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或者限定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术语在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学术交流和新闻出版等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何正确表达和使用科技术语,如何使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不但需要重视科学概念的准确性,表达的简明性,而且还需要仔细考虑和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每个汉字都同时有其形、声、义,同西方国家的文字或其他拼音文字很不相同。例如,各种鱼类名称的汉字带有鱼字旁;各类树木名称的汉字带有木字旁。汉字的这一特点还可以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科技术语的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这里主要谈谈关于sonar的译名问题。sonar是英文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关于“sonar”条的译名和解释主要是:“声呐是指利用声的回波探测水下目标的各种技术……”。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韦氏英语字典)关于“sonar”的说明是:“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从历史上看,几种主要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早期没有sonar词条,50年代以后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有“声拿”、“声纳”、“水声测位仪”和“声呐”等译名,分别列于下面的表中。为了进行比较和讨论,表中也列出相关的“电纳”和“导纳”的译名。表中引用的资料有:《物理学语汇》([清]学部审定科,1908),《物理学名词汇》(萨本栋审订,1932),《物理学名词》(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重订,1956),《英汉物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5,198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从下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由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为“声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声呐”的定名是根据其科学内涵和科学概念及汉语特点来确定的。为什么要将以前sonar的译名“声纳”重新定名为“声呐”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将sonar译名为“声纳”前,早已把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了。这个“声纳”是表示声波在传播中的导声能力量度的声导纳的一个分量,正像“电纳”是表示电流在电路中传输时的导电能力量度的(电)导纳的一个分量一样。这种声学量和电学量的互相对应关系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来。因此如果把sonar定名为“声纳”,就会造成“声纳”作为一个科技术语表示两种科学内涵或两种科学概念的情况。第二个原因是将sonar定名为“声呐”同汉语的意义是符合的,正像将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将电学上的susceptance译名为“电纳”符合汉语的意义一样。根据1997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纳”有接受的意义,可以表达接受声波通过和接受电流通过的意义;“呐”有呐喊和大声喊叫的意义,可以用来表达声学现象。这样对“声呐”的定名就既表现和发挥了汉语的声义兼顾的特点,又避免了一词两义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还比把sonar译名为“水声测位仪”更为精练,正像“雷达”比“无线电波测位仪”或“无线电波测距仪”更为精练,也像“激光”比“受激(发)发射光放大”更为精练一样,从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总之,从“声呐”(sonar)命名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定名,既要充分了解其科学概念和科学内涵,又要仔细考虑其汉语的特点和相关科技术语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定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声呐是水下目标观察和探测的重要手段,在对马航客机MH370的水下搜寻中,声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系统地介绍声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希望对业内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纵观晕瀹法名词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未命名阶段,被称为“某某国之法”“测高之法”等;多个名词共用阶段,被称为“疏密界限法”“影线”“倾斜粗细法”;定名阶段,被称为“晕渝法”,然后沿用下来。而晕渝法最恰当的英文翻译可以用hachuring来表示。  相似文献   

4.
《科技术语研究》创刊号37—38页卢慧筠“几个物理学名词的定名问题”一文说:“crystallatice中既有由原子排列成的点阵,又有由化学键组成的格子”。要将“latice”定名为“晶格”而废弃“点阵”。本人不敢苟同。首先,卢文以为的latice...  相似文献   

5.
互相矛盾的定名连真然(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都  610 0 16)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 ,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全国名词委已公布了 4 3个学科名词 ,统一了科技名词 ,促进了科技交流和发展。但在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中 ,笔者发现 ,有一个名词是互相矛盾的定名。galvanometer在《电子学名词》( 1993)P 111中 ,规范名词是“检流计” ,不推荐用名是“灵敏电流计” ,而在《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 ) ( 1988)P 4 3中 ,规范名词是“灵敏电流计” ,不推荐用名是“检流计”。这一个互相矛盾的定名令人无所适从。希望全国名…  相似文献   

6.
对“robust”中文译名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同志: robust(robustness)一词近年来在信号处理和声学领域中经常出现,国内专家有按音译的,称为“鲁棒”、“鲁棒性”,有按意译的,译为“稳健的”、“稳固的”、“宽容的”。  相似文献   

7.
将 prion的中文名称为“朊病毒” ,自 2 0世纪 80年代起见国内诸文献 ,至今已被广泛使用。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朊病毒”的用法也许有瑕疵 ,但并非十分不妥。按照“尊重约定俗成”的定名原则 ,笔者赞成继续沿用“朊病毒”的定名。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我们对prion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然而一个名词一经广泛使用 ,只要不产生歧义 ,不导致与其他名词相混淆 ,一般不应轻易改变。当初曹天钦先生建议使用“朊病毒”的定名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十多年后的今天 ,尽管已经提出“构象病”(conformationaldisease)的理…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其中选收了基础物理学部分的2491条基本词。1996年公布了第二批物理学名词,约一万条。这第二批公布的名词是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各个专业领域的基本词作了补充,并着重对近二三十年各科出现的基本词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慎重定名,为物理学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作了认真细致的工作。