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广西红树林炭疽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泽余  周志权 《广西科学》1997,4(4):319-324
1996年至1997年在广西沿海山口,钦州,防城3个红树林分布区调查红树林病害,发现5科6种红树植物受到炭疽病菌的侵染。炭疽病菌主要引致叶斑,偶也危害枝梢,胚轴,引起枯萎,在不同树种上表现的症状不同。从红树病组织上分离到的这些菌株只对原寄主致病,对其他红树种类及一些陆生树种如Mang果(Mangferaindica)扁桃(M.persiciformis)和番石榴(Psidiumguajava),没  相似文献   

2.
报道毛竹基腐病菌(暗孢节菱孢)的形态特征,孢子萌发方式和主要生态特性。电镜观察表明,该菌的基本形态与M.B.Ellis所描述的一致外,还发现了一些未被描述过的孢子类型:(1)长椭圆形一棍棒状的分生孢子;(2)向顶性陆续形成的分生孢子链;(3)间生和顶生的厚坦孢子。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的分生孢子有两种萌发方式:一种是产生芽管,另一种是产生泡囊,囊中含有多个无色球状或椭圆形的孢子。适合孢子萌发的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害潜伏侵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潜伏侵染是病原菌侵入到寄主组织后不马上发病,而要等到寄主或环境条件适宜才表现症状的一种侵染现象,生物鉴定法、组织学法和血清学法可用于确定某一病害是否存在潜伏侵染。已知果树和农作物病害存在潜伏侵染现象的主要有香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西红柿腐烂病(Alternaria alternata)、羽扇豆茎腐病(Phomopsis leptostromi-f  相似文献   

4.
对杨叶锈病在上海的发生状况、病原菌冬孢子、夏孢子的形态及其越冬后的萌发和侵染能力进行研究。研究中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且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能够萌发,用越冬夏孢子接种杨树可以导致发病。初步研究表明杨叶锈病在上海无转主寄主,初侵染源为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竹杆锈病病原菌孢子的形成,病组织中菌丝分布和危害性。观察发现生杆锈病病菌的夏孢子开始产时仅是产孢细胞顶端的囊状膨大,表在光滑无疣,随着夏孢子的发育成熟,表面开始出现疣状突起,最后发育成为小刺状突起。冬孢子堆中最初形成的一层冬孢子柄短而粗,以后产生的冬孢子柄细而长,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最初是埋生在角质层和1至2层表层细胞下,最后突破表皮细胞层和角质层而外露,病组织中病原菌菌丝在寄主胞  相似文献   

6.
以病菌根系侵入、系统性潜伏侵染为主要环节的病害循环;寄主—病菌接触识别;潜伏侵染和致病或发病状态转变中的寄主—病菌互作;互作的阶段性和专化性等,是近10年来对大白菜软腐病重新研究和认识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对探讨和实施病害控制的新途径已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观赏花卉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上发现一种叶部病害,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2种真菌,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方法确定其均为该病害的病原菌.根据2种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的形态特征鉴定,它们分别为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病菌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它们可以单独侵染,也可以复合侵染,引起相似的症状,但2种病菌混合接种后发病更快更重.室内接种叶片和田间自然发病叶片上的症状相同,初为水渍状灰褐色的小点,扩展后形成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灰色至灰褐色,边缘紫褐色至红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带,后期病斑互相连接,导致叶片大面积或全部成灼烧状枯死并萎垂.该文描述了2种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主要结构的形态特征,但它们的种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8.
枯萎病原菌在黄瓜组培苗体内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黄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菌株F H.6.5 030318 J2接种黄瓜组培苗,研究该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特性,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菌侵染植株是通过菌丝体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菌丝体可同时朝下与朝上扩展,接种4d菌丝体已到达根部组织,但从茎顶部组织未分离到病原菌;接种7d时菌丝体已到达植株茎杆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受网斑病菌侵染的花生植株内主要防御酶活性和细胞损伤因子含量测定,探讨白沙1016抗网斑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白沙1016品种改良及抗性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对白沙1016进行了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并测定了感染网斑病菌的白沙1016植株在0~144 h期间O_2~-、MDA含量及4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白沙1016对于花生网斑病属于感病品种,在接种网斑病菌144 h内,O_2~-和MD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显著,POD活性变化程度最大,其次为CAT、PAL和SOD。得出结论:白沙1016的活氧代谢系统对网斑病菌的侵染有明显反应,清除病菌侵染而产生的活性氧是植株内进行最为强烈的生理生化反应,其次是对受病菌侵染的组织进行修复和防止病菌扩散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87菌株灭蚊有效成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7菌株的伴孢晶体对蚊幼虫有较高的毒力;滤液与芽孢无毒力;高浓度未形成晶体与芽孢的菌体(培养11小时),虽有较低毒力,但死亡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desert riparian forest along the lower reach of the inland Tarim River,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Fifteen plant species in 10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monitoring sections, and examined for the infection o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oil factors on AMF infection rate and intensity was compared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1 species are AM and only 4 are non-AM plants. The estimated capacity of AMF infection depends on families of plants and also the parameters (infection rate, infection intensity, fungal spore density) used. The density of fungal spores was relatively higher in Phragmites communis and Populus euphratica in Graminaceae and Salicaceae families, respectively. The infection rate was above 50% in all the AM plants, except Calligonumjunceum.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 appeared in Alhagi sparsifolia (97%) and Glycyrrhizainflata (92%). However, when compared by AMF infection intensity, Tamarix spp. became the top one, followed by Alhagi sparsifolia, and Glycyrrhiza inflata was in the middle range of all the species. The PCA has identified that soil total salt, moisture,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otal P, available K and pH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M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省不同地区意大利黑麦草根际VA菌根的形成规律和营养环境条件(含水量、pH值、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广东省不同地区意大利黑麦草根系中普遍存在AMF(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的感染,但AMF对意大利黑麦草的感染不存在地带性特征。除菌丝感染外,还发现有大量的丛枝状结构和泡囊状结构。AM总感染率、菌丝感染率、丛枝感染率以及泡囊感染率都与土壤全P、速效P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地区黑麦草根际土壤中含有的AMF孢子数量存在差异,AMF孢子总数与AM丛枝感染率、AM泡囊感染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AMF孢子总数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水解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理化性状、地域以及环境因子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了不同地方AMF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水田管理和科学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线粒体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将N.bombycis经KOH处理后,接种于家蚕胚胎细胞(BmE细胞)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用倒置显微镜对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中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比较两种细胞接种N.bombycis后所出现的形态学变化.接种后第12天起,两种细胞内均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在感染晚期,Sf21中有许多孢子从细胞中逸出,留下许多空泡,细胞还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家蚕胚胎细胞则在感染后期完全崩解.这种差异可能是Sf21作为一种非原宿主细胞,对N.bombycis的感染有一定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凤丹(Paeonia ostii)含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丹皮酚.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与凤丹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次级代谢过程.采用HPLC法测定凤丹中丹皮酚的含量、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测定侵染率、曲利苯兰染色法测定菌丝量、湿筛沉淀法测定孢子密度.结果发现,凤丹根际丛枝菌根侵染率、孢子密度和菌丝量与丹皮酚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本文通过AM真菌的孢子密度、菌丝量、侵染率与凤丹丹皮酚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AM真菌是凤丹中丹皮酚含量的促进因素,凤丹体内AM真菌侵染越强,根际土壤中AM孢子产生越多,土壤菌丝量越高,则丹皮酚含量积累越高.研究AM真菌对丹皮酚次级代谢物生成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AM真菌对丹皮酚在药用价值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调查于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采集山东省青岛地区880份疑似病兔的结痂和皮屑,用沙堡弱培养基培养,镜检其菌丝特点,并收集兔群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最后对这一地区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确诊兔皮肤真菌病病例为162例(18.4%),其中须毛癣菌73例(45.1%),犬小孢子菌56例(34.6%),石膏样小孢子菌31例(19.1%);兔群在0-3月龄时最易感染该病,感染率高达14.3%,夏季为本病的高发季节(3.0%).  相似文献   

