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赋得”诗体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创作形式。以“自君之出矣”为题材的五言诗小品,历来被诗人用来借题发挥,抒发各种个人情感。其q-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这一类体裁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杜甫一生创作了六篇赋作,其中《雕赋》和《天狗赋》少却“三大礼赋”的御用之气,而更具一份悲情之美。本文以美学的视角,从意象、表达、情感方面对二赋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其中所含的意象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和作为赋作情感基调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汉魏六朝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奠基期。这一时期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虽然零散,不成系统,但已涉及到汉魏六朝音乐赋的题材、体制特征、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了汉魏六朝人追求独特和经世致用的音乐赋观,反映了他们的美学追求。出现了评音乐赋,集音乐赋,注音乐赋的著作。唐宋元是汉魏六朝音乐赋整理研究的延续期,研究进展不大。出现了大量搜集整理汉魏六朝音乐赋的类书。明清及近代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总结期,汉魏六朝音乐赋的整理卓有成效。现当代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鼎盛期,研究方法角度多样,涌现出大量专题论文。总之,每一时期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人们的汉魏六朝音乐赋观也渐趋完善和系统。  相似文献   

5.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6.
杨晶瑜 《科技资讯》2014,(5):141-142
唐宋两个朝代,赋体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为赋体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狩猎赋的篇数超过之前几代,质量却参差不齐,当代赋学研究者往往轻视这段历史时期的赋作。本文介绍了唐宋时期狩猎赋的总体情况并就部分代表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8.
成公绥是晋初著名的赋作家,所作<天地赋>、<啸赋>等,以题材的创新与华茂的语言高标于世.然而现代少有人给予关注.综览其人其赋,可一窥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唐代律赋中取材于史传类典籍的一些赋作具有故事情节描写,这些描写受到律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使故事情节更生动和更富有故事性,律赋的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对原有题材进行渲染和加工,使其人物形象和情节片段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录李白“古赋”八篇。就“古赋”原义而论,似应排除骈赋、诗体赋那种讲究语言骈俪整齐及用韵规饬的赋作。就所录李白八篇赋作句式来看,是否全为古赋之体尚待商榷。此外,李白赋今虽仅存八篇,然就其《大鹏赋序》等所示信息,其所作赋体当远非此数。兹略就李白赋篇之分体归类及篇目等略加辨析,以期雅正。  相似文献   

11.
《耆旧续闻》与《齐东野语》所载陆游《钗头凤》词本事,信者有之,疑者也有之,各言理由。未有确论。本文以为上述二书记事细节上或与事实有出入,然大体不差,尤其是陈鹄云其亲至沈园见此词题于壁间,更是不容否定。词中“宫墙柳”句,疑者云沈园之墙不得云宫墙,本文解“宫”指与沈园相邻之禹迹寺。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专家访问和试验等方法,探讨妈祖信俗活动中的“转凉伞”竞赛规则,认为“转凉伞”是妈祖信俗活动中一种历史悠久的运动性表演类项目,具有安全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和保平安等特点,是妈祖信众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创制“转凉伞”竞赛规则,并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发展建议,旨为妈祖信俗活动中的“转凉伞”运动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可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迁徙史诗三大类型.创世史诗歌唱的是创世神话,常有宏大、深远的绮丽想象;英雄史诗歌唱的是民族英雄,常有伸张正义、慷慨激昂的抗争意识;迁徙史诗歌唱的是迁徙的历程,常有背井离乡的隐隐哀伤.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特征,特别是迄今依然在传唱的史诗,其特点处在不断的变迁中.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类型和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西南少数民族史诗包含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大门类,其中创世史诗、迁徙史诗最为丰富;西北少数民族则以英雄史诗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展现出的叙史方法和诗歌观念,既强调诗歌的本体要求,又关注现代经验对诗歌行程的裹挟,富于创见地打破了习常的线性、平面编排诗歌历史的套路,深入揭示了隐含在破坏期、建设期、分化期等阶段背后的重大诗学问题该书以“诗形”、“诗质”贯穿新诗演变的问题史,这种以历时性为经、以共时性为纬的研究方法,使之成为近年来新诗研究中具有超越性和独创性意义的一部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于赓虞是一位被忽视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短短十年创作诗集达七部之多,并形成了自己完整、系统的诗学理论。生命诗学,艺术诗学,诗与灵感及修改,诗与科学,诗的静境,诗的读者鉴赏以及理论自身的遮蔽性七大内容构成了其诗学理论的主体。它经历了萌芽、自觉化、系统化与科学化以及修正与完善四大阶段,最终发展形成为理论体系。于赓虞的诗学理论对当时中国诗学观进行了有力的补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诗是诗人用生命创造的艺术生灵,诗的创造过程就是诗人内在生命运动和升华的过程。没有诗人的生命灌注,就没有诗。人类的诗歌史便是人类的生命史。诗直写生命,但更多的是通过诗人的生命体验,使生命外化于物。这是诗人要创造生命整体的需要,是诗人生命欲求,宣泄生命欲望使然。  相似文献   

17.
杨吉春  杨雪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61-62,72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论很大、很难定论的人物,然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是大家公认的,他的诗歌创作也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通过对他前期诗歌《蒿里行》、中期诗歌《短歌行》、晚期诗歌《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所表达的形象与所体现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了曹操思想发展的脉络,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曹操。  相似文献   

18.
梁上泉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中具有独特风格、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这一评价可以说已成定论.但是对他的研究与认识还说不上充分,尚待进一步深入.仅就其形式特征进行探讨,认为他是一位有明显格律倾向,却尚无自觉格律意识的准现代格律诗人.这对于证实格律体新诗的可行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比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比兴,这对于诗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引入了新的表现题材并加以扩大,其次发展到兴寄,进而发展到物我融一的艺术意境。可见,比兴不仅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还应该说是整个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诗歌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