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工作中,遵照科学术语的定名原则,即“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既考虑中文构词的特殊性和习惯,又要便于交流”,“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以上原则,在具体词的讨论中,往往会发生相互矛盾。比如“科学性”与“通俗性”,“科学性、系统性与约定俗成”。在一些有争议的词定名时,更易有强烈的碰撞。审定中对这些有争议的词作认真的研究,广泛地征求意见,最后慎重而果断地作出决择,现对已公布的中文名词中若干有较大变更的命名作简单介绍。1.动理学(kinetics)与英文“kinetic”对应的汉文词,原有“运动的”“动力的”定名。但“运动的”对应英文kinematic,“动力的”对应英文dynamic,分别有独立的含意。近年来kinetics在力学中已很少使用。kinetic theory of gases一词,原称“气体分子运动论”,其理论是从微观运动的机理来研究宏观规律,力学名词委员会在审定时建议定名为“气体动理论”。我们审定时认为这个定名很恰当,避免了与“运动的(kinematic)”“动力的(dynamic)”之混淆。从而physical kinetics应相应定名为“物理动理学”。2.位力(virial)英文virial一词,原称“维里”。这是音译词,容易造成人名译音之误。此词所表达的物理概念是质点系中各质点的位矢与所受力的标积的时间平均之和乘以-1/2,即:-(1/2)·。据此,将“维里”一词改为“均位力积”,简称“位力”,既与原名读音相近,保持音译的特点,又符合汉字表义的特点。3.常量与常数(constant)英文constant一词,原有多种称谓:常数、常量、恒数、恒量、衡量等十分混乱。我们在讨论中,首先肯定废除恒数、恒量、衡量之称谓。对于常数、常量,考虑到汉字表义上有所区分,定义常数为无量纲的常量。因此在1988年第一批公布时,曾决定constant有常数、常量两个不同概念的汉文词。对此,遵循定名“科学性”的原则,此决定是可行的。但与“约定俗成”的原则相距甚远。通常在物理上大多数的constant都是有量纲的,如阿伏伽德罗常量(数)、普朗克常量(数)、玻尔兹曼常量(数)都是有量纲的,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大多称之为“常数”。许多人给我们来信,提出此区分实在给使用中带来不便。鉴于“常数”一词已“高度”地约定俗成,故第二批审定公布时作了修定,把“常数”订名为“常量”的又称,不再作严格的区分。但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新词命名时,对有量纲的constant用“常量”订名。4.晶格与点阵(crystal lattice)英文crystal lattice一词,多年来有晶格、点阵两种称谓。lattice一词有“点阵”与“格子”双重含义。在1975年出版的《英汉物理学词汇》中称为“晶体点阵”,寓意于把“晶格”统一到“点阵”上去。但20多年过去了,在晶体学中,一直沿用“晶格”,强调晶体中“格子”的结构。实质上,crystal lattice中既有由原子排列成的点阵,又有由化学键组成的格子。本次订名,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以及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在晶体学中,我们尊重习惯中较简短的称谓,crystal lattice命名为“晶格”,而废弃“晶体点阵”。由此产生的系列词为:晶格常量、晶格热容、晶格动力学等等。但近年来在统计物理及其他学科(如规范场论)中经常使用各种离散模型,那里的lattice与晶格无关,其内涵既包含“点阵”,又包含“格子”,故本次订名为“格点”,如格点动物(lattice animal)、格点规范(lattice gauge)等等。在复合词中一般简化作“格”,如格气模型(lattice gas model)、对偶格[点](dual lattice)、笼目格(Kgomé lattice)等。在某些场合强调“点阵”的含义时,如lattice array,作“点阵列”。5.“概率”与“几率”(probability);“离散的”与“分立的”(discrete);“期望值”与“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probability一词物理学过去常称“几率”,在数学中则称为“概率”。对这类常用的影响较大的基础性名词,全国名词委员会更强调应该做到统一和规范化。经数学、物理委员会协调,物理委员会决定尊重数学委员会的命名,这次公布时物理名词已改称为“概率”。与此相应地“最可几的”定名为“最概然的(most probable)”。同样,“分立的”概念在数学中称为“离散的”,“期待值”在数学中称“期望值”,这次物理学名词定名时都照改。6.“绝热”及“浸渐的”(adiabatic)英文词adiabatic,在物理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示没有热交换的,称“绝热”,此系列的词如:绝热方程、绝热过程、绝热压缩、绝热指数等等。另一个是表示极缓慢的,称“浸渐的”,系列词如:浸渐近似、浸渐条件、浸渐跟随、浸渐不变量等等。这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而且在过去已经区分过,教科书上也出现过,这样的定名应坚持。在这次公布的物理学名词中,我们重申将其分别定名。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一种约定性符号,科技术语具备语言符号的一般功能和特征。因此,在研究语言符号特征时概括出的一般规律,也适用于科技术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即以语言符号具备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来阐释科技术语应具有的特性。1.科学性自人类创造符号之日起,就将其用于指称事物、指代概念,这是符号的最基本的功能。汉字符号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有很多字符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如“月”字是按“残月”形状而来),而是有明确涵义的(虽然也有一些字符的形成是任意的,但在形成之后也就有了约定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术语是由两个以上字符组成的,在选择所用字符时,应在明确术语所指的前提下,选取具有最贴切意义的字符,以表达术语所指。因为术语是用来指代和限定科学概念的,所以首先要表达它所指的科学涵义,即术语应具备科学性。术语应当较准确地反映概念的特征。换言之,术语应当是从概念的科学涵义出发,为其选择一个“名符其义”的符号。对反映概念不准确的术语,以及词义相近常混淆的,则应当予以更正。如mechanical motion过去一直称为机械运动。在机械工程领域还可以,但在天体力学中还叫机械运动就没有准确指出其科学内涵。因此在力学学科定名时就改为“力学运动”。如noise常被称为噪音,实际上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声与音的区别记载,成调之声即有规律的声才叫音。而noise只是杂乱之声,定名为“噪声”才比较准确。又如,polytrope曾称“多层球”,但此概念指的是按多方物态方程建立的恒星结构的模型,根本没有“层”的含义,定名“多方球”更为科学。汉字符号具有表意功能,可以使我们借助它进行思维和认识客观世界,借助它实现传达和完成接受。因此最佳科技术语应当是人们能从字面上领悟其科学概念,这就要求在确定术语时应当重视术语的学术意味。如放射化学中有个术语,英文为cow,原译名就是“母牛”。显然化学中是没有“牛”的,这是个借用词,现按其概念内涵定名为“核素发生器”,“母牛”只能作为俗称。又如石油工程名词中有个dog house,过去直译为“狗窝”,很不确切也十分不雅,现定名为“井场值班房”。又如建筑中的bracket曾按形状译为“牛腿”,现定名为“托座”;公路中catwalk曾称“猫道”,现定名为“施工步道”。通过这样的修订,使这些术语能够反映出所涵盖的基本概念,也符合翻译工作“信、达、雅”的原则,并使术语能更好地发挥表意功能。2.单义性从符号学意义上讲,文字符号是起指代概念作用的,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使用文字符号,可以趋于简单明了。但由于简单也容易产生歧义,如“功夫”这一个词,就表达了“时间”和“本领”两个概念。这种现象在常用词汇中会造成误解,如出现在术语中,就可能产生严重得多的后果。所以审定术语时应强调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称为“单义性”,就是要求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反过来讲,一个概念也只有一个术语与其对应。这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是“一词多义的”,应当设法选择不同词汇表达不同含义。如英文mass和quality是两个相去甚远的不同概念,而至今汉语中都将其同称为“质量”。全国科技名词委最初在公布大气科学名词时就有两条“大气质量”(atmospheric mass,atmospheric quality),其实两条词概念相差很远,一个是指大气中物质的多少,另一个则是指大气成分的状况,但由于人们使用惯了,一直难以更改。在大气科学第二批名词审定时下决心改了过来,分别叫作“大气质量”和“大气品位”,使专业人员甚至非专业人士一看这两条术语就能明确其所指。其次是对“一义多词”的应尽量统一为一个术语。