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解质溶液浓度对铜/硫醇自组装膜缓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交流阻抗法首次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NaCl和HCl溶液中十八-硫醇自组装置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NaCl和HCl溶液浓度的增加,十八-硫醇自组装膜对铜电极的缓蚀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金属铜表面上制备了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极化曲线研究了各种浓度的L-半胱氨酸溶液制备的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性能,研究发现,1×10-3 mol/L的L-半胱氨酸溶液的自组装膜在0.5 mol/L的NaCl溶液中有较好的缓蚀效果,缓蚀效率84.9%.  相似文献   

3.
在金属铜表面制备各种N,N-二甲基甲酰胺自组装膜,用交流阻抗(AC)和循环伏安(CV)研究了形成组装膜的最佳浓度,最佳组装时间,以及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该膜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  相似文献   

4.
钱建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42-643,653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在铜片表面制备了席夫碱的自组装分子膜.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席夫碱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效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1 mol/L HCl腐蚀后铜片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对铜有一定的缓蚀效果,自组装膜在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缓蚀效率达到85.3%.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与浓度有关,浓度高的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作用明显高于低浓度的自组装膜.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6-(咪唑-2-基)-1-己硫醇(IHT),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纯的自组装膜及其与1-己硫醇(HT)的混合自组装膜,并将这些自组装膜在溶液中与铜离子进行界面配位.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法探讨了各种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界面配位铜离子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IHT与HT以1∶4比例进行界面组装得到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最致密,自组装膜的铜离子界面配位浓度最高达到2.3×10-11mol/cm2.界面形成的IHT-Cu2+配合物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测量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pH 6.4时是可以稳定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技术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联用技术结合差分方法,研究11-二茂铁基十一烷基-1-硫醇自组装膜在氧化过程中的构型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二茂铁硫醇自组装膜在氧化过程中同时发生了2种结构变化, 一是烷基链远离电极表面,即烷基链与电极表面的夹角增大;二是二茂铁上的2个平行的戊基环绕着二茂铁-碳轴发生旋转.伴随着结构变化,二茂铁硫醇自组装膜还发生2种溶剂化过程,一是氧化的二茂铁与溶液中的阴离子产生静电吸引而形成“离子对”;二是溶剂分子进入膜内形成水化膜.二茂铁硫醇氧化时烷基链的偏移和膜的溶剂化都是快速步骤,而戊基环的翻转是唯一的慢速步骤.  相似文献   

7.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应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SAM)修饰金电极在2mmol/L 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无“针孔”缺陷的SAM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电对的电子转移具有良好的阻碍作用,在所测定的外加直流电位下,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均表现为半圆形式。指出了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行为实质上主要反映了膜自身的电阻特征,发现表观电阻ln(1/R2)与η^1/2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有机超薄绝缘膜的Poole-Frenkel效应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自组装技术在金属铜表面制备了一层具有缓蚀功能的硬脂酸单分子膜.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空白铜电极与硬脂酸修饰铜电极在中性和碱性氯化钠溶液中的缓蚀行为.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影响铜缓蚀的因素,探讨了其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11.
铜经BTA和MBT钝化处理后在NaCl溶液中电化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铜经苯并三氮唑(BTA)和2-巯基苯并噻唑(MBT)钝化处理后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两者复配使用增强对铜电极的阳极和阴极电化学过程的抑制作用,增大了膜电阻,从而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应.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直观地表征出BTA和MBT的复配增强对铜腐蚀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AZ31B镁合金放入氯化钠溶液中进行简单的阳极氧化后形成一层高活性的氧化膜,再通过化学电泳涂装形成复合涂层.利用氯化钠溶液的浸泡、电化学极化、交流阻抗、SEM等测试方法对涂层外观及耐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简单阳极氧化膜在350℃的温度下脱水活化40min后,可以形成高活性的氧化涂层,表面粗糙度、亲水性和碱度大有改进,与电泳漆的反应活性大.阴极聚氨酯电泳漆进行化学电泳涂装获得的复合涂层漆膜厚、疏水性好、耐蚀性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实验方法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等表面分析技术对20#碳钢在不同H2S质量浓度(0,95.61,103.22,224.16 mg.L-1)、不同温度(25,35,45℃)下的NACE溶液(含CO2)中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环境下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在含有CO2的NACE溶液中,加入少量H2S,能加剧碳钢腐蚀,加速阳极铁的溶解和阴极氢气的析出.随着H2S质量浓度的增加,腐蚀电流密度增大,碳钢腐蚀加剧.温度升高,腐蚀极化电阻变小,腐蚀也会加剧.腐蚀试样外层絮状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碳化物,接近基体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硫化物.  相似文献   