17.
<正>华东地区杨树黑斑病是由杨盘单格孢菌(Marssonina populi)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白杨派树种和黑杨派树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杨盘单格孢菌根据孢子萌发的形态、生理和寄主范围可以分为两个专化型。单芽管专化型(M.populi f.sp.monogermtubi)的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 1个芽管;在蒸馏水中基本上不萌发,在自来水中萌发良好,2小时开始萌发,9小时即达高峰;孢子萌发温度为12-28℃;孢子表面无萌发抑制物质;寄主以白杨派树种及派内杂交种为主。多芽管专化型(M.populi f.sp.multigermtubi)的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1-5个芽管,多为2-3个;蒸馏水中能萌发但不及自来水中萌发率高;在自来水中4小时开始萌发,13小时以后才达高峰;萌发温度为16-32℃;孢子表面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质,须用清水洗涤后才能萌发;寄主以黑杨派树种及派内杂交种和黑杨派与青杨派杂交种为主。两种专化型用孢子萌发试验即可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碱对细菌芽孢及萌发的影响及机制,进一步认识芽孢的抗性,为寻找更好的杀灭芽孢的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单细胞拉曼光谱采集经NaOH处理后的单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t)芽孢的拉曼光谱,并应用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成像术分析其萌发动态。【结果】1.0mol/L NaOH处理30min、45min和60min后,Bt芽孢的存活率分别为25.0%、3.6%和1.8%左右;芽孢吡啶二羧酸(DPA)和蛋白质的特征峰有微弱的降低,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特征峰(1 280/1 652cm~(–1))的位置和信号强度与对照没有明显的差异。在10mmol/L丙氨酸下,单个芽胞开始大量释放CaDPA的时间(Tlag)、快速释放CaDPA所需的时间(ΔT_(release))和芽胞皮层水解所需的时间(ΔT_(lys))分别是对照的3.5~5倍、12~13倍和1.5~2倍;在月桂胺触发下,T_(lag)值和ΔT_(release)值分别是对照的4倍和11倍左右。外源CaDPA无法触发处理30 min后的芽孢的萌发,而对照则萌发极快。【结论】NaOH处理没有破坏Bt芽孢的内膜,也没有引起成孢内CaDPA泄漏,但令与芽孢萌发相关的蛋白质受损,受损最严重的是皮层水解酶,对芽胞萌发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表明,人工培养蝉花与野生蝉花的功效非常相似,具有替代野生蝉花的潜力。本实验通过基于HPLC-TOF/MS的代谢组学的方法,将人工蝉花孢子部分和孢梗束部分进行代谢物组差异分析比较。分析柞蚕蛹培养的蝉花孢子部分和孢梗束部分代谢产物的差异,将为开发蝉花活性部位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柞蚕蛹培养蝉花的孢子部分和孢梗束部分之间的代谢产物差异显著。经谱库检索鉴定,得到88个差异化合物,其中78个化合物在孢子部分含量较高。柞蚕蛹培养蝉花的孢子和孢梗束之间代谢组显著不同,孢子部分含有较多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因此,柞蚕蛹培养蝉花的孢子粉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