如大气科学中nowcasting曾有“现时预报”、“现场预报”、“即日预报”、“短时预报”、“临近预报”5个译名,现统一定名为“临近预报”,把其他词淘汰掉,不再使用。又如地理学中overland flow曾有“坡面水流”、“坡面漫流”、“陆面水流”、“地面径流”、“表面水流”8个词,现统一为“坡面流”。对于一个外文词具有易混淆的多个汉文对应词,应分别定名。如pressure就有“压力”和“压强”两个常被混淆的术语,不能作为同义词对待。又如interface有“接口”、“界面”两个词,前者只用于计算机的硬件,后者限于软件。又如perspiration就有“出汗”和“发汗”两个易混淆的词。前者指人或动物皮肤排泄出液体的过程,后者则指由于药物的作用而被动出汗的过程。这些不同的概念都要分别确定出不同的术语。对于常被混淆乱用的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词,也要根据所表达的不同的科学概念加以区分,分别定名。如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而sonar译名为“声呐”,在有些辞书中常把“声呐”写成“声纳”,而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声纳”是声学中的一个物理量,而“声呐”是超声探测与定位的音译名,应根据概念的不同,分别采用两个术语。对同一概念的中外文都具有同义词时应推荐一个规范术语。如atomic weight定名“原子量”,后又出现了relative atomic mass,译名为“相对原子量”,有的文献还有relative atomic mass of element,译名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尽管外文词有变化,译名也不同,但其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对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现维持原定名为“原子量”。又如mathematics logic译名为数理逻辑,symbolic logic译名为符号逻辑,两术语均表示为了避免自然语言的含糊和逻辑不充分性,采用人工设计语言,处理有效变元及运算的规则,因此是同一概念,现定名“数理逻辑”。又如instruction register译名为指令寄存器,还有program register译名为程序寄存器,此二术语均指一种用来保存指令,以便解释并执行的寄存器。现统一定名为“指令寄存器”。3.简明性如前节所述,人类之所以要用符号指代概念,表示意义,是因其有简单明了的特性,可用一种简明的方法表达复杂的思想、概念,以至替代用语言难以描述的事物。如“熵”字是近代科学家创造出的一个文字符号,要完全解释清它的科学涵义,也许要用整整一篇科技论文;而指代概念,只用一个字符就可以表示。符号的简明性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术语更应注重简明性原则,这是因为术语表达的概念复杂,出现、使用频率都不高,如果术语过长,则难以记忆,因此,用术语指代概念应简短明了,使人易懂、易记、易写。大部分科技术语是很简短的。如optical fibre定名为“光纤”;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已由“无线电探测与定位”,按英文词首缩略词的radar音译定名为“雷达”。近年来,出现很多很长的词或英文词首缩略词,若译全名则太长,如impact avalanche transit time diode (IMPATT),全称为“碰撞雪崩渡越时间二极管”,现简化定名为“崩越二极管”。又如long range and tactical navigation system,全称为“远程战术导航系统”,现按其缩略词LORTAN音译定名为“罗坦系统”。还有的全称有10多个字,如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全称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共14个字,现简化定名为“CMOS集成电路”。有的外文词如sampling with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prediction,很难译出一个简明的中文术语,现定名为“3P抽样”。4.习惯性由于符号具有任意性,因此要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发挥交流工具的作用,就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广泛的人为约定。一般来讲,这种约定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个文字符号已约定俗成之后,就不宜轻易变动,因为一旦变动,就需要另一个约定的过程,这期间就会造成人际交流中的混乱甚至障碍。术语也具有这种约定俗成的特性,我们又称其为习惯性。由于术语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虽有些术语在约定之初确定得不够科学,或是原定义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但因其使用年代较长,人们已习惯于如此使用,也不宜轻易改动。如英文robot定名为“机器人”是不准确的,其本质不是“人”,而是“机器”,称其为“拟人机”或“智能机”倒确切些,但考虑到社会上已普遍习惯于“机器人”这个称呼,因此,不宜轻易改称,否则易引起新的混乱。又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火车、汽车等已不是定名时的原始概念了,人们虽常说火车无“火”,汽车无“汽”,但如果现在生硬地改变人们的习惯,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术语的科学性和习惯性有时产生矛盾。往往有些术语由于不具备科学性需要修订,但又因其已约定俗成难以变更,这就需要术语工作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适度为好,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处理。在审定这些术语时要掌握好“度”的关系。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载体,当旧的术语表示的意义已违反了科学原理,还是应当向“科学性”靠拢,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但对那些还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可采取一定的变通办法。比如,给此概念确定一个新术语,但允许旧的术语继续使用一段时间作为过渡,当新的术语已约定俗成,再废止旧词。例如,计算机术语menu引入之后,已约定俗成为“菜单”。但显然计算机中并没有“菜”,从其功能上分析,定为“选单”更为科学,但考虑到习惯性,公布规范术语时,确定为“选单”,而将“菜单”作为“又称”(不推荐使用的术语),等到社会承认“选单”后,再废止“菜单”的使用,这是一种积极稳妥的方法。5.系统性术语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科技术语又是术语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模式。在确定术语规范时,要考虑到它的系统性,这是因为任何领域内的科学技术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有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联系。而科学技术的整个学科体系和框架是建立在术语基础上的,因此制定术语规范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术语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有层次、成系统、合乎分类学的科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其逻辑相关性,其中包括上位与下位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等逻辑关系。例如地理学术语中的地理圈、景观圈、大气圈、土壤圈、岩石圈等,这些系统化的术语形象地反映了地球构造整体中各层次的物质和形态。此外,还应当考虑学科概念体系和构词方法。像英文词首经常出现的extra,super,ultra,very常被译为极、超、特、甚等。在频率系统系列定名为极低频ELF、超低频SLF、特低频ULF、甚低频VLF、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极高频EHF。在集成电路系统就有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超高速集成电路VHSI。在计算机系列中就定为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小型计算机minicomputer、中型计算机medium scale computer、超级小型计算机super minicomputer、大型计算机large scale computer、巨型计算机super computer、小巨型计算机mini supercomputer等。highway,express way,free way过去均译为高速公路,现分别定为“公路”、“快速路”、“高速公路”。