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城市滨水地带环境特征、景观特征和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的分析,结合铜陵临湖广场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从设计原则、总体构思、功能分区、景观构成以及节点设计等方面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滨水空间是城市的黄金区域,城市建设也开始重视滨水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该文以辽中县生态水城为实例,分析滨水空间与城市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周文琴  周煦 《江西科学》2012,30(5):646-651
通过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需求、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根据实例分析湖滨公园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提出湖滨公园的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或建议。在滨水空间的设计中应把握设计原则,理论指导实际,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梅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142-142
以"地域性"为切入点,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特征:多维生态体系特征、生境场所特征和景观地标性特征;并以安徽省潜山县东关桥滨水景观为例,陈述了城市滨水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和特征以及生态空间构成实践.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福州城市的整体空间特色,分析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亚历山大模式语言方法,提出福州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有机协调的构建模式.选取市内双抛桥点状滨水空间、连潘河线状滨水空间进行现状空间分析,做出改进设计分析,提出可供规划设计参照的福州城市滨水空间有机构建对策:滨水空间的建筑规划应拟定滨水空间范围的建筑控制高度、建筑红线退让,使滨水空间有足够的景观视线通道宽度,滨水建筑与水环境应建立有机的邻里关系,形成建筑空间与水空间的相互流动、渗透;并结合福州水文化特色,适度开发滨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立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大理白族湿地公园现有滨水带的设计从景观基地特征、使用主体与用途、景观文化、景观色调、滨水界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特质分析。针对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以当下滨水景观设计思想趋势为导向,对该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从动静空间、观景角度、行为策划、设计风格几方面探索具有地缘性特质的滨水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策略: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建设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水绿地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设计提出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镰刀湾”为背景,提出了民族地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考虑:1.明确民族性是滨水景观规划的主题,通过景观设计,表达民族文化和山地环境空间关系,反映环境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技术手段与理论指导上,用GIS生成的地形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用AVC三力理论,对“镰刀湾”的河岸进行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AVC规划体系。3.规划设计上,引入抽象的概念构思与民族性规划理念,进行节点设计。  相似文献   

12.
杨亚璪  廖丁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487-10497
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评价,能够有效衡量老年人出行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并增大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以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和公园绿地固有属性确定的出行选择概率,得到基于选择概率的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based on selection probability,SP2SFCA),用于评估老年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用ArcGIS进行插值分析与叠加分析,确定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布差异与重点改善区域,计算老年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与两步移动搜索法相比,SP2SFCA更具合理性与适配性,尤其是在评价高可达性区域内部差异和边界区域的可达性计算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由SP2SFCA计算得到的可达性,增长率最高达到3 127.17%,降低率最高达到97.03%;可达性极差的区域由0.48%提高至6.27%,极好的区域由48.92%降低至35.42%;低人口密度高可达性区域占比约14%,高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区域占比约21%。SP2SFCA能够分析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的供给分布,为保障老年人生活与城市公园绿地分布格局提供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从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包括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4个主成分,并以其贡献率为权重,利用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区域空间发展角度,结合ArcGS处理软...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人类行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空间的创造,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优化的生活环境,人类的各种行为也同时塑造了城市空间,城市是建筑与文化的集成,建筑个性的多样化应融入城市环境的整体性之中,才能保证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和生活环境的认知,把握和使用,因此,只有加深对人的认识,将城市的空间形态与人的行为模式统一起来加以研究,才能推动和完成城市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较为客观地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依据。提出熵权-层次分析法以实现权重的客观分析计算,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并使用ArcGIS生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非常适宜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2.64%,适宜区占34.41%,一般适宜区占35.90%,不适宜区占7.05%。该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可以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整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犯罪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空间地域环境并与各种城市问题相伴而孳生的社会毒瘤.城市犯罪的载体——城市犯罪空间,对真正认知犯罪并开展空间防控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在阐明城市犯罪的空间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主要途径,并论证了综合治理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涉及的要素众多,服务对象也复杂多样,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本文将安全工程的理论引入到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环境景观利用鱼刺图(FBF)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进而有效的分析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中的危险隐患系统,并针对不同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其公平享用应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空间区位和空间关系的视角提出了包含可达性、服务覆盖率、服务重叠率、和人均享有实际可达公园面积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并基于GIS-RS技术建立和实施了公平性评价模型的算法流程.对上海外环线以内公园区位分配公平性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估计的公园实际服务范围可以为解决空间分布的供需矛盾提供决策信息;公园服务覆盖率及服务重叠率指标可以为新建城市公园的合理布局提供有科学依据的政策性思考;模型从居民享有公平性角度计算了人均享有可达公园面积,能较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模型实现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 rcM 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