲相砂体是铀成矿有利部位。结论清水河斜坡带是砂岩型铀成矿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川北砂岩型铀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能谱测量,用U,Th,K元素的丰度和比值,获得铀富集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通过伽马能谱法(测U,Th,K)和X射线荧光法(测As,Ba),区分含铀浅色砂岩和不含铀浅色砂岩,区分红色砂岩(红色泥岩)与浅色砂岩,缩小川北砂岩找铀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郎卡地区是在伊犁盆地南缘近年发现的又一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地段。通过野外露头岩石、钻孔岩心观察和系统取样,对郎卡地区盆缘和盆内目的层砂岩进行了详细的显微镜下鉴定,以及和蒙其古尔地区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并对郎卡地区铀矿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EMPA)。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砂岩有着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为近源沉积产物;成岩作用过程中碎屑颗粒普遍发育溶蚀作用,形成许多溶蚀孔,这些次生孔隙是氧化流体及铀运移的有利通道;岩石中较多的碳酸盐化为该区的显著特点,而有别于相邻的蒙其古尔地区岩石特征,而郎卡盆缘露头砂岩具有基底式胶结的碳酸盐化,使后期的地表氧化流体很难进入地层形成大规模的氧化带进而成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朗卡地区铀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沥青铀矿,还有少量的铀石、钛铀矿以及显微吸附态铀,这与蒙其古尔矿床基本相同。综合郎卡地区的岩石学和铀的存在形式等特征,认为郎卡地区和和蒙其古尔矿床可能有着相似的铀成矿作用,但成矿阶段中缺少晚期地表流体对矿床的叠加改造作用而区别于蒙其古尔矿床。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许多砂岩型铀矿产于含油气盆地,铀与油气共盆产出是砂岩型铀矿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回顾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的作用机理,结合实例剖析了油气的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在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的影响。提出吸附作用和还原作用是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主要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我国铀矿勘探的主要类型。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诺木洪北五道梁一带,整体位于霍布逊坳陷带内,北部为锡铁山-牦牛山隆起,南部为诺木洪凹陷。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开展了地质-伽玛能谱剖面测量、活性炭剖面测量、取样分析及适量的钻探工程等对研究区进行了调查评价,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分布的航放异常的展布特征、异常特征、铀镭含量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铀异常的成因,为该区下一步砂岩铀矿勘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准确地指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空间位置,从成矿特点出发探讨了金属活动态的异常形成机制,认为指示元素在弱氧化带为高异常,还原带为低异常,铀矿通常位于高异常向低异常过渡的区间内。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为例,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特征和铀源条件,认为研究区西侧的铁厂沟花岗岩体具备较好的铀源条件,铀元素自南西向北东方向迁移;在此基础上依据金属活动态的异常模式划定了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探讨四川若尔盖铀矿田铀的成矿地质条件,为成矿预测和找矿靶区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对若尔盖铀矿田主要矿床的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铀矿的形成与富铀古陆块、富铀沉积建造、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和富铀岩体、区域性深大断裂带、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砂砾岩盆地、有利的岩石组合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区域地质背景和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尔盖铀矿田西部矿带的集中分布和一系列有利于铀成矿的良好地质条件,表明若尔盖地区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仍存在寻找隐伏富大铀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观察、镜下鉴定和锆石测年分析,研究吐哈盆地和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吐哈盆地目的层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440.9±2.3)Ma,其物源应为加里东期片麻状花岗岩侵入体,铀源主要来自于预富集。二连盆地物源主要来源于古河道上游和两侧岩体,铀源主要以岩体铀的风化淋滤为主,地层中火山碎屑岩也为铀的富集提供了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间盆地铀源条件对铀成矿的控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冷湖地区有较好的铀矿化,认为铀矿化主要受层间氧化带控制,并指出了该地区的铀矿化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