又如,在制定概念的各个系列的术语符号时,采用“种差+属”的形式逻辑公式,它包括邻近的属概念(是比被指代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和种差(是被指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区别于包含在同一属中其他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其中“属”是上位概念,“种”是下位概念,如机械工程术语中的车床、铣床、磨床、镗床、刨床等。在术语规范化中遵从系统性原则,使术语体系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建设起来。6.协调性符号是在人类交际活动中产生的,为完成这一交际任务,就需要普遍约定意义、确立规范,使其在社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范围得到认可,才能发挥其传播交流功能。术语是一定学科领域内的专用符号,表示一定的概念和意义,但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同一概念往往在不同学科里都要运用,而各学科也必须进行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各学科在表述相同概念时用语要统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必然会产生各学科分别确定术语的现象,因而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应当贯彻协调性原则:即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各自的惯用术语,在协调时副科应向主学科的术语靠拢,主学科定名时也要考虑到副科使用的情况。如probability这一概念,物理学及其他学科过去多数定名为“几率”或“或然率”,现都统一按其主学科数学定名为“概率”。又如discrete一词,物理学中称“分立[的]”,现服从主学科数学的定名改为“离散[的]”。又如virial coefficient,化工学科习用“维里系数”,现据主学科物理学的科学概念定名改为“位力系数”(原名系音译,易误作人名),其他学科也作了改动。又如医学中的silicosis一直称“矽肺病”,矽在化学中已改为硅,现从化学,改为“硅肺病”。某些情况下,个别术语在不同学科中一时难以协调统一,可暂时并存,以后再根据实践情况逐步统一。如vector在物理学中定名“矢量”,数学中定名“向量”(又称“矢量”)。7.中文特性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构建术语时,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术语规范化中应当考虑并保持中国特色。如我国天文学家早已定名的“金星”、“木星”等就有中国特色,而不采用外来术语的“爱神”(Venus)和“大力神”(Jupiter)的译名。还有二十四节气的定名以及中医针灸中的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在定名时应当反映汉字表意特点。对于自外文转译过来的术语,也应考虑这一问题,如在物理学名词damping汉译过程中,有译为减幅、阻迟等说,均未能十分贴切地表达其涵义,物理学家杨肇燫先生偶发奇想,得“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遂为“阻尼”,应用巧妙得体沿用至今。又如mirage一词表示“一种与大气温度分布有关的反常大气折射光象”,由于中国历史上早已有“海市蜃楼”之说,定名为“蜃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十分简洁、便于理解和构词(上蜃、下蜃、侧蜃等)。还有个别词是造的新字,如口腔医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表示“下颌在静止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由于使用频次高,《口腔医学名词》就有其146个派生词,因而按中文特性和汉字生成规律,新造了一个术语符号“”(hé音)用以指代这个概念。造新字不应提倡,并应尽量避免,但有的字已约定俗成,被广泛接纳了,定名中也可考虑使用。如“砼”,已在现场被广泛应用,它比“混凝土”简化,并已被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因此在《建筑学名词》中予以采用。8.国际性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科学是无国界的,人类需要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当代国际交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随着现代化通信条件的改善和通信手段的发展,我国与“国际大家庭”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因此在确定术语时也应更多地考虑它的“国际性”问题。从文化缔构观来看,文化、文字是由各国(民族)历史长期形成的,文字符号是不同国家(民族)的特征之一,不能脱离国家、民族的实际。汉字具有信息量大、表意简洁等明显的优点,中国的科技术语规范化应坚持以汉字为主,以表意方法为主的符号约定方式。同时在简洁、高效的原则下,注意吸收外国好的、群众易接受的名称。对有些概念较复杂,以表意方式定名过于烦琐的术语可按音义结合或音译的方式确定,譬如受大家欢迎的“FORTRAN语言”(原文+义)、艾滋病(原文音+义)、克隆(clone音译)等。这样便于在国际交往中对等互译,更好地发挥术语符号的交流作用。为便于国际间交流,术语的定名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如我国气象中曾有“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台风”(typhoon)和“强台风”4个词,但国际上无“强台风”而有“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为考虑与国际接轨,我国也取消了“强台风”一词,而增加了“强热带风暴”一词,并修改了定义。又如我国煤层划分中曾有“硬煤”(hard coal)与“软煤”之分。前者指无烟煤,后者指烟煤。但国际煤层分类法中无“软煤”,而“硬煤”指无烟煤与烟煤的统称。我国也按国际分类而取消了“软煤”的定名。此外,人名的译名协调按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原则协调统一,即“名从主人,尊重规范(按新华社译名手册),约定俗成,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涉及地名的术语按全国地名委员会的译名规定协调统一。通过这些原则,较好地处理了国际性问题,以更好地发挥科技术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以上是审定术语工作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的一些基本原则。当然,一个术语是不可能同时具备上述所有特性的,而是要把握住它的主要特点,分清主次,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因词制宜”地给术语以准确定位,使术语形成最优化结构。以上讨论了一些审定术语时应遵循的一些普遍定名原则问题。这些定名原则既体现了符号的一般性质、作用和功能,也符合科技领域对术语的特殊要求,因而在术语规范化中得到广泛应用。依照这些定名原则审定术语,更有利于发挥术语的基本功能,在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的科学发展中,ergonomics引起多方面的重视。据初步了解,它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及自动化、计算机、电子学、航空、航天……等各种工程技术学科,是一门边缘性综合交叉的学科。但至今ergonomics尚未有确切、规范的中文定名。我们粗略翻阅一下国内现有的词汇、词典。已出版的24种词汇、词典中,ergonomics有23种中文定名,如人机工效学、人机工程学、功效学、尔刚学……等。有关的国家标准中定名为“人类工效学”。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定名为“人机工效学”。考虑到这名词跨越多个学科,为慎重起见,需要共同协商统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于8月30日召开了各有关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的ergonomics定名讨论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主持了会议。应邀参加讨论会的有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王发庆、王子平教授,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吴鸿适、沈宜春教授,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吴忠明教授,航天医学工程所的龙升照、吴国兴教授。医科院基础所、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环境科学》编辑部、机电部自动化所情报室等单位都派人出席了讨论会。