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富马酸聚乙醇酯(PEGF)与双丙烯酸聚乙醇酯(PEGDA)共聚合成了可注射水凝胶.探讨了引发剂量、温度、摩尔比、单体浓度、复合α-磷酸三钙(α-TCP)对产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PET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中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中的降解规律 ,并通过红外、色谱等分析手段研究降解后单体回收率与温度、压力及反应时间的关系 .确定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中 PET降解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失重分析(TGA)和裂解气相质谱(Py-GC/MS)研究不同组成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共聚酯的热降解行为,并与PET和PTT均聚物作了比较.TGA结果表明,PET-PTT共聚酯的热稳定性介于均聚物PTT与PET之间,并随PET组分的增加而提高.利用Py-GC/MS得到PET-PTT共聚酯及均聚物的裂解产物的结构及分布,探讨PTT降解机理,并推测PET-PTT共聚酯的可能降解过程.发现PET-PTT共聚酯分解过程中产生了不同于PET和PTT裂解产物的组分,但不同组分的含量很小,这可能是由共聚酯中PTT(PET)序列长度较短所致.PET-PTT共聚酯在裂解过程中比PET和PTT均聚物产生了更多的挥发性产物.当PTT(PET)在共聚酯中的摩尔分数增大时由该链段降解产生的产物质量分数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内外生物可降解塑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分析了目前各种提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两种聚多肽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L-谷氨酸苄酯和L-赖氨酸苄酯分别与三光气反应合成N-羧基- L-谷氨酸g-苄酯环内酸酐(NCA)和N-羧基-L-赖氨酸g-苄酯环内酸酐,用三乙胺作为引发剂,引发NCA进行开环聚合,合成了聚谷氨酸苄酯与聚谷氨酸赖氨酸苄酯共聚物。利用核磁共振仪 (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及X射线衍射仪(1D-WAXD)等方法对单体、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结晶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聚富马酸二羟丙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马酸和环氧丙烷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聚富马酸二羟丙酯(PPF),即先合成预聚体双富马酸-2-羟基丙酯(PFP),然后通过酯交换得PPF.采用IR,1HNMR对合成的PPF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中间产物PFP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90℃反应3.5h后,PFP的产率达到最高值,为7.1%.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TDI)、二元醇扩链剂1,4-丁二醇以及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为原料,通过一步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的聚氨酯.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聚氨酯的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分子量对聚氨酯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分子量的增加,聚氨酯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而对聚氨酯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影响;(2)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的分子量对聚氨酯的热分解温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2-(3-氨基苯砜基)乙醇硫酸氢酯在不同的条件下水解分别得到2-(3-氨基苯砜基)乙醇、3-乙烯砜基苯胺和2,2'-二(3-氨基苯砜基)乙醚等三个产物。反应产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得到证实。对反应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的优异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热塑性聚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比,PEN树脂在热学、力学、化学、光学、电学等方面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测量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微分时域介电谱.在它的低温β转变中快极化不出现奇异,但3个慢极化机构出现抛物型软化  相似文献   

