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实验室收集保存的25种野生兰科植物的菌根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并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及菌落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实验室保存的兰科植物具有典型的菌根形态;从菌根中共分离获得82株真菌菌株,分属于镰孢属(Fusarium Link)、毛壳属(Chaetomium Kunze exFr.)和木霉属(Trichoderma Persoon)等11属,其中镰孢属真菌占70.7%.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分析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与菌根真菌专一性关系,以便更好地利用菌根技术实现兰科植物的规模化栽培和野生保育,本文从专一性关系的定义、影响因素、兰科菌根研究方法及共生机制等方面对兰科菌根专一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概括出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和蜡壳耳目(Sebacinales)真菌是目前所研究过的兰科植物的主要菌根真菌类群;部分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及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也被报道与兰科植物共生.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专一性,且该专一性关系受宿主植物分类等级、营养及生态类型、地理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兰科菌根真菌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了人们对兰科菌根专一性的认识,而有关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为兰科植物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濒危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莲瓣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达到保护莲瓣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莲瓣兰的目的。采用徒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莲瓣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莲瓣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被侵入,通过外皮层通道细胞进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三次分离,共得到196个菌株,这些真菌绝大多数属于半知菌和子囊菌,共计29属,其中色串孢属(Torula)占30,10%,花顶孢属(Idriella)占11.22%,为绝对优势菌。  相似文献   

4.
我国部分兰科植物菌根的内生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产于我国云南和福建的36种兰科植物菌根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隶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真菌菌株102个,包括在13个属内;腔孢纲(Coelomycetes)真菌菌株1个,属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文中对已定名及未定名各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轿子山野生的腋花杜鹃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蜡切片、根系透明染色,观察腋花杜鹃菌根的解剖结构,检测菌根的侵染率及研究根系共生菌根真菌的形态多样性;采用形态鉴定的方法研究根际土壤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采取形态学结合rDNA ITS序列测序方法,研究杜鹃植物根系共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轿子山腋花杜鹃的菌根真菌具有3种类型:杜鹃花类菌根真菌(ERM)、丛枝菌根(AM)真菌及暗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根侵染率与AMF孢子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是0.884,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从土壤样品中分离鉴定出4属5种AMF孢子,分别为瑞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 rehmii),大巨孢囊霉(Gigaspora gigantea),布氏球囊霉(Glomus brohultii)和沙生球囊霉(Glomus arenarium),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从腋花杜鹃中共分离出1株与杜鹃花类菌根真菌Cryptosporiopsis ericae,1株与根相关的真菌,2株菌根真菌共生真菌Dreschlera sp.,Periconia sp..  相似文献   

6.
汇总贵州省兰科植物数据,建立了贵州省兰科植物资源名录。收集的兰科植物标本分为53属156种,属数、种数分别占贵州野生兰科植物种数的69.7%、58.2%。分析贵州省兰科植物资源利用状况,应加强兰科植物多学科研究和加大兰科植物标本收集和保存力度。  相似文献   