北大力学系朱照宣教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陈信、魏星河、姜洪远教授,心理所徐联康教授等都热心地寄来了书面意见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会者怀着极大的兴趣一起讨论了ergonomics的内涵。经过许多同志的调研,首先追朔了英文词ergonomics的词源。它来自希腊文ergon(work)+nomos(law),有泛指工作规律之意。而英文词的构成是erg+(ec)nomics,erg现音译为尔格,economics和效率也有关系。在国外,ergonomics与humanfactors engineering是同义词(《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ica》1988年),美国称为ergonomics,欧洲称为humanfactors engineering,它们基本涵义是研究在人-机器-环境之间相互调解,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其中“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考虑人的因素,包括其心理、生理及至人体解剖特点等。在人、机器、环境三者之间寻求更好的结合,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安全、健康、舒适的目的。与会者多数认为ergonomics定名为“工效学”较贴切、简明,不需冠以“人机”、“人类”之词。若加上“人机”,易与计算机科学中“人机……”等词的概念混淆,误认为“人与计算机”之意;若加上“人类”,使词的范围又太宽。由于科学在不断发展,每个领域随之不断开拓,新概念、新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名词的定名由学科概念出发,考虑其科学性、系统性。一个新发展出现的词,开始就定得太宽,学科发展后,新名词的系列定名就会发生困难。如高频、超高频、甚高频……的系列定名。开始定为高、超高,易产生到达“顶峰”之意,技术再深入发展,给以后的定名造成很大局限性。会上也谈到定名“工效学”亦有一定弊病。如该词所指的提高工作效率,不包含改造机器自身、改进工作和生产的流程及人的自身改造,而指用与人的各种因素有关的数据,改造工作环境与之相匹配,着眼于这些因素、条件之间的界面问题。会议认为,一个学科专用名词,在字面上不可能也不能包罗万象。中文字有其表义性,定名用字上应考虑较贴切地反映概念的内涵,至于更多的内容由它的定义给出。会议热烈地讨论了“工效学”的简明定义,经过逐字逐句地推敲,会后又经有关同志再三斟酌,给出如下定义:工效学 ergonomics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健康、舒适为目的的学科。会后,办公室将讨论会的情况向钱学森教授作了汇报,并附上有关资料,进一步征求钱先生的意见。钱先生很快给办公室复函,表示同意简短些定名为“工效学”。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术语研究》创刊号37—38页卢慧筠“几个物理学名词的定名问题”一文说:“crystal lattice中既有由原子排列成的点阵,又有由化学键组成的格子”。要将“lattice”定名为“晶格”而废弃“点阵”。本人不敢苟同。首先,卢文以为的lattice的含义并不科学。晶体中的lattice并非“原子排列成的点阵”而是晶体中一个或多个原子构成的“结构基元”(motif)抽象而得的几何意义的没有体积、没有大小的“点”的“阵列”,即“点阵”。例如,氯化铯的一个点阵点是一个铯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的抽象;某种金属锰晶体一个点阵点是29个锰原子的抽象;对蛋白质晶体,一个点阵点常是成百上千个原子的抽象(如:可能一个点阵点是2个蛋白质分子的抽象)。这一抽象不必定跟“格子”联系。没有“格子”,点阵照样存在。lattice也不是“由化学键组成的格子”,而是用几何意义的直线将“点阵”中的几何意义上的“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格子,而且对primitive(素或简单)格子所有的点才被直线连接,对“面心”、“体心”、“底心”格子而言也不必所有的点都被直线连接起来。lattice与“化学键”并无必然的联系。例如,金刚石里的“化学键”以任一碳原子为中心指向四面体的四个顶角(最近的碳原子),而(面心立方)金刚石晶体的晶格是一个立方格子,一个C-C化学键也不在立方格子的直线上。以为lattice以描述晶体中的格子为主是一种误解,但因许许多多中外教科书没有正确理解lattice究竟是什么,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人们误将错误的lattice概念当作正确的lattice概念了。综上所述,lattice的概念首先是“点阵”,然后才是“格子”,“lattice”定名“晶格”废弃“点阵”似不可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统一科技术语 ,做好术语规范化 ,全国名词委正在进行大量的科技新名词审定工作 ,其中多媒体所涉及的“光盘”(“光碟”)与“磁盘”的统一命名成为了信息科学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我们也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光载体称为光盘 ,而磁载体称为磁盘 ,用“光”和“磁”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载体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两个词的意义和概念 ,无须再进行简化。而将光的载体称为“碟” ,将磁的载体称为“盘”是不妥的 ,理由如下 :1 目前 ,我国的科学技术文献 ,都以光盘作为正式的光载体命名 ,就一些计算机类的文献和教科书而言 ,几乎没有一本书将CD R…  相似文献   

13.
在气象名词审定工作中,一个名词的审定往往涉及如何定另外一些相关的名词。这里试举二例,并提出有关词的定名建议,希望从讨论中得出最合理的定名。一、关于“温室效应”园艺学中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指的是玻璃或塑料薄膜等透明或半透明覆盖物对覆盖范围内空气的增暖作用。由于大气也易使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到达地面,且易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形成逆辐射,从而导致大气低层的增暖,因而气象学界也长期使用了这个名词来表达这种类似于温室的大气增暖现象。但是类似并非等同,特别是在湍流交换强烈时,由于玻璃等覆盖物阻隔了室内外的湍流运动,致使室内热量不易散失,其增温效应较之大气阻止长波辐射逸出而造成的低层增暖效应要来得大,因此大气的增暖机制不能用温室效应来准确地表达。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曾提出用“大气效应”或“大气保温效应”的新词来表达这一机制。沿用已久的旧名是否应被新词所取代,必须考虑:(1)旧词的表达在原则上是否错误?(2)新词是否为多数专业工作者所接受?即改词后会不会在较长时期造成新的不统一?用这两点来衡量表示大气增暖现象的这一旧词。首先,用该词表达大气增暖就其可以类比的一面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也是通俗易懂的;而其不可类比的一面,在湍流不强的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异也是较为次要的。其次,旧词习用已久,国外最近的文献和辞书中多仍沿用该词。若改用新词,在译述时也不能取得词义上的呼应,这就容易在用名上导致新的不一致。为了强调大气中的这种增暖效应,也为了在一定的场合和经典本义的“温室效应”有所区别,也可以仿照苏联某些辞书中该词的定名,即定为:“[大气]温室效应——Оранжерный эффект(атмосферы)”。这样,在需要区别时加上“大气”二字,既表示其与原义的区别和联系,又在连接使用时赋予该词以新的含义,而在译述时也较易衔接原词。二、与“辐射平衡”有关的一组词的定名为了简要地说明问题,这里将与“辐射平衡”有关的一组词的曾用名、应定名、外语名及各该词的基本含义列表如下:从表中可见,在曾使用名中,“辐射平衡”一词三义,而“净辐射”又一义多名,在命名上比较混乱。造成这一组名词过去使用混乱和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是:(1)在翻译外名(特别是50年代翻译俄语名)时及定名中将“平衡”状态(равновение)与“使平衡”的过程(баланс)两个含义不同的词均译作或定名为“平衡”)。(2)俄语名“радиадионныйбаланс”的两个含义(表中①和②)曾都译为或定名为“辐射平衡”,或一为“平衡”,一为“差额”。(3)较多的国家愈来愈多地使用了更简洁明瞭的“净辐射”(net radiation)来代替“辐射差额”使原来的一义多名更加剧了。为了尽可能做到一义一名和专名单义,建议将这一词组中的曾用名作合理化处理使各词词符其义。即分别定为辐射平衡、辐射收支(或不列专名)、净辐射和净辐射表。辐射差额和辐射差额表可暂保留使用,但宜逐步淘汰。辐射平衡一词则只取表中第一个含义,其他不用该词。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去由于用词不当而造成的概念上的混淆不清。 *天文学及物理学中用лцченое Равновение  相似文献   

14.