11.
负载紫杉醇的两亲性共聚物纳米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杉醇是一种天然抗癌药物,采用自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负载紫杉醇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PMT),运用动态光散射(DLS)测定PMT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形态结构。同时,还研究了投药量对PMT的影响及PMT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MT的粒径为纳米级,且随着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载药量的增大而增大;PMT的体外释放无突释现象,释放速率缓慢。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磷脂、聚乙交酯丙交酯(PLGA)和聚乙二醇(PEG)3种原料成功制备了包裹难溶于水的植物提取物姜根油(GRO)的纳米脂质体、PLGA纳米颗粒和PEG纳米颗粒,并对3种不同载体制备的纳米制剂的形貌、大小、Zeta电位,包封率及物理稳定性等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3种纳米颗粒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需要制备不同的颗粒,为开发新型的难溶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理想药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聚(N^ε-苄氧羰基赖氨酸)-聚乙二醇-聚(N^ε-苄氧羰基赖氨酸)(PLL(Z)-PEG-PLL(Z))中的氨基去保护得到两端为聚阳离子的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聚乙二醇-聚赖氨酸(PLL-PEG-PLL),并对其与DNA结合形成的聚集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L-PEG-PLL与DNA形成了聚离子复合物胶束;DNA与PL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核,PEG包裹在其外面,得到的聚离子复合物胶束为均相体系,即使在化学计量点也不会沉淀,保持着很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这一点对基因治疗是很重要的;而且随着PLL段的增加,包覆效果更好;聚离子复合物胶束使得DNA具有较强的核酶抗性;大小在10∽35m之间,呈球形;聚离子复合物胶束能够用于基因的传递,使基因在昆虫细胞系SF9中能够表达出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利用聚多巴胺与氨基基团的共价反应,将不同分子量的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_2)固定于聚氨酯(PU)材料表面,并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修饰的聚氨酯材料表面的抗粘附性能.实验中采用了三种不同分子量的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分别是分子量1 000、2 000和5 000.对修饰后的材料表面进行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及静态接触角测试证实了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成功地接枝于聚氨酯材料表面.通过对材料表面在不同时间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效果的分析,以及抗血小板粘附测试,系统地探讨了聚乙二醇分子量的不同对所修饰材料表面抗粘附效果的影响.并针对由分子量2 000与5 000的聚乙二醇修饰的材料表面进行了抗细菌生物膜测试.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和4臂聚乙二醇引发己酸内酯开环聚合制得线型和星型聚乙二醇-聚己酸内酯(PEG-PCL)两亲嵌段共聚物。IR1、H-NMR和GPC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共聚物具有预期的结构。该PEG-PCL两亲嵌段共聚物中PEG组分具有结晶性。共聚物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聚集体,聚集体的水合直径小于50 nm。高浓度共聚物在水性介质中会发生凝胶-溶胶转变,在凝胶-溶胶转变温度以下,共聚物形成凝胶网状结构。共聚物中PEG组分的结晶性、在水相中生成的聚集体的水合直径以及凝胶-溶胶转变行为均与聚合物的组成以及分子形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光交联技术制备可原位成型的N-丙烯酰氨基葡萄糖(AGA)/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水凝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考察凝胶成型过程中AGA/PEGDA体系组成的变化,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了冷冻干燥凝胶的化学组成和表面形貌,同时考察了光引发剂质量浓度、AGA和PEGDA用量对水凝胶溶胀率和交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葡萄糖单元被成功引入到PEGDA凝胶网络中;光引发剂质量浓度为0.6g/L时,AGA/PEGDA体系的交联产率最佳;AGA用量增加会引起体系交联产率下降,而随PEGDA用量增加,体系交联产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AGA和PEGDA用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凝胶溶胀率下降,AGA用量的增加还将使凝胶表面出现皱褶.  相似文献   

17.
以聚乙二醇作为树脂支持液相合成了多取代的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商品化的聚乙二醇4000与2,2 ,6-三甲基-4-氢-1,3-二英-4-酮反应得到聚乙二醇支持含活化亚甲基化合物,然后与芳醛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多取代的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收率和纯度都很高.  相似文献   

18.
阿霉素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PLA-PEG-PLA)为载体,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通过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出阿霉素微胶囊,考察了稳定剂和制备条件对阿霉素微胶囊的性质及阿霉素的载药率和释放速率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测试表明,阿霉素微胶囊呈类球形或不完全球形,粒径大小为900nm左右。阿霉素微胶囊对阿霉素的包封率为35.7%。通过体外释药实验表明,阿霉素微胶囊可持续释药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9.
研发了一种新的适用于液-固萃取体系的聚乙二醇修饰物Cu(Ⅱ)-IDA-PEG10000-IDA-Cu(Ⅱ).详细介绍了该修饰物的合成及其在分离纯化血红蛋白中的应用,在液-固萃取体系中可达到牛血红蛋白固相收得率93.75%,lgK=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