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临沧雷公藤块根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分中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及理化数据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Ⅰ)、熊果酸(Ⅱ)、正三十烷酸(Ⅲ)。化合物Ⅲ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2.
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湖州铁线莲Clematis huchouensis Tamura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一烷醇(Ⅰ)、正二十五烷醇(Ⅱ)、正二十四烷酸(Ⅲ)、β-谷甾醇葡萄糖苷(Ⅳ)、β-豆甾醇葡萄糖苷(Ⅴ)、木犀草素(Ⅵ)、芹菜素(Ⅶ)、liriodendrin(Ⅷ)和芦丁(Ⅸ).首次报道了湖州铁线莲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化合物Ⅰ和Ⅱ首次从铁线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假木豆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Retz.)Schind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正三十三烷醇(1),正二十八烷酸(2),正三十二烷醇(3)正三十四烷酸(4),正三十二烷(5),正二十九烷(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百尾参Disporum Cantoniense(Lour.)Merr.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百尾参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烷(1),正二十五烷(2),正十九烷醇(3),棕榈酸(4),硬脂酸(5),二十二烷酸(6),蔗糖(7)。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四氯合锰(Ⅱ)酸正十六烷铵和四氯合铜(Ⅱ)酸正十六烷铵两种物质,进行了元素分析,并用DSC、IR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固─固相交,且有较高的的焓变值和熵变值(△H=5~60KJ/mol,△s=15~180J/mol.k),在较高的温度下具有化学稳定性.因此,四氯合锰(Ⅱ)、四氯合铜(Ⅱ)酸正十六烷铵可作为贮热物质。  相似文献   

6.
对黔产长毛香科科(Teucrium pilosum(Pamp.)CY Wu et S.Chow)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份分离得到六个化舍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正十七烷(Ⅰ),正十六烷酸(Ⅱ),正十八烷酸乙二醇单酯(Ⅲ),正十六烷酸乙二醇二酯(Ⅳ),正二十四烷酸乙二醇单酯(Ⅴ),正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Ⅵ).化合物Ⅰ~Ⅵ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从蜂蜡中提取三十烷醇的工艺方法,并通过正文试验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三十烷醇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矫彩山 《应用科技》2000,27(2):26-27
三十烷醇已被证实具有极强的生理活性,可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实验确定出从蜂蜡中提取三十烷醇的最佳熔剂及最佳条件等。量  相似文献   

9.
对滇产宽叶鼠麴草(Gnaphalium adnatum)枝叶粗提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O-(2′-异戊烯基)-5-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1),7-O-(β-D-葡萄糖苷)-5-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2),5,7-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3),银椴苷(4),4-(3′,4′-苯甲氧基)-3-甲基-3-烯-2-酮(5),对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二醇酯(6),3β-香树脂醇(7),4,22-二烯-3-酮豆甾烷(8),4,22-二烯-3-酮-6β-羟基豆甾烷(9),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10),5-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1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12),豆甾醇(13),胡萝卜苷(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四氯合金属(Ⅱ)酸正十烷铵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四氯合锰酸正十烷铵(n-C10H21NH3)2MnCl4(简记为C10Mn)和四氯合锌酸正十烷铵(n-C10H21NH3)2ZnCl4(记为C10Zn),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红外光谱(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893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自香港的红树林内生真菌(1893号)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5-对羟基苯乙基-2,4-咪唑烷二酮和尿囊素是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IR,FABMS,NMR及2D-NMR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全缘叶蓝刺头(Echinops integrifolius Kar.et Kir.)根的化学成分.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技术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全缘叶蓝刺头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及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11α,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豆甾醇(3)、7-羟基香豆素(4)、东莨菪素(5)、对羟基苯甲酸(6)和茵芋苷(7),其中化合物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和7是首次从蓝刺头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皂角刺的正丁醇提取部分 ,分离出刺囊酸 ( echinocystic acid)和皂荚皂甙 C( gleditsia saponinC)。经 IR,MS,H- NMR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了两种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中草药三颗针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黔产三颗针(Berberis sargentiana Schneid)地上茎干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从三颗针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小檗碱(2),stigmast-9(11)-en-3-ol(3),胡萝卜苷(4),表木栓醇(5),蔗糖(6),槲皮素(7),药根碱(8),巴马汀(9),蒲公英萜醇(10).化合物3—7,10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陈家源  牙启康  卢文杰  谭晓 《广西科学》2009,16(4):432-434,437
为了研究棒柄花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重结晶方法分离和纯化广西产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的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普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9个化合物,其中17个脂肪酸,2个脂肪烃,2个脂肪醇,4个脂肪烃酸酯,1个脂肪烃酮,蒲公英赛酮,3-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28-醇,豆甾醇。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云南产玫瑰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产玫瑰花干花瓣经甲醇提取,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提纯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山奈酚-7-O-β-D-半孔糖皮蒽(1),山奈酚(2),槲皮黄酮(3),黄杉素-4'-甲基醚(4),(-)-表儿茶素(5),二氢染料木素(6).其中化合物(2)、(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叶穗香茶菜地下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材料色谱法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部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甘油三亚油酸酯(1)、二十六烷醇(2)、β-谷甾醇(3)、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E-二烯(4)。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叶穗香茶菜地下部分获得。  相似文献   

18.
三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茎的化学成分.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RP-8和RP-18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三七根茎部分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人参皂苷三七皂苷T5(Notoginsenoside T5,Ⅰ),人参皂苷F1(Gin senoside F1,Ⅱ),人参皂苷F2(Ginsenoside F2,Ⅲ),三七皂苷E(Notoginsenoside E,Ⅳ),人参皂苷Ⅱ(GinsenosideⅡ,Ⅴ).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Ⅰ~Ⅳ为首次从该植物根茎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9.
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硅胶柱层析及薄层层析方法对甘肃产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根醇提物进行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等光谱方法及与对照品对照鉴定结构分别为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Ⅰ),熊果酸(ursolic acid,Ⅱ),胡萝卜苷(β-sitoseteryl-3-O-β-D-glucopyranoside, Ⅲ),β-D-葡萄糖乙苷(ethyl-β-D-glucopyranoside, Ⅳ),N-正二十五烷-2-羧基苯甲酰胺(N-pentacosy-2-carboxy-benzoylamide,Ⅴ),乌苏醇(uvaol,Ⅵ)和2'-(邻,间-二羟苯甲酰)獐牙菜苷(2'-(o,m-phenylglycin)sweroside,Ⅶ)。其中化合物Ⅳ为从该属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Ⅴ,Ⅵ和Ⅶ为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