将prion的中文名称为“朊病毒”,自20世纪80年代起见国内诸文献,至今已被广泛使用。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朊病毒”的用法也许有瑕疵,但并非十分不妥。按照“尊重约定俗成”的定名原则,笔者赞成继续沿用“朊病毒”的定名。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对prion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然而一个名词一经广泛使用,只要不产生歧义,不导致与其他名词相混淆,一般不应轻易改变。当初曹天钦先生建议使用“朊病毒”的定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十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已经提出“构象病”(conformational disease)的理论,但我们对prion的本质及作用机理,仍无一致的认识。1998年笔者与逆转录酶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博士讨论当年的诺贝尔奖,他就表示过,将来真正阐明prion的本质,值得再颁发另一个诺贝尔奖。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对prion的了解可能还很肤浅。今年4月,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Kuru病的发现者Carleton Gajdusek博士在北京介绍有关Kuru病及羊瘙痒症的研究进展,也仍将Kuru病视为第一个得到证实的人类慢病毒感染。鉴于某些羊瘙痒因子可以耐受600℃高温而仍然保持感染性,Gajdusek博士还将之比作来自无机界的“病毒”。不同意将prion称为“朊病毒”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prion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不含有核酸。诚然,prion与病毒有所不同。但在历史上,prion一直被视为非寻常病毒,至今这一命题仍然不能被彻底否定。prion与病毒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prion仍然是病毒学研究的内容,研究prion的科学家多数是病毒学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割断prion与病毒的联系。考虑一个名词的使用,必须照顾到历史的因素。轻易改变业已广泛采用的定名,往往弊多于利。如果一定要咬文嚼字,恐怕许多中英文名词术语都经不起推敲。就算是prion英文原意中“particle”的含义,今天严格说来也未必准确,然而从未有人提出要修改。一个名词既已使用,无十分之必要都不要改动。至于说“朊病毒”这一定名引入了英文prion中没有的意思,这确实是一个缺点。然而按照当时的认识,“朊病毒”的含义还是准确的,无可厚非。“朊病毒”这一定名的另一个缺点是容易让人联想到“腺病毒”、“肠病毒”、“甲病毒”等具体病毒的名称。但只要将“朊病毒”的定义说清楚,也就不会导致混淆。“朊病毒”不是病毒,正如“蓝细菌”(cyanobacteria)也不是细菌一样,多加几句解释也就明白了。如果我们因噎废食,硬要生造一些新词,只能造成新的混乱和不便。综上所述,我认为“朊病毒”(prion)的定名可以沿用。  相似文献   

15.
时值金秋季节,台湾大学物理系王亢沛教授和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林明瑞教授来京访问,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部分委员与王教授和林教授关于物理学名词进行了座谈。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教授介绍了大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概况。他谈到物理学名词工作有悠久的历史。自从30年代初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来就设立了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前辈物理学家艰苦的工作奠定了统一的中国汉字物理学名词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名词工作断断续续,但始终坚持不懈。1974年在王竹溪先生主持下修订和增补了《物理学名词》,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1985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后,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面对物理学科名词进行审定。由于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物理名词的统一有助于其它各学科审定工作的进行,因此1988年首先审定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即物理学基础名词。第二批物理学名词包括了各物理专业的词汇,不少是近10年新学科趋于成熟的词,预计明年可望完成。同时,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增加,物理学名词工作已考虑并着手做了两岸名词的对照工作。台湾大学王亢沛教授介绍了台湾的物理学名词工作。在1980年,他们感到使用1971年编制的物理学名词已有很多“过时”了,不适用于当时的情况,着手重新修订和增补,为此成立了“物理学名词编辑委员会”。收集词条,参考了大陆的、日本的物理学名词,综合成全稿,送交台湾“国立编译馆”。由台湾各大学物理界同仁组成“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审定,王亢沛教授任委员会主任。1983-1985年每周六下午用5-6个小时逐条讨论,于1990年,公布出版了《物理学名词》。王教授说到此,大家都会心地笑了。海峡两岸的物理学名词同宗同源,乃至工作讨论的方式都相同。王教授兴奋地说,现在讨论海峡两岸统一会遇到一些障碍,但科技名词的统一应是最易做的。正如大家所说,物理是基础,第一步应是物理名词的统一。它的影响大,范围广,涉及到单位、计量、经贸活动等。建议海峡两岸物理学家坐到一起,做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工作。王教授还表示愿意去联络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联系他们一同来做,让东南亚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都用统一的物理学名词。王教授说“这是一件好事,理应得到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的支持。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张存浩主任谈起这事,张先生表示一定积极促成这项工作。”王教授还说科技名词要统一,各个学科领域都要做,物理学应率先做出个典范来。赵凯华教授谈到大陆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台湾的物理学名词已做了对照工作,约有80%的词是相同的,20%的不同,不少是科学家译名上的差异,真正定名不同的是少数。物理学内横向的统一,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在讨论定名的争议中,我们已注意到台湾的定名。特别在两个定名争执不下时,参考台湾的定名,增加一方的权重而择其一。多年的名词工作也使我们认识到名词统一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工作要放眼未来,着眼于下一代。今天从其科学性、通用性上修改定名有一定困难,但从中小学课本做起,未来的统一是无疑的。台湾师范大学林明瑞教授也介绍了台湾的情况。他谈到台湾的大学课本都是英文的,而中小学课本是统一用台湾“国立编译馆”公布的科技名词,这是在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有些民间流传的俗语是不能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正式传播媒介上使用的。如无线电移动通讯的手机,俗称“大哥大”。“大哥大”来源于黑社会的黑话,在正式场合这种称谓不应使用。台湾对统一名词的推行,还注重名词的读音。