7.
兰科菌根的特点及其菌根真菌在兰花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兰科菌根的特点,菌根真菌在兰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中的作用及菌根真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铁皮石斛种子-胶膜菌属菌根真菌共生体为实验材料,利用4种真菌特异性染剂,包括苯胺蓝(aniline blue)、氯唑黑E(chlorazol black E)、台盼蓝(trypan blue)和麦胚凝集素-异硫氰酸荧光素(wheat-germ agglutinin-fluorescein isothiocyante,WGA-FITC)染剂,整体透明试剂(Hoyer′s溶液)和多种显微观察仪器对共生萌发种子和原球茎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显示4种真菌特异性染剂能有效检测菌根真菌在共生萌发种子和原球茎中的定殖,共生原球茎经过整体透明试剂处理后,最大程度展示了菌根真菌在皮层细胞内的结构和真实定殖情况.本研究为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检测提供了多种简单有效的形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野外采集的植物根际土壤和野生葱属植物根段作为接种体接种三叶草(TrifoliumrepensL.).观察三叶草菌根侵染率,统计其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种类、并与原始接种土壤比较.结果表明:用不同植物群落的土样作为接种物,三叶草菌根侵染率和根际AMF种类和密度有很大差异,但菌根真菌种类数目较多;用不同种葱属植物根段接种,三叶草菌根的侵染率差别明显,根际土壤孢子的种类数目较少但菌根真菌有很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林木外生菌根菌种类及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绍昌 《贵州科学》1991,9(1):51-58
本文报道贵州林木外生菌根菌138种,隶属2亚门3纲5目16科33属,共生树种25种;外生菌根的形态为4种,哈氏纲结构正常;并初步研究了外生菌根菌与立地条件的关系,不同树种与不同菌种的共生特性。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均保存在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从三种濒危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离于12个属的78株真菌,其中,青霉属,镰孢属和假葡萄孢属真菌是三种蕨类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共有类群,三种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类群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2.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的蛇足石杉植株体内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结果表明:从蛇足石杉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数目有所不同,茎部最多,有100株;其次叶部73株;根部最少,仅7株.经初步鉴定,这180株菌分属于13属,即交链孢属(Altern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球座菌属(Guignardia)、青霉属(Penicillium)、间座壳属(Diaporthe)、木霉属(Trichoderma)、茎点霉属(Phoma)、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轮枝孢属(Verticilliun)、组丝核菌属(Phacodium)、瓶梗青霉属(Paecilomyce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采用抑制率法对所分离到的菌株稀释十倍的发酵液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37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27株.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双版纳几种热带兰菌根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云南西双版纳不同生境下的14株热带兰菌根中分离到19株真菌,分别鉴定为9个属,其中优势菌为镰孢霉属(Fusarium)9株占47.37%;组丝核菌属(Phacodium)3株占15.79%.  相似文献   

14.
水稻内生真菌类群分析及其颉抗病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常规方法对广东省番禺和五山两地种植的水稻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地水稻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为镰刀菌Fusarium spp..同一地区从感病品种和生长不良水稻植株中分离出内生真菌种类相对丰富.水稻根和茎叶中分离出内生真菌的种类有差异,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高于根部,一些内生真菌的分布呈现出器官特异性.通过平板颉抗试验,发现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中有41.2%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水稻病原菌活性,其中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比例最大.一些内生真菌的抗病原菌活性与产生铁载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香蕉内生真菌、放线菌类群分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采用内生菌分离法对华南种植的健康香蕉根、叶内生真菌、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研究表明:叶内部的内生真菌主要为盘长孢刺盘孢菌物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占60.77%;而根内部曲霉Aspergillus spp. ,青霉Penicillium spp.,拟青霉Pacecilomyces spp.的分离频率较高,共占70.4%。在根、叶内生放线菌中灰红紫类群链霉菌分离频率最高,分别占65.2%与78.2%;在整个植株中玫瑰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griseolus的分离频率最高(占57.7%),叶中该种链霉菌占69.0%,根中占43.5%。对峙实验表明:内生真菌在体外对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香蕉专化型)不显示明显的拮抗作用而内生放线菌则显示明显的拮抗活性,玫瑰浅灰链霉菌中有42.5%的菌株显示拮抗作用,该种链霉菌在提高香蕉植株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 、227# 、232# )和2株(229# 和230# )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 和227# 为镰孢菌,229# 和232# 为葡柄霉,230# 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 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 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 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 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 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蛇足石杉为材料,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分离纯化得到1株内生真菌JSM 10.对JSM 10进行培养特征、显微形态观察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SM 10和Fusarium属的 Fusarium oxysporum菌株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聚在同一个小枝上,相似程度为99%.因此,从系统发育分析来看,JSM 10应为Fusarium oxysporum菌株.  相似文献   

18.
从健康蛇足石杉的茎中分离内生真菌,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对照真菌鉴定手册,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率以及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从蛇足石杉的茎中分离出5株内生真菌,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链格孢霉属、镰刀菌属、无孢类群和青霉属。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病死木中真菌和细菌的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来自江苏省和浙江省几个疫区的松材线虫(PWN)病病死木的木质部中分离出111个真菌菌株,经鉴定种类为木霉(Trichoderma spp.)、轮枝霉(Verticillium spp.)、青霉(Penicillium spp.)、镰孢霉(Fusarium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毛壳菌(Chaetomium spp.)、茎点菌(Phoma spp.)、短梗单孢霉(Dicoccum sp.)、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这些真菌约占分离真菌总数的60%;在43%的未鉴定菌中,除3个菌株为有孢菌外,其余均是无孢菌。可以分离出真菌的病死木占56.42%,从病死木中可分离出细菌的比例达86%,可同时分离到真菌和细菌的比例为4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