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进行了规范和完善。结合该《解释》中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特别规定的内容,本文对于民事诉讼中涉外民事案件的界定、不方便法院管辖的适用、协议管辖和管辖权异议存在的问题及调解书与判决书的转换等内容进行归纳评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最高人民法院(1995)2号《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始,以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标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起来。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无统一的标准,一律排除或者一律肯定非法证据都会带来不利后果,在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公民隐私权等权利保护之间有个利益权衡的过程,需要法院来具体衡量。  相似文献   

3.
兵器是否为西周质剂标的,可否在市场中交易,学界存有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周礼》与《礼记》中与此相关的记载不相一致。本文从古籍文本入手,联系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剖析《周礼》与《礼记》中所称"市"的含义,作为一种小宗买卖物即"小市"的兵器,确是西周质剂标的之一,但其流通领域相当有限,只限于为奴隶主贵族而设的"大市",而在为一般商贾与平民而设的"朝市"与"夕市"中,兵器不能交易。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同中国古代民法与刑法一样,民刑不分。所以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将二者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但不能由此而漠视纯粹的民事诉讼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对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不好操作,质证、认证过程中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2002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立了证据失权制度,它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文章就其设立必要性、我国的相关规定及设立的建议等谈谈个人拙见。  相似文献   

8.
本是中日两国学关于刘勰《心雕龙》与钟嵘《诗品》在学观上的是否存在对立的一场争的批评,旨在渴望这种争论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关于《豳颂》,历来颇有争议,依据《周礼·春官·籥章》有关“豳颂与蜡祭关系”的记载,并结合《礼记·郊特性》、《月令》诸文有关“蜡祭”的记载及郑注孔疏的解说,自认为《诗经·小雅》中《楚茨》等四诗即为《豳颂》。据此,对《楚茨》四诗作相关的考释。  相似文献   

10.
高燕 《科技信息》2006,(11):126-127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并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我国首次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实现民事诉讼中维护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落实举证责任的现实价值,但该制度自身还存在较多缺陷,有待不断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章对行政诉讼参加人的诉讼地位作了专章规定,其中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情况。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定论,有的人认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和民事诉讼第三人一样,可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有的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存在和民事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一样的第三人,只存在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等。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不能把他们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相混同,为了更好地解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本文就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和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异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两晋之际,今河南籍儒者干宝所撰《周礼注》,是河南三礼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原书虽大致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前后亡佚,但南朝、唐宋时期的若干学者皆有征引。清代,王谟、马国翰、黄奭加以辑佚。现存干宝《周礼注》对《周礼》中的字、词、句进行释义、校勘、音读等。它具有因袭、完善、修正郑众、郑玄等前儒学说、注重创新、微观问题与宏观问题并重、简约注经风格、多用今制诠释《周礼》、未受佛教或道教思想影响等特点。其后世影响,既体现于后世儒者对干宝《周礼注》的征引、赞成、完善、批评等方面,也体现于对古代实物的鉴别指导意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兵器是否为西周质剂标的,可否在市场中交易,学界存有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周札》与《礼记》中与此相关的记载不相一致。本文从古籍文本入手,联系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剖析《周礼》与《礼记》中所称“市”的含义,作为一种小宗买卖物即“小市”的兵器,确是西周质剂标的之一,但其流通领域相当有限,只限于为奴隶主贵族而设的“大市”,而在为一般商贾与平民而设的“朝市”与“夕市”中,兵器不能交易。  相似文献   

14.
新《民事诉讼法》,拓展了民事检察监督范围,增加了监督方式,强化了监督手段,充分体现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全方位监督定位。在民事诉讼实践中,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全方位监督,包括立案监督、审判监督、对裁决和调解结果的抗诉监督、执行监督、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查处监督等。新《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规定还需进一步细化,以便人民检察院更加明确其承担的民事检察监督职责,开展全方位民事诉讼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公布,规定了《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仍然暴露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过于严厉,举证时限制度配套制度不健全,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得不到保障这些立法缺陷。然而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些立法缺陷,就必须通过举证时限制度由法律来直接规定,设立与完善举证时限的配套制度,扩大当事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来改善这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振南  许燕燕 《科技信息》2012,(1):659-659,66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的同时附带提出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的民事诉讼。但是,由于现行法律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过于笼统,条文也失于简单,同时人民法院在具体作法上也不够规范、统一,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问题的确定与完善,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以期对促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正确及时处理案件起到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 ,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 ,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 ,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 ,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 ,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OV(宾置动前)结构在先秦文献语言中大量地存在于句法关系中,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结构是否也存在于词法关系中,目前尚无人论及。本文从《周礼》一书中找出67个合成名词,据《周礼》本文用例并参照郑注贾疏等的解释,可以确定都是由OV式结构构成的,而这种结构在先秦其它典籍中不常见,在两汉典居中已趋消失。据汉语亲属语言藏缅语族中出现类似结构,可以推测:《周礼》这种特殊的构词方式具有存古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法官的释明权在大陆法系国家存在已久,但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民事诉讼立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一系列待明确的问题。本文在论述我国民事诉讼规定的释明权制度立法与司法的前提下,提出关于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