对一些社会上读白了的字,中小学有专门的“正音”内容,要严格按字典上的读音念。大家谈了双方的情况,都感到海峡两岸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有很好的基础,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是能很快出成果的。这对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增进两岸科学技术交流、经贸来往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双方约定,会后各自做准备,包括讨论的方案、方法和原则以及经费的筹集。希望明年初有个眉目,准备海峡两岸双方和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坐到一起,共同研究、讨论,为统一汉语物理学名词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统一科技术语,做好术语规范化,全国名词委正在进行大量的科技新名词审定工作,其中多媒体所涉及的“光盘”(“光碟”)与“磁盘”的统一命名成为了信息科学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我们也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光载体称为光盘,而磁载体称为磁盘,用“光”和“磁”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载体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两个词的意义和概念,无须再进行简化。而将光的载体称为“碟”,将磁的载体称为“盘”是不妥的,理由如下:1.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文献,都以光盘作为正式的光载体命名,就一些计算机类的文献和教科书而言,几乎没有一本书将CD-ROM称为“只读式光碟”,而统统称为“只读式光盘”。正因为如此,作为电子行业在制定光盘播放机的“技术标准”时,通过反复讨论将播放机定名为“视盘机”,将节目载体定名为“视盘”。已形成的“标准”有《VCD视盘机通用技术规范》、《超级VCD视盘机通用技术规范》、《VCD视盘机测试盘》、《超级VCD视盘机测试盘》。“碟”字原出自台湾和香港等地,后来由于广东一带生产视盘播放机和盘片的厂商较多,为了发音的简便而称为“影碟机”和“影碟”,正像今天“数字”一词常被称为“数码”一样。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北京)对“碟子”解释为“盛菜蔬或调味品的器皿,比盘子小,底平而浅”;对“盘子”解释为“盛放物品的浅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多为圆形”。从词义上不难看出,将光盘称为光碟也不妥,磁盘不一定比光盘大,无论从物理尺寸,还是从容量上考虑。3.随着磁光技术的飞速发展,“磁光盘”将会在更多的领域被应用,如果我们将与“光”有关的盘称为“碟”,将与“磁”有关的盘称为“盘”,那么我们如何称谓既是磁介质又是光介质的“磁光盘”呢?4.我国的语言文字相当丰富,可以明确地表达任何含义与词。我们将光介质盘称为“光盘”,将磁介质盘称为“磁盘”,非常明确地命名了这两种存储载体,有“光”和“磁”的修饰,使人们一目了然。至于将VCD的节目载体称为“VCD盘”和“VCD碟”在文字与叙述上没有什么不同,谁也不会将“VCD盘”认为是磁介质的。磁介质的盘也不是只用一个“盘”字就能替代的,它依然要分为软盘和硬盘等;同样,光介质载体,也不是一个“碟”字就能表达的。而英语中用“disc”和“disk”区分“光盘”与“磁盘”时,这两个词是不会独立存在的,必有“optical”和“magnetic”加以修饰论述。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光盘”和“磁盘”已经简洁明确地表达了两种存储载体,无须再进行简化。不要使人们在看到“盘”时,需产生“磁”的联想,在看到“碟”时还需想到“光”,这样反而使概念复杂化了。名词术语原本是规范我们的语言文字的,至于民间如何称谓,自然有其渊源,也无须强求统一。  相似文献   

17.
加勒比海多米尼克岛45岁男子安德鲁·阿摩尔被人们称做“鲸语者”,因为他经常和一条10米长的海洋“食肉巨兽”抹香鲸一起在海水中嬉戏,鲸鱼们显然将他当成了可以信任的人类“好友”。安德鲁还曾邀请美国和日本的两名水下摄影师跟随他一起潜入海水中,让他们用照相机拍下了他“与鲸共舞”的惊人画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石膏制品及设备,当时的产品名称是按混凝土砖俗称混凝土砌块的叫法,称为石膏砌块。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国外设备时,人们普遍认为:国产设备生产用于非承重墙体的石膏板(规格为3000mm×600mm×100mm),称石膏条板。引进设备生产的石膏板,虽然也是装在梁底下,但是其长度比较短(规格为500mm×600mm×100mm),需要采用砌砖墙的方法砌筑,就称为石膏砌块[1]。并将引进的设备称为“石膏砌块成型机”。其中“成型”两字意在区别于给料、搅拌、输送等不具备成型功能的设备。然而,由于砌块这个词不够贴切,“石膏砌块成…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自1999年3月在台北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2000年11月在海口市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如今2002年5月在台北市已是第三次会议了。根据第二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在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终于出版面世了。该书收集了约6000条大气科学名词,分别列出两岸定名的对照,以便于学术交流,这只是名词工作的第一步。根据会议纪要的第二项工作,大家分别提出对方定名50条较优、50条较差及50条新名词,希望在对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荐用名;对新出现的名词能够共同研讨定名,减少新词再产生新的差异。对此,在第三次研讨会上海峡两岸专家畅所欲言,热烈研讨,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拟通过对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优差的比较(见附录表1及表2),探讨名词定名工作中的一些普遍问题。一、科学性是名词定名要求中最重要的前提我们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要求,曾提出名词的定名通则,其中强调了名词定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习惯性、民族性、国际性等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定名应遵循的各种要求中,科学性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也就是说名词定名要在正确理解它的涵义后才能概括适当。对涵义理解的偏差,往往导致名词定名的不当。在比较两岸名词定名优差的过程中,科学性也是首要的标准,现举例说明:(1)index of refraction(或refractive index,refraction index) 按《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0》(美国2000年新版《气象学词汇》,这是一本带有详细注释的,收词全面而新颖的工具书。两岸专家商定在名词定名与收集新词方面以它为主要参考书,以下简称“GM 2000”)的定义为“The ratio of the free-space speed of light c,a universal constant,to the phase velocity of a plane harmonic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an optically homogeneous,unbounded medium.”(真空中光速与介质中的电磁波速之比),并引用了著名的斯涅耳折射公式sinθi/sinθt=nt/ni。由此显然可知上述名词即是中学物理中就有的“折射率”,现在望文生义定名为“折射指数”是不妥的,在refractive index项下,海峡两岸都有“折射指数”、“折射率”两种定名,看来“折射指数”应删去。