14.
新型铅钙合金在硫酸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阳极极化曲线法、阴极极化曲线法、室温析气实验及阳极恒流腐蚀,分别对Pb-Ca-Sn合金和Pb-Ca-Sn-Ce合金在1 28g/cm3硫酸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合金在硫酸中所形成的钝化膜进行了表面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稀土Ce能使Pb-Ca-Sn合金在很宽的电位范围内均处于钝化状态,显著改善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提高合金的析氢过电位,而且还能阻止阳极二价铅膜的生长,从而改善阳极钝化膜的性能,提高电池的深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5.
铅及其合金的阳极膜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磷化/钼酸盐后处理的热镀锌钢板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热镀锌钢板先磷化再用钼酸盐溶液进行封闭后处理,通过塔菲尔极化和电化学阻抗测量研究其在5%NaCl水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并与单磷化的热镀锌钢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磷化的热镀锌钢板再经钼酸盐封闭处理后,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均明显增强,腐蚀保护效率显著提高,发挥了单磷化膜和单钼酸盐膜耐蚀性能的协同效应,电化学阻抗值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在5%NaCl水溶液中浸泡的初期,低频扩散阻抗值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大,表明复合膜具有一定的自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铝合金表面稀土铈耐蚀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线性极化技术对在铝合金表面生成稀土耐蚀膜的21种工艺进行了筛选,考察了溶液浓度、温度、时间和pH值等工艺因素对成膜耐蚀性的影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表面生成稀土耐蚀膜后铝合金的耐蚀性得到了显著改善,稀土耐蚀膜的存在既抑制了腐蚀的阴极过程,又抑制了阳极过程,氧,铈,铝是组成膜的3种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化学法和浸泡法研究了Q235碳钢与304L不锈钢在典型含硫环境中的电偶腐蚀行为.采用SEM观察试样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实验体系中304L的阴阳极过程均为电化学活化步骤控制;在pH为4和7的实验溶液中,Q235钢的阴阳极过程均受电化学活化控制;而在pH=13.3的实验溶液中,Q235阴极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阳极过程受离子扩散控制.在三种实验溶液中的电偶腐蚀效应随阴阳极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但电偶电流随阴阳极面积比的变化并不呈现出对数正比规律.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Q235钢的电偶腐蚀速率明显减小,但电偶腐蚀效应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Cu的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是镀铜、铜电解和有机电合成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本文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酸性介质中硫代氨基脲(HT)对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HT的溶液中,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M/n分别为33.0和31.6g/mol,是一个2-电子过程.实验条件下,HT能吸附在铜电极表面,阻化了铜的电极过程,但并不改变铜电极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的历程.本文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Cu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光电化学技术和实时交流阻抗测量等现场方法研究铅阳极膜的阴极还原过程,发现PbO电位区阳极氧化形成的阳极膜在阴极还原时有两种PbO的还原,即o-PbO和t-PbO二种氧化物的还原,还原过程中的电极阻抗变化情况表明PbO层是均匀还原的,且是t-PbO先还原,o-PbO后还原.还分析了铅阳极膜在阴极还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阴极光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