大气科学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应脱离物理学再另搞一套定名。(2)remote sensing 按“GM 2000”的定义为“A method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properties of an object without coming into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at object”(即不与该物体接触而能获得有关其特征信息的方法),大陆定名为“遥感”,如雷达之类的探测属“遥感”范畴。而“遥测”则是指探测仪器与该物体接触,并将探测结果传送到远方接收站的测量方法,如无线电探空仪则是典型的遥测系统。这两者不是一回事,故将remote sensing译为“遥测”是不妥的。通过会议交流,台湾学者认为他们的“遥测”是指“遥感探测”,现在已成为全学术界通用的,如“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等。我们认为这种易引起歧义的简化值得商榷。(3)cascade impactor 按“GM 2000”定义为“A low-speed impaction device consisting of a set of impactor plates connected in series or in parallel for use in sampling both solid and liquid particles suspended in the atmosphere.”(……用于对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粒子采样)。由其定义显见,这是对固体和液体两种粒子都能采样的仪器,台湾定名“串级采尘器”,限定了它只能对固体粒子采样,不如大陆“多级采样器”灵活,可用于固、液两类粒子。(4)Younger-Dryas event 大陆名新仙女木事件。这是指公元前10800~9600年期间,气候在短短的数十年内突降了约6℃,而在此期末又恢复正常的一次气候事件。它因仙女木草本植物生长地理位置的变动而命名。这是一个古气候研究的名词,“GM 2000”上也有此叙述。台湾专家说他们当时研讨定名时,因无这方面的专家而误以为是两个人名,所以定为“杨朱事件”,现需更改。此外,台湾定名中由于科学性准确,而优于大陆定名的也不少。如:(5)dust avalanche 按“GM 2000”定义为“An avalanche of dry loose snow”(干而疏松的雪崩)。显然“干雪崩”(台)比我们称的“尘崩”要合适。(6)microtherm 按“GM 2000”定义为“In botany,a type of plant life that requires a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0~14℃ for normal growth”(指在植物学中,一类正常生长要求年平均温度为0~14℃的植物)。显然“低温植物”(台)比“低温”准确。(7)thermal climate “GM 2000”定义为“Climate as defined by temperature”(由温度定义的气候)。显然“温度气候”(台)比“热型气候”准确。二、繁简适度,逐渐过渡按中文习惯,5字(含)以下的词语长度尚可接受,再长就不太好流行,需要适当简化,所以名词定名中的“简明性”也是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但“简明”也有个“度”的问题,太简了,意义不明确。按此标准来看,cyclogenesis,cyclolysis分别定名“旋生”、“旋消”似乎太简,而且与后面typhoon genesis(台风生成)、climatogenesis(气候生成),不配套,系统性不够。再如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按“GM 2000”定义为“An eastward flowing current ...that circles Antarctica and extend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ocean floor.”(一股向东流动的洋流,……它绕南极洲,从海表延伸到海底)。显然这是一股洋流,定名“绕南极流”就不如“绕南极洋流”确切。还有一个attractor(吸引子,引子)的例子,台湾定名“吸子”,似乎不太合汉语习惯,我们说“万有引力”,不说“万有吸力”,要简化也是“引子”较好。我们认为,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因词害义”,将“遥感探测”简化为“遥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就是逐渐过渡,定名为“[气]旋生[成]”、“[气]旋消[散]”、“绕南极[洋]流”、“[吸]引子”,天长日久,读者理解了,接受了,方括号内的字就可省去了。大陆在定名“[激]光[雷]达”、“声[雷]达”时就采取这种办法,但前者不知最后为何未通过,至今仍用“激光雷达”。我们的意见是:采用加方括号的方式,繁简由人,天长日久,自然过渡。但有时也有该简未简的情况,如band model定名为“带模式”已很常见,它从absorption band(吸收带)而来。absorption band不叫“吸收频带”,为何band model要定名“频带模式”呢?此处“频”字完全多余,至少可改为“[频]带模式”。按上述原则,台湾在对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As ra“辐状高层云”(大陆为“辐辏状”。“辏”与“辐”义相近,可省)和atmospheric turbidity“大气浊度”等名词定名时都简化得很好。而大陆在定名deflection force of earth rotation“地转偏向力”时也是繁简适度,不会有任何歧义。如用“地球自转偏向力”,意思完全正确,冗长了些,至少可改写为“地[球自]转偏向力”。三、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问题目前尚无汉语与英语字母读音的逐字对照译法,不像俄语、日语都有逐字母对照表,机械地译过来即可。人名地名译成汉字以后,由于英语单字发音不一样,汉语单字同音字又太多,致使汉译人名、地名花样百出,实在难以记忆与应用。以美国50个州名的汉译为例,大陆近来又作了规定,如艾奥瓦(Iowa,曾用依阿华)、密歇根(Michigan,曾用密执安)、得克萨斯(Texas,以前有用德州的)、佐治亚(Georgia,有用乔治亚的)、威斯康星(Wisconsin,有用威斯康辛的)等,很难记忆,作为出版人经常要查阅规定,按章行事。但也常见许多书报刊各行其是,有规定不遵从,弄得读者无所适从。至于人名,更是自行其是,除某些名人比较一致外,其他就很难说了。常见的外国影星,同一人有数种译名并不为怪。在我们的名词定名中,涉及到人名的就很麻烦,例如Walker circulation(沃克环流)、Coriolis force(科里奥利力,科氏力)、Fourier function(傅里叶函数)等,常有写为“瓦克环流”、“柯氏力”、“傅立叶函数”或“福里哀函数”的,没有什么错,只是与规定不符。所以在涉及人名的名词中,我们认为能用原英语字母的尽量用英语字母反而简单易记,如M-J振荡、B-V频率、C-G近似、CFL条件等值得提倡。附录:注:以上15条较优用名其优点归纳起来主要是:(1)科学性强:如涡度拟能、干雪崩、低温植物、温度气候等;(2)简洁易记:如大气浊度、空污、科氏力、CFL条件、光达等;(3)形象、通俗易懂:如压温仪、冠盖逆温等。注:以上15条用名较差的主要原因是:(1)科学性差:如串级采尘器、反辐射、杨朱事件等;(2)系统性差:如旋生(相对于台风生成、气候生成而言);(3)该简未简,显得累赘:如地球自转偏向力、信号杂讯比、频带模式等;(4)过于简化,造成含义不清:如绕南极流(应为洋流)、旋生、旋消、雷送、遥测等;(5)不合通俗习惯:如吸子、云改造等。 ①周诗健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②王存忠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20.
自上期开展SARS的中文定名的讨论以来 ,读者朋友反应踊跃 ,纷纷投稿本刊。虽肆虐京城的“非典”已去 (但愿一去不返 ) ,但读者朋友的热心让我们感动 ,于是决定继续刊登讨论文章。此期的特点是作者大多来自语言学界 (上期大多是来自医学界的专家 ) ,他们从语言学角度 ,从词汇学角度 ,从概念定位模型角度 ,来分析SARS的命名。当然都是一家之言。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他们都不赞成用英文“